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云峰
為挽救臺北故宮南院凄慘的到訪率以及拉動民進黨候選人選情,民進黨官員和“立委”聯(lián)手想出“故宮北院閉館3年,文物搬到南院展覽”的主意。遭各方強烈抨擊后,他們又政策大轉彎,改稱臺北故宮整修但不閉館。臺媒批評,這是蔡英文當局的“殺雞取卵”戰(zhàn)術,為了創(chuàng)造嘉義故宮南院的繁榮假象,就算“殺了”臺北故宮也在所不惜,用“國寶”當選舉工具,還能趁機搞“去中國化”。對此,國臺辦發(fā)言人馬曉光14日表示,民進黨這樣做目的何在,臺灣輿論已有公評。
面對反彈緊急改口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12日爆料臺北故宮正評估2020年封館整修3年后,島內立即出現(xiàn)強烈反應。旅游業(yè)者批評稱,臺北故宮一旦閉館,游客恐怕連臺灣都不想來,將嚴重影響觀光產值。面對反彈聲浪,臺當局政策急轉彎。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14日報道,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13日改口稱,根據(jù)去年“行政院”核定的“新故宮計劃”,內容未提及北院整修需要閉館。“行政院”發(fā)言人稱,“北院整修期間不閉館,南院持續(xù)擴大充實展覽內容”。“政務委員”張景森13日晚間針對反對聲音稱,“重要的國寶移到南院去,天經地義,除非你是國民黨一樣的心態(tài),故意把南院變成蚊子院”。東森新聞網披露稱,今年1月“行政院第3584次院會決議”中明確記載,挑選臺北故宮一定數(shù)量重要典藏品,限定3年內僅在南院展覽,正是張景森給“行政院長”賴清德出的主意。
張景森的論調被網民一面倒地罵翻。有人稱,“原來張景森是太上皇,他說了算,他的天經地義是大家的天方夜譚”“南院連潑漆都防不了,拿國寶開玩笑嗎?民進黨一天到晚去中國化,要賺錢時又動起中華文物的腦筋”。
“選情不妙,拿國寶救火”
民進黨為選舉竟打“國寶”的主意,在島內持續(xù)引發(fā)批評。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馬英九14日稱,蔡英文當局“把國寶當兒戲”,臺北故宮怎可以隨隨便便搬到南部,“不可思議到極點”。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在臉書稱,綠營學者出身的臺北故宮院長恐怕得先說服大家,“在運送國寶的過程中以及未來在南院展示期間,不會有‘臺獨圣戰(zhàn)士惡意破壞這些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臺北市議員徐弘庭14日批評民進黨把臺北故宮“國寶”當作選戰(zhàn)救火工具,哪里選情不妙,就把它拿到哪里救火——臺中市長林佳龍選情直落,民進黨就把翠玉白菜拿到臺中花博會,現(xiàn)在又考慮北院閉館3年,“毫無專業(yè)可言”。
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劉新圓14日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稱,不知民進黨是不是因選情低迷,能出的招都出盡了仍未見起色,才把腦筋動到臺北故宮文物上。原本“新故宮計劃”并未提及封館,如今在沒有充分討論的情形下貿然公布,犯了眾怒,又緊急喊停,“國家大政如同兒戲,怎不令人憂心?”
“去中國化”居心叵測
13日,國民黨臺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怒斥閉館3年的計劃除了影響臺北市的觀光外,更會讓境外觀光客無法了解中華文化,整件事就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陰謀。
事實上,民進黨一直在操弄臺北故宮“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南院開幕時,門口陳列的是影星成龍捐贈的十二獸首復制品,由于成龍曾發(fā)言批評臺灣政治,頗不受綠營歡迎,有綠營支持者對獸首潑漆。2016年11月,臺北故宮南院將獸首拆除放進庫房。2017年3月,臺北故宮表示因擔憂民眾質疑“孔子與臺灣的關聯(lián)”,不排除拿掉“至圣先師”四字。同年5月,臺北故宮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但策展方為回避“明朝”兩字煞費苦心,試圖將大中華歷史一刀切斷。今年7月,陳其南上任第一天就揚言主張“臺獨”,并拋出“故宮臺灣化”構想。
臺灣《聯(lián)合報》發(fā)表社論稱,如今綠營打起將臺北故宮閉館3年的主意,不可思議之處有三:一是重要博物館的整建甚少有全館封閉的先例;二是臺北故宮文物為中華文化瑰寶,是人類共有文明,民進黨將之視為己有并當成政治工具濫用,居心叵測;三是民進黨一向“仇中”且不重視臺北故宮瑰寶,南院曾發(fā)生潑漆破壞十二獸首事件,當局也毫無譴責之意,“以這樣的氛圍和心態(tài),故宮文物送至南院展出,將承受莫大的威脅與風險。從文物安全考慮,萬萬不可行”。文章說,陳其南宣稱臺北故宮閉館期間文物移往南院,可以為南院創(chuàng)造一年300萬人次的人潮,“請問舍棄故宮一年500萬人次的人潮不要,卻聲稱可為南院創(chuàng)造300萬參觀人潮,這是什么算術?”《中國時報》稱,臺北故宮文物來自大陸,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資產,“如果民進黨不想做中國人,憑什么還要霸占人家的國寶,靠人家的祖產賺錢呢?”文章稱,如果民進黨當局真要搞“臺獨”、要“去中國化”,就有骨氣一點,把臺北故宮的文物還給北京故宮吧,“如果民進黨不搞臺獨,就請尊重憲法的一中本質吧!”▲
臺北故宮南院在哪里?(相關鏈接)
陳水扁上臺后,臺北故宮于2001年提出在中南部設立分院的構想。2003年1月,“行政院”宣布臺北故宮南院將落腳嘉義縣太保市,理由是原屬臺灣糖業(yè)公司的土地容易取得,并可配合鄰近高鐵特定區(qū)共同開發(fā)計劃,以達到“平衡南北,文化均富”的目標。2015年12月28日,南院啟用試運營。有分析稱,當初有14個縣市爭取,最后卻決定落腳在偏僻的嘉義縣,其實是為民進黨籍嘉義縣長“抬轎”。
臺北故宮南院所在的太保市位于臺灣南部嘉義縣,人口僅約4萬人,是一個偏重農業(yè)的小鄉(xiāng)鎮(zhèn)。嘉義縣以阿里山旅游知名,到訪此處的境外游客多數(shù)是沖著山林、溫泉等自然風光而來,很少有人知道故宮南院的存在。想要前往南院,還需換乘公交車才能抵達,交通遠不如臺北等大城市便利。南院被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與在臺北的北院“位階平行”。其中“墨韻樓”為展廳及文物庫房;“飛白館”設接待大廳、博物館教育空間、餐飲及紀念品商店等。整個建筑象征中華、印度及波斯三個古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匯聚交流,衍生出燦爛多元的亞洲藝術文化”。2018年,陳其南又將南院定位改為“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企圖脫離中國文化。
南院不少展覽也主打“亞洲文化”。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院曾舉辦“日本美術之最——東京、九州島國立博物館精品展”;常設展覽有“玉見亞洲——院藏玉器展”及“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等。
然而,臺北故宮南院的參觀人數(shù)十分不景氣。據(jù)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報道,南院開幕之初,2016年總參觀人次尚有147萬,但因大陸游客銳減,2017年驟降至97萬,甚至創(chuàng)下單日不到300人的慘況,與北院年參觀人數(shù)數(shù)百萬的情況無法比擬。為了挽救南院,“行政院”打算再投入50億元新臺幣,要將其打造成“亞洲博物館的焦點”。對此,島內并不看好。《中國時報》一篇言論稱,南院設置在人口相對稀少又交通不便的地方,就算投入再多軟硬件建設經費,恐怕也很難扭轉劣勢?!?/p>
(張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