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慧,張小冰,燕平梅,寇曉月,劉慧敏
(太原師范學院 生物系,太原 030031)
泡菜作為我國傳統特色發(fā)酵食品的代表之一,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研究表明泡菜有減肥、抗病毒、預防動脈硬化等多種保健和醫(yī)療功效[1-3]。國內泡菜一般是自然發(fā)酵,其中乳酸菌主導著發(fā)酵過程,乳酸菌發(fā)酵會產生很多化合物,使泡菜呈現出各種風味和感官特性,并促進健康[4,5]。然而自然發(fā)酵方法卻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發(fā)酵產品口感和感官質量不一,易污染有害菌或致病菌[6],如細菌、霉菌、酵母菌大量繁殖,造成發(fā)酵蔬菜軟化、腐臭,造成嚴重的損失[7-9],使得生產過程難以控制[10];二是使得產品中的NO2-含量增高[11]。NO2-進入人體后,在血液中生成高鐵血紅蛋白,造成人體缺氧中毒[12],NO2-還能夠與胺類形成具有強致癌性的亞硝胺[13]。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發(fā)酵蔬菜中的NO2-已成為了首要問題。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等的干燥根莖[14],邱世翠等證明黃連在體外有明顯的抑菌作用[15]。本文以甘藍為材料,通過借助黃連的抑菌功效進而探索加入黃連對微生物數量的影響,以及由此所導致的pH、亞硝酸鹽含量[16]和泡菜品質的狀態(tài)。
新鮮甘藍:選自附近超市。
取4%食鹽鹽漬過并切碎的甘藍80 g裝入滅菌過的250 mL錐形瓶中,然后添加黃連濃度為0,0.5%,2%,3.5%,5%的黃連水,于30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隔4天選取不同濃度黃連的泡菜各1瓶,取樣并檢測相應的指標。
1.3.1 亞硝酸鹽含量和pH的測定
發(fā)酵甘藍泡菜液pH的測定用數字pH計,pH計的校準用廠商供給的pH為4.0和7.0的標準緩沖溶液。
亞硝酸鹽的測定按鹽酸萘乙二胺法。
1.3.2 感官指標
發(fā)酵甘藍產品感官指標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發(fā)酵甘藍產品感官指標評分標準Table 1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sensory indexes of fermented cabbage products
綜合評分時,按加權系數:顏色、滋味、香氣、苦的程度、質地滿分各為20分,總分100分,記錄數據。
1.4.1 乳酸菌的測定
用平板菌落計數方法,將樣品液稀釋1012倍到每個平板生長30~300個菌落為計數的合適稀釋度,涂布于MRS固體培養(yǎng)基上,將涂布樣品的MRS固體培養(yǎng)基于30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天后計數。
1.4.2 亞硝酸鹽生成菌的測定
用平板菌落計數方法,將樣品液稀釋1012倍到每個平板生長30~300個菌落為計數的合適稀釋度,涂布于細菌培養(yǎng)基上,將涂布樣品的細菌培養(yǎng)基于30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天后計數。在形成細菌菌落的培養(yǎng)基上加入約15 mL的SAN瓊脂培養(yǎng)基,凝固后放于30 ℃培養(yǎng)箱中靜置15 min,在培養(yǎng)基表面注入1 mL N-1-萘基乙二胺溶液(1 g/L),菌落及菌落周邊變紅的即為亞硝酸鹽生成細菌,計數。
表2 發(fā)酵甘藍產品的感官指標評分Table 2 The scoring of sensory indexes of fermented cabbage products
注:腌制那天算第1天,其后的第4天為第1次,以后每4天測1次,下同。
由表2可知,感官評分的整體趨勢是先上升后下降,在第12天時,各個濃度的分數都達到了最高,說明腌制后第12天即可食用。
表2中黃連濃度為0.5%的分數是最高的,說明0.5%濃度下的甘藍泡菜口感好,是最適宜食用的;0和2%濃度的居中;3.5%濃度的次之;5%濃度的評分是最低的,說明該濃度下甘藍泡菜最差。因為黃連濃度越高,使得甘藍泡菜滲透失水,水分大量丟失,影響甘藍泡菜的脆度。此外,在色澤、香氣以及其他方面,0.5%濃度的甘藍泡菜色澤鮮亮有光澤,苦味適中,乳酸發(fā)酵造成的酸甜度適口,甘藍泡菜味濃郁,酯香清香;0和2%濃度的甘藍泡菜雖有酸甜,但是菜葉白色,邊葉發(fā)黃,酸氣略淡,酯香、清香略差,較0.5%濃度略差;3.5%黃連濃度高,造成苦味、色澤差,但略微酸甜;5%濃度的甘藍泡菜顏色暗淡不鮮亮,香氣較差,由于腌漬黃連濃度過高造成過苦,而且酸氣淡且不正,柔韌性差,口感較差。
表3 甘藍發(fā)酵液的pH值Table 3 The pH values of cabbage fermentation broth
pH值是判斷甘藍發(fā)酵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pH值的快速降低對防止細菌污染、保證甘藍品質至關重要[17]。由表3可知,pH值整體呈下降趨勢,第4天甘藍泡菜的pH值最高,第12天時普遍降到最低值,達到平衡,原因主要是發(fā)酵初期,乳酸菌處于低水平,產生乳酸量少,但隨著腌制時間的增加,乳酸菌會逐漸增加,產生大量乳酸,所以pH值下降得越來越快。說明第4天的甘藍泡菜不宜食用,而第12天的最適宜食用。
從濃度來看,黃連濃度為0.5%的甘藍泡菜pH值下降最快,說明該濃度下乳酸菌增加量快,產生大量乳酸,所以導致pH值快速下降。黃連濃度為5%的泡菜pH值一直慢慢下降,說明乳酸菌一直慢慢增加。0,2%,3.5%介于它們之間。與0濃度相比,3.5%,2%,0.5%濃度的泡菜pH值依次下降得更快,而5%濃度的卻比對照組慢。這說明黃連濃度越高,乳酸菌數量增加速率越慢,這與王成濤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最后導致pH值降低得越慢,即0.5%的甘藍泡菜最適宜食用。
表4 甘藍發(fā)酵液亞硝酸鹽濃度Table 4 The nitrite concentration of cabbage fermentation broth
由表4可知,亞硝酸鹽含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在第4天時達到亞硝酸鹽峰,且黃連濃度為0,5%,3.5%,2%的甘藍泡菜液中亞硝酸鹽濃度頂峰值依次降低,亞硝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發(fā)酵初期雜菌所致[19];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增加,在第12天即甘藍泡菜發(fā)酵后期pH值較低,能促使亞硝酸鹽的降解,亞硝酸鹽的降解以酸降解為主[20],此時(第12天)亞硝酸鹽含量已經很低并穩(wěn)定,即第12天的甘藍泡菜是最適宜食用的。
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對亞硝酸鹽具有明顯的轉化作用[21],隨著黃連濃度的升高,乳酸菌增加變慢,對亞硝酸鹽的轉化作用變弱,亞硝酸鹽含量降低速率變慢。所以從黃連濃度來看,0.5%濃度的甘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最低,最適合食用;2%,3.5%,5%濃度的次之;而0濃度的更次之。
表5 甘藍發(fā)酵液中亞硝酸鹽生成菌數量Table 5 The number of the generating bacteria of nitrite of cabbage fermentation broth
由表5可知,亞硝酸鹽生成菌整體呈下降趨勢,第4天時達到頂峰,黃連濃度為0,5%, 3.5%,2%,0.5%的甘藍泡菜液中亞硝酸鹽生成菌頂峰值依次降低,到12天時含量基本穩(wěn)定,即第12天最適宜食用。因為在開始腌制甘藍泡菜時,乳酸菌含量很少,錐形瓶內有氧環(huán)境有利于一些雜菌如亞硝酸鹽生成菌的繁殖,但隨著腌制時間的增加,到發(fā)酵中后期,乳酸菌大量繁殖,乳酸菌產生乳酸導致pH值降低,pH值的降低以及乳酸菌的增多造成的厭氧環(huán)境,會抑制亞硝酸鹽生成菌的生長,所以可以看到大多數亞硝酸鹽生成菌在第4天達到最大值后逐漸下降,亞硝酸鹽濃度也隨之下降。
從黃連濃度來看,0.5%濃度的甘藍泡菜亞硝酸鹽生成菌數量最低,最適合食用;2%,3.5%,0濃度的次之;5%濃度的最次。黃連濃度對亞硝酸鹽生成菌的效果有待于研究。
表6 甘藍發(fā)酵液中乳酸菌數量的變化Table 6 The number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of cabbage fermentation broth
乳酸菌數量是泡菜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合理范圍內,乳酸菌含量越高,說明泡菜越好,因為乳酸菌會抑制其他細菌的生存,尤其是一些有害菌減少后,泡菜越有營養(yǎng),有害物質越少。由表6可知,乳酸菌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到12天時普遍達到最大值并保持穩(wěn)定,即第12天后泡菜最適宜食用。
從黃連濃度來看,黃連濃度為0.5%的甘藍泡菜乳酸菌數量最多;2%,3.5%次之;0,5%再次之,即0.5%的甘藍泡菜最適宜食用,說明黃連濃度越大,對乳酸菌的抑菌效果越強。最初邱世翠等證明黃連在體外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之后研究證明黃連對乳酸菌具有抑菌效果[22],而且隨著黃連濃度越高,促進乳酸菌生長作用越弱,乳酸菌增加得越慢。小檗堿為黃連的主要成分之一,也具有抑菌功效,小檗堿作用細菌細胞以后能導致細胞內鈣離子小流,造成細菌內環(huán)境的破壞,從而導致細菌生長被抑制[23],因此黃連濃度越高,小檗堿濃度越高,對甘藍泡菜發(fā)酵菌系如乳酸菌生長的抑制效果越強,使得乳酸菌數量減少。
通過研究質量濃度為0,0.5%,2%,3.5%,5%的黃連添加量對甘藍發(fā)酵過程中理化指標與微生物變化的影響,來確定腌制泡菜時控制亞硝酸鹽含量和使泡菜更加美味且有營養(yǎng)的黃連添加量。結果表明:添加0.5%黃連的泡菜亞硝酸鹽含量最低,為2.25 mg/kg;乳酸菌含量最高,為12.91 lg cfu/g;亞硝酸鹽生成菌含量最低,為7.55 lg cfu/g,且泡菜的色、香、味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