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嘗試了以下幾點:一、 “刪減”,與原文本相比;二、 “替換”,與原文本相比;三、 “改動”,與原文本相比。
關鍵詞:“刪減”;“替換”;“改動”
學語文,對文章的鑒賞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好比一個畫家看不出什么是好的畫作,那就失去了我們學語文的重要目的。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包括對文章字、詞、句的用法的理解,對文章表現(xiàn)手法的欣賞,對文章主題的感悟等等。這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甚至對于以后生活中對美的感悟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帶領學生在精讀課文中,感悟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賞析文章的精華,并持之以恒最終轉變成學生自身的語文能力。
閱讀課文的過程包括“初讀——讀通”“細讀——讀懂”“精讀——讀透”。所謂“精讀”,就是仔細推敲文章精華之處。比如感興趣的字、詞、句、人物描寫、語言、對白、感情刻畫、內心描述等等,這樣你就能從本質上理解作者寫此文的動機、感情、心理、手法、風格、效果以及對讀者的感染程度。多讀精華之處,是體會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鑒賞水平的有效步驟。
我試著從“引導學生體會語感”開始訓練。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能力具備了相當?shù)乃?,在實際應用中表現(xiàn)為一接觸語言文字,即產(chǎn)生正確的、全方位的、豐富的直感;在閱讀時,不僅能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領會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應該說閱讀教學中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對兒童語文的思維的發(fā)展,想象的豐富以及情感的陶冶,主要是通過語感教學進行的。為了讓學生逐步學會體會語感,我給他們講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先后更換五次的故事,講述“僧推(敲)月下門”的典故。這些文學趣事,雖是大人們熟知的,但對于讓兒童懂得什么是“推敲”,什么是“一字未宜忽”,引導他們體會語感,很有幫助,可從中得到啟發(fā)。
在課文的精讀階段,我充分憑借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抓住課文的點睛之筆,通過比較和誦讀讓學生體會語感。
有比較才有鑒別?!氨取钡姆椒ㄊ亲钣行У?,我采用過如下的幾種方法去訓練學生的語感。
一、 “刪減”,與原文相比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最后一節(jié):“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边@幾個加點詞,寫出了司馬遷用“生命”完成史書的精神,是前人沒有的。為了讓學生體會其語感,我采用“刪”與原文相比的做法。出示:“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13年時間,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著作,是他寫成的?!?/p>
引導學生比較:這句話與課文上的原文有什么不同。你覺得怎么樣?
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來,沒有了加點詞的句子,沒有了味道,沒有寫出司馬遷寫《史記》的不易。
從這一例子可具體看出,老師在引導比較中,憑借情境,并滲透著分析、比較、判斷等活動,使學生真正地、深入地讀下去。只有這樣重視語感的教學,學生才能讀出課文字里行間閃現(xiàn)的形象、色彩及蘊藏在字眼里的含義。
二、 “替換”,與原文相比
文章中的一些精髓字眼,一些關鍵用詞。我們可以讓學生用替換近義詞等方法來比較作者的用詞之精妙、準確。
《望月》一文第二節(jié)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展現(xiàn)江月美景畫面,達到情入佳境的效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為幫助學生體會到月光的特點,我將該句中的“鍍”字替換為“灑”,“月光為它們?yōu)⑸狭艘粚鱼y色的花邊……”引導學生考慮哪句更恰當,學生對比之后,會說出前一句用“鍍”字更好。我又將“鍍”字改為“鋪、鑲、罩”,學生均感到不合適,最終他們感悟到:只有“鍍”字才能將“月光均勻地灑在長江里”的情境寫出來,該字比起“灑、罩、鑲”等字更能恰到好處地描寫出月光的特點,表達出作者對月光的無限喜愛,對月光照耀下的美景的喜愛。作者的感情躍然紙上。
三、 “改動”,與原文相比
改動,顧名思義,將文章中一些關鍵的地方適當?shù)淖儎雍笞寣W生比較感悟。
《桂林山水》寫漓江之美,運用排比的方法,在學生理解并感受到漓江美時,我將前后改動的一段話與原文相比。
原文:“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連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見;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就像一塊無瑕的翡翠?!?/p>
改動為:“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很清,連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見;漓江的水也很綠,就像一塊無瑕的翡翠?!?/p>
我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句意思相同嗎?哪句更美?學生們能夠發(fā)現(xiàn)原文較為優(yōu)美。因為課文原文是用“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的句式,是排比句,十分整齊。不僅讓人感受到語言整齊的美,而且語言氣勢一句比一句強。
這樣通過前后改動與原文比比讀讀,讓學生體會課文語言優(yōu)美的節(jié)奏,整齊的句式,逐漸增強的語勢,不僅引導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具體理解了排比句的作用。這樣的推敲、比較,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必會逐步提高。
文本的語言文字除了內含的神韻,還有可以通過句式和語調顯示出它的氣勢和節(jié)奏。
例如,在講授《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反問句,“在‘回歸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恥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國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動萬分呢?”我引導學生把它改成陳述句讀一讀,體會哪一句話表達的效果更好。學生在對比讀的過程中,就讀出了“反問句”表達的感情更為強烈的作用。
這樣一比一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對文章語感的體會就更深了一層。反復朗讀中,不知不覺間也提高了自己的朗讀能力。
通過訓練學生的語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對文章的鑒賞能力。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范秋紅,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張集鎮(zhèn)店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