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紅,林洪芹,呂立斌,畢紅軍,王春霞,郭嶺嶺
(鹽城工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鹽城 224051)
關鍵字 項目式教學法;紡織學科競賽;紡紗工程
《紡紗工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內容涵蓋紡紗工藝全過程的紡織工程專業(yè)基礎課程。課程包括原料選配、紡紗基本原理、紡紗各工序的任務、各工序紡紗設備的機構與作用,以及紡紗新原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等紡紗技術發(fā)展趨勢等內容。
項目式教學法,該方法的教學內容是以項目為單位來進行組織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教學項目活動,學生通過該活動直接參與項目過程。項目式教學法使得《紡紗工程》課程中的知識內容變?yōu)榻虒W項目[1],學生圍繞教學項目進行學習。該教學方法實現(xiàn)了行為導向教學,使理論課程的教學基于工作過程,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應用專業(yè)知識。紡織學科競賽主要是面對紡織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所創(chuàng)立的[2]。
學科競賽一般都具有特殊創(chuàng)新教育功能,紡織學科競賽也包括在內,這是紡織工程專業(yè)常規(guī)教學所不能及的。這類活動能夠使學生對紡織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在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和心理品質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逐步發(fā)展成為社會所需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將項目式教學法與紡織學科競賽相結合應用于《紡紗工程》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為《紡紗工程》課程所設計的若干教學項目,以參加紡織學科競賽為最終目標,教學圍繞紡織學科競賽的參賽作品通過若干教學項目來實現(xiàn)。該課程的學習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實現(xiàn)了邊教學、邊學習、邊實踐,學習主體是學生,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在教授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3]。
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是《紡紗工程》課程密切相關的紡織學科競賽,根據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的要求,多個教學項目根據《紡紗工程》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來進行設置, 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學生需要自己設計一種新型紗線。在教學項目的設置時,不僅要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還要考慮到運用紡紗基本原理所學的知識點來完成項目,以保證教學項目的充分實現(xiàn)。同時,要考慮與項目設置相關的評價體系,好的項目成果一定要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學生們主動參與的熱情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fā)。
根據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的要求,學生被分成三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新型紗線。在項目具體實施之前,要對教學項目作整體規(guī)劃,如先確定出具體的紡紗品種,該部分由教師提供,根據紡紗品種進行纖維原料的選配以及紡紗工藝流程的選擇,從而確定具體的教學項目和任務。
此部分是項目教學的核心和主體部分。教學活動和任務的形式與內容一般由教師來決定,而項目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卻經常變化。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教師的角色是輔導員;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時,教師的角色成為了教練員; 學生自主活動時,教師的角色又變成了裁判員。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項目完成所需的所有知識點[4],強調學生在項目教學中的主體作用[5],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感悟專業(yè)知識,從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過學生親身體驗,知識一旦掌握,就很難再忘記。
根據項目整體規(guī)劃中確定的紡紗品種和具體教學項目,按照紡紗工藝流程的先后順序分項目實施。項目教學法貫徹實施于《紡紗工程》的理論教學中。根據每組學生設計的紗線品種類型,學生邊學習理論,邊實踐操作。學生在整個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都會思考自己要設計的紗線品種運用什么樣的紡紗原理,采用什么樣的紡紗工藝參數才能夠加工,帶著問題聽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就這樣結合起來。在這樣的進行模式下,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6]。
完成項目后,選出優(yōu)秀作品參加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以參賽成果肯定項目成果,學生會獲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并通過交流和提問補充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收獲。通過參賽成果的反饋,思考《紡紗工程》課程在項目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能夠不斷改進和完善。以每組學生的最終產品作為考核評價參考。[7]分析、整理、評價每組學生的自紡紗線及其對應的研究報告,將其作為學生《紡紗工程》課程的部分期末成績,使結合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法所取得的成果參與到課程最終考核評價之中,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會大大提高。
根據紡織學科競賽的主題要求確定研究項目。根據研究項目將《紡紗工程》中的課程內容分解成多個子項目,實現(xiàn)專業(yè)基礎課《紡紗工程》的項目式教學。項目的設置要考慮學科競賽的要求,所開發(fā)的產品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要求很高,這就要求每組學生總體研究項目的選取要突出功能上的創(chuàng)新或紡紗方法的創(chuàng)新或纖維原料的創(chuàng)新。因此,項目的設置是課題研究的重點內容。
項目設置應滿足:一、知識模塊的所有知識點應該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全部用到;二、不同層次同學的需求都應在項目設置時得到滿足;三、項目可執(zhí)行度良好,這是項目執(zhí)行的關鍵所在;四、項目設置的同時,既考慮相關的評價體系。
將紗線設計制作的全過程進行項目式分解,具體項目可分解為:配棉、開清棉工藝流程的選擇與配置、梳棉工藝的配置、精梳準備流程的選擇、精梳工藝的配置、并條工藝的配置、粗紗工藝的配置、細紗工藝的配置、后加工工藝流程的選擇與配置。
結合紡織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法在紡織工程專業(yè)《紡紗工程》課程教學中對既定教學項目進行了教學嘗試。所選設備為清梳聯(lián)小樣機、并條機、粗紗機、細紗機,3人一組設計紡制一種新型紗線,通過3屆3個班的嘗試,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屢獲大獎。
實踐證明,項目式教學法結合紡織學科競賽對于培養(yǎng)紡織工程專業(yè)本科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圖1為學生參加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織成的織物成品圖。
圖1 參賽獲獎紗線織成織物成品圖
結合紡織學科競賽開展項目式教學,并以此構建課程內容體系,使專業(yè)基礎課程《紡紗工程》的教學實現(xiàn)了任務驅動,明確了教學目標,使教學主線更清晰,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更加明確,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通過項目式教學方式,結合學科競賽,學生不僅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實踐,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進一步得到了促進。二者相結合,使教與學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通過這樣的項目式教學,學生實際上是完成了一個紗線產品的設計,通過實踐提升了學生自身的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