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萍 劉佳琪 潘 笛 孟 魯
(云南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滇池位于昆明市的西南部,湖面海拔1 886 m,面積330 km2,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高原明珠”,是西南地區(qū)最大的湖泊。滇池與昆明城市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滇池是昆明城市發(fā)展的基礎和支撐,為昆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和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另一方面,在昆明的城市景觀建設中,滇池是重要的景觀資源。城市區(qū)域規(guī)劃和市民的親水心理等因素決定了滇池周邊生態(tài)較好的區(qū)域將成為城市重要的自然式開放空間,其景觀功能和生態(tài)功能也越來越重要。
滇池在過去幾十年里承擔著提供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yè)用水等角色,水質逐漸變差。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應當“加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修復和保護”“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范圍”。滇池流域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過濾凈化滇池流域城鎮(zhèn)污水和旅游景觀價值。而研究如何加強滇池流域濕地公園生態(tài)管理,對改善滇池水質、減輕水污染,美化人居環(huán)境,調節(jié)區(qū)域氣候,以及恢復和保護鳥類、魚類棲息地等方面都會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環(huán)滇池周圍已建好和規(guī)劃在建的人工濕地和濕地公園達27個,濕地公園生態(tài)管理面積約22 402.47畝,數(shù)量和面積都在不斷增加。在滇池流域的濕地公園,都已初步形成了專門化管理體系,公園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根據(jù)調研分析,本文總結出影響游客親水性體驗的環(huán)境因子主要為溫度、風力和濕度,且三者也存在相互聯(lián)系。
1.1.1溫度高
滇池屬于山地高原湖泊,紫外線強烈。這使得滇池周邊濕地公園中受到陽光直射的區(qū)域溫度普遍很高,室內與室外溫差高達6 ℃,室外直射區(qū)與樹蔭下溫差也可高達4 ℃。溫度過高會嚴重影響游客親水性體驗。
1.1.2風速大
滇池湖面開闊,水面上風速較高,加上濕地公園緊靠水域,使得濕地公園中風力較強。風中攜帶的水汽會降低人體溫度,使人感受到寒冷,帶來生理上的不舒適感,嚴重影響游客的親水體驗。處于滇池西南方向的濕地公園由于受昆明盛行風影響,風速普遍大,風力較強。
1.1.3濕度適宜
樹木通過蒸騰作用,能有效提高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濕地公園本身是指以水為主體的公園,擁有大量的水生植物資源基礎,因此滇池周邊濕地公園的濕度要大大高于昆明主城區(qū),在濕度上為游客創(chuàng)造了涼爽、舒適的氣候環(huán)境,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的親水活動頻率。
在園林工程中,駁岸是建于水體邊緣和陸地交界處,用工程措施加工而使其穩(wěn)固,以免遭受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破壞,起保護作用的設施。在自然駁岸的基礎上,利用人工的方法對其進行改造(如用大理石或人工草皮覆蓋,加固駁岸等)所形成的駁岸稱為人工式駁岸。本研究中將人工式駁岸又細分為垂直式駁岸,斜坡式駁岸和臺階式駁岸三類。
垂直式駁岸是與水面垂直,距離水面有一定間距的人工式駁岸;斜坡式駁岸是從水底以特定角度起坡,駁岸一部分位于水面下的人工式駁岸;臺階式駁岸則是指從水底構建一級一級供人上下的臺階以通向地面的人工式駁岸。在園林設計中,三種駁岸往往混合使用,以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同時,駁岸是水陸的交界,作為一個過渡地帶,設計得當有利于發(fā)揮駁岸的生態(tài)功能,并提升其親水性。
目前,滇池周邊已建好和在建的濕地公園總共有27個。本研究調研過程中,筆者實地考察了滇池周邊五處濕地公園,分別是位于主城區(qū)的海埂濕地公園、呈貢區(qū)的撈魚河濕地公園、西山區(qū)的西華濕地公園、官渡區(qū)的海東濕地公園和晉寧區(qū)的東大河濕地公園。通過發(fā)放問卷和訪談,本文分析這些濕地公園中人工式駁岸出現(xiàn)的問題。
1)遮陽設施少。昆明地處南方高原,空氣稀薄,紫外線強烈,遮陽問題需要得到妥善解決。而濕地公園的人工式駁岸普遍缺乏相應的遮陽設施,影響游客的親水體驗。五個濕地公園都存在這個問題,其中海埂濕地公園在此問題的處理上最為欠缺,而撈魚河濕地公園的處理較為合理。
2)軟性景觀少。大多數(shù)人工駁岸通過單一的硬質材料與水面分隔開,缺乏軟性景觀的過渡,水陸整體感弱,影響游客的親水體驗。海埂濕地公園在此問題的處理上最為欠缺,而海東濕地公園和撈魚河濕地公園的處理較為合理。
3)水質差。滇池的湖水污染極其嚴重,在20世紀9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污染程度分別達到了超五類和五類。近年來的治理雖有成效,但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滇池周邊濕地公園內的水質很差,讓人難以產(chǎn)生親近的想法。五個濕地公園都存在這個問題,其中海埂濕地公園和撈魚河濕地公園的處理最為欠缺。
4)護堤尺度不合理。有些駁岸為了安全考慮,將護堤建得很高,游客難以接觸到水,影響親水性體驗;而有的駁岸將護堤設置很低,意外的水位上漲將破壞原有的駁岸構造,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撈魚河濕地公園和西華濕地公園在此問題的處理上較為欠缺,而海東濕地公園的處理較為合理。
5)缺乏豎向景觀變化。大部分駁岸在設計時未充分考慮到游客在駁岸游玩時的視線變換,單一類型的長駁岸經(jīng)常性地出現(xiàn)在同一濕地公園中,缺乏豎直方向上的景觀設計,這樣容易產(chǎn)生單調和無趣感,難以豐富游客的親水體驗。五個濕地公園都存在這個問題,其中海埂濕地公園的處理最為欠缺。
在駁岸的休憩空間種植一些擁有茂密樹冠的高大樹種,保證休憩空間的涼爽與通風;也可以增設遮陽棚等人工設施,避免強烈的日照過多影響游客的親水體驗。
在駁岸設計階段,考慮光照、風力、視線等因素,結合植被對駁岸進行整體設計。在水陸交接部分,加入軟性景觀,這樣既能增強水陸整體性,也有利于水的滲透和水土交換,改善水文環(huán)境。一方面,在游客停留并且能夠親水的區(qū)域多種植分支點較高和葉片過濾紫外線強的闊葉類樹種,這樣可以有效吸熱,降低樹蔭下活動空間的溫度。另一方面,在靠近開闊水岸區(qū)域,樹木應當適度密植。這是因為植物枝葉與風力的摩擦,可以大大降低風速,由此增加防風的效果。
可以利用重力過濾系統(tǒng)、廉布過濾系統(tǒng)、沉淀溢流過濾系統(tǒng)等技術對濕地公園內的水進行凈化,或者采用在水中培養(yǎng)多種生物,形成獨特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鏈的方法來減少不利微生物,從而優(yōu)化水質。
設置不同梯度的駁岸斷面以滿足游客在不同時間、不同水位高度的親水需要。可以將駁岸斷面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常水位線,設置在非雨季時水位的高度上;第二個層次為汛期水位線,設置在雨季汛期時水位的高度上;第三個層次為警戒水位線,層次最高,防止意外的水位上漲淹沒其他地區(qū)。這樣設計可以滿足游客在不同的水位高度下都可以進行相應的親水性活動。
在設計駁岸時,根據(jù)不同的水岸條件,將不同類型駁岸的有利元素融合進去,盡最大可能將水面置于游客視線之中。同時,結合植物配置,在不同梯度的駁岸平面設計不同類型的景觀小品,讓駁岸呈現(xiàn)一種“移步換景”的效果,優(yōu)化游客的親水體驗。
根據(jù)人體工學尺度,可以將植物高度分為高(1.2 m≤h<1.67 m,人站起來視線才能穿過植物)、中(0.87 m≤h<1.2 m,人坐在凳子上視線可以穿過植物)、低(h≤0.87 m,人坐在地上視線就可以穿過植物)三個梯度。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植物配置對游客視線的遮擋與引導關系。
經(jīng)改造,在駁岸出挑的部分,尾部留出供游客拍照觀景的區(qū)域,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中部種植水生植物,增加駁岸的趣味性;兩側設置遮蔭亭,既可以保證游客在休憩時具有良好的觀景感受,又使得昆明的強紫外線不會影響游客的親水體驗。改造如圖1所示。
利用石塊和水生植物,將駁岸臨水處改良為深水區(qū)和淺水區(qū)兩部分。淺水區(qū)是戲水的場所,可以為游客提供良好的親水體驗。駁岸坡度較緩,上面種植草皮和遮蔭樹木,可供游人在此停留玩耍。駁岸上放置了防潮木樁,既起到裝飾作用,又可供人休憩。改造如圖2所示。
將臺階的一部分改造成斜坡,上面覆蓋草皮,種植遮蔭樹木,這樣既增添了自然元素,又可提供給游人活動的空間。同時此方案增大了臺階的寬度,使其不僅是交通空間,也是游人停留的場所。在入水處,利用石塊和水生植物劃分深水區(qū)和淺水區(qū),淺水區(qū)可供人戲水。改造如圖3所示。
本文通過對滇池濕地公園人工駁岸的現(xiàn)狀分析及游客問卷調研,提出現(xiàn)存問題,結合游客需求探討了濕地公園人工駁岸的優(yōu)化策略并設計了三種不同類型的人工駁岸優(yōu)化方案。采用這些設計方案可以豐富人工駁岸空間景觀層次感和公眾參與性,從而提升濱水空間品質,營造出以人為本的親水空間。在濕地公園建設中,設計者需要靈活選用這三種設計方案。游客在濕地公園中的親水性體驗與人工駁岸的設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有必要對人工駁岸作進一步的認識與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