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清泉
“晃蕩了大半輩子了,沒想到我還能當上先進典型,獲得市、縣政府的隆重表彰。”獲得全市“脫貧攻堅自強標兵”榮譽的王定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都要感謝張書記,是他讓我轉變了‘等靠要’思想,靠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好日子。”
王定漢口中的張書記,叫張吉海,是白河縣總工會干部,2017年任宋家鎮(zhèn)天池村第一書記,2018年擔任麻虎鎮(zhèn)興坪村駐村工作隊員。
今年49歲的張吉海,曾擔任過鎮(zhèn)長、書記,縣計生協(xié)會副會長,2008年調至縣總工會工作。2016年,由于單位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工作不力,造成全村脫貧攻堅工作被動落后。誰來擔任第一書記,扭轉工作的被動局面?張吉海主動請纓到天池村任職。
天池村是宋家鎮(zhèn)的后高山村,村里主要以傳統(tǒng)的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勞務輸出為主,山大溝深,基礎設施落后,屬典型的山區(qū)貧困村,貧困面廣、量大、貧困程度深,是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
到村后,張吉海從最基礎的入戶走訪入手,找準天池村的“窮根子”。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張吉海撲下身子走家串戶“認親戚”。
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張吉海就走遍了村里的山山峁峁,天池村的貧困現(xiàn)狀也漸漸的在他的腦海里清晰起來。望著村民們渴盼的眼神,張吉海頓感重任在肩:“必須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幫扶,徹底拔掉天池村的‘窮根子’,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新生活?!?/p>
對全村精準識別后,張吉海與“村兩委”一班人對全村貧困戶逐一制定了詳細的脫貧措施,逐一要求干部抓落實。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天池村就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工作不僅得到了領導的認可,還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推薦會上作交流發(fā)言,天池村也作為全縣首批脫貧村在全縣率先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
家住麻虎鎮(zhèn)興坪村三組的張正財,整日游手好閑,經(jīng)常到村委會叫困難要救濟,無論怎么做工作都是水潑不進,甚至跟幫扶干部甩臉發(fā)牢騷。如何幫扶這樣的貧困戶脫貧,讓張吉海很費腦筋。
在入戶走訪中,張吉海了解到張正財?shù)钠拮踊加虚g歇性精神病,兒子張家全因是妻子改嫁隨帶,沒有出生證明等有效證件,始終沒能登記戶口,無法享受農(nóng)村合療、大病保險等惠民政策,更嚴重的是沒有戶口無法錄入學籍,張家全面臨輟學的危機。
在多方溝通協(xié)調后,在麻虎鎮(zhèn)派出所的配合下,寫申請、開證明、走訪調查,張吉海全程代辦,終于為張家全上好了戶口。當張正財拿著兒子的戶口本走出派出所時,他久違的心扉終于敞開了:“張書記,為了兒子的戶口我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沒辦成。感謝的話不說,以后我張正財都聽你的。”
“干部這樣為我們老百姓辦事,我還有啥理由等著他們送小康呢?!睆拇?,張正財像換了個人一樣,以前荒廢的地種上了玉米,農(nóng)閑時還在周圍打起了零工。
為了幫助張正財長效脫貧,張吉海幫他制定了發(fā)展板栗紅薯和“天紅”辣椒的想法?!胺N苗和銷售問題我給你解決,你就負責種植。”有了雙重保險讓張正財徹底打消了顧慮,年初就種了3000株板栗紅薯和7000株“天紅”辣椒。如今,板栗紅薯市場走俏,每斤4元的價格就被搶購一空?!鞍茨壳斑@個情況,我年底就能脫貧了。明年我決定種10000株板栗紅薯,把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張正財信心滿滿地說。
在張吉海的傾情幫扶和感召下,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2017年天池村不僅在全縣率先實現(xiàn)了脫貧,2018年興坪村也即將實現(xiàn)脫貧摘帽的目標。
劉家順是一名雙目失明的五保殘疾人,之前在縣城的一家盲人按摩館工作,由于生活上的種種不便,無奈只得回到老家興坪村。由于沒事做,整天和村民鬧矛盾,給干部找茬。
了解到劉家順有開盲人按摩店的想法后,張吉海就多方為他爭取資金,購買了兩張按摩床,并幫他辦理了營業(yè)執(zhí)照,還制作了宣傳掛畫和燈箱?!艾F(xiàn)在我有了事做,手藝派上了用場,生活水平也提高了?!?/p>
駐村以來,張吉海嚴格要求自己,盡量為群眾多辦一點好事、實事。熟知張吉海的人都知道他心臟做過搭橋手術,不能勞累、熬夜、受氣,但他一工作起來,就把這些拋諸腦后,工作起來,比年輕人還拼命。
興坪村一組有成片的水平梯地,非常適合整片流轉發(fā)展產(chǎn)業(yè)。但苦于道路不通,村民們只能望地興嘆。無奈之下,大家找到了張吉海,在他的多方努力下,爭取了50萬元資金,修通硬化了2公里的產(chǎn)業(yè)路,將原本的荒地變成了香餑餑。本村能人陳敬苗在流轉土地上種植牧草,村民們不僅有了流轉費,還能就地務工增收。
如今,興坪村的各項工作穩(wěn)步推進,整村脫貧的步子也不斷加快。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入村以來,張吉海通過個人和單位累計為興坪村爭取資金100余萬元,解決了新村民活動中心的裝修及設備配套問題,新修和硬化道路4公里,培育市場主體3家、引進新社區(qū)工廠1家,輻射帶動70余戶貧困戶實現(xiàn)了就地就業(yè)增收。
無論走到哪里,張吉海始終把群眾裝在心里,把群眾的事當成頭等大事,與群眾建立了深厚感情。如今,張吉海已成為興坪村263戶村民大家庭中的一員,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他為“貧困戶的好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