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全媒體這個詞的誕生,是21世紀在經濟與科技的爆炸發(fā)展下,民眾的信息獲取渠道拓寬,對于物質與精神的滿足達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產生的,是人們對于世界與信息飽滿的求知欲。全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與記者來說,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
全媒體時代是一個“媒體融合”的大熔爐。一方面是來自傳統(tǒng)媒體的應對,傳統(tǒng)媒體在面對轉型期自身的部分局限和市場的競爭壓力,不斷地改革創(chuàng)新并積累經驗,通過相關政策與市場、新媒體結合共謀出路。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擴張,以更加直觀、快速的方式——人人都是記者、編輯,大力沖擊了原有話語體系和相關文化表達方式,并不斷地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并引領著傳媒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全媒體時代也帶來了整個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新媒體以自下而上的傳播方式,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受益者。人人都是第一現場的記者,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并分享,在信息的第二次加工、第三次加工等等中,這些信息通過網絡迅速傳播、發(fā)酵和擴散,使傳統(tǒng)輿論的引導能力在民眾的心中和現實中變得越來越小。
全媒體時代的信息沖浪下,部分記者會因追求時效性、信息量等客觀因素,對于資料疏于核實整理,導致網絡謠言橫飛,公眾媒體失信于眾等嚴重的不良后果,這是全媒體時代第一個新聞亂象。信息新聞不經考證盲目、盲從化的轉發(fā),是當下新聞混亂的另外一個現象,它與前面對時效性的誤解,共同構成全媒體時代新聞與傳播最大的隱患。此外,在網絡發(fā)展初期,脫胎于大眾和市場的部分網站沒有采編權,只得搬運傳統(tǒng)媒體生產的新聞。這單純的復制粘貼,使得他們對信息的處理變得極為草率,甚至在復制粘貼過程中也會少字漏字,嚴重違背新聞傳播的工作宗旨。這三大亂象,直接帶來新聞行業(yè)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新聞版權的問題;二是驟發(fā)新聞事故所出現的連鎖反應;三是因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素質良莠不一,一旦出錯便會帶來巨大的負面效益。
全媒體時代,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從浩如煙海的同類內容資訊中,將自己的報道“脫穎而出”,通過斷章取義,庸俗刺激性選詞,將標題甚至內容極端化,至簡化渲染,給報道方帶來輿論危機的同時也喪失了對新聞的職業(yè)操守。
夸張、娛樂的形式,挑逗、暗喻的內容,吸引了大量民眾的點擊與翻閱,給這些媒體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可前提是需要我們恪守底線,遵循適度原則。
當今的新媒體時代,大眾對過度片面化、娛樂化新聞信息轟炸已有反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閑暇之余翻閱新聞資訊,更多的心態(tài)是一種相互取證探討問題,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簡單精神探討。現在很多記者帶著濃厚的商業(yè)娛樂氣息,跟以往教育行業(yè)出現的“唯成績論”教育觀性質一樣均是舍本逐末。那么,就商業(yè)效益和媒體記者的職業(yè)操守哪個重要的問題進行探討。從央視的發(fā)展歷史可見一斑。
央視風雨數十載,各種科教人文娛樂的節(jié)目、頻道層出不窮,一代又一代的新聞傳媒人各司其職,為集體、為社會、為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礎。老百姓們至今仍愿意對央視貢獻自己的收視率,更是出于廣大新聞人的信任。許許多多奮斗在第一線的記者,克服種種困難,將《今日說法》、《315》和《感動中國》等等系列節(jié)目的一手真實新聞傳遞給大家,這種敢于真實講述人民身邊的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的行為,真正體現從實際出發(f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幫助和解決了人們相當一部分的物質與精神問題,這樣的新聞工作者永遠不會落后,這永遠是央視的立臺之本,更是人們心目中的閃亮標簽!
全媒體時代對新聞人職業(yè)操守、專業(yè)素養(yǎng)、自律能力的要求更加多樣化,需媒體記者深刻理解屬于自己的社會職責。
依法治國是現代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無論是政治、經濟改革,維護社會安定,還是增強人們的幸福感歸屬感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
法律的完善與發(fā)展和社會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從媒體與記者的角度來說,法律是職業(yè)道德的底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人民群眾的一部分,記者擁有的新聞采訪權,是法律授予的神圣權利,但不是可以隨意踐踏法律、濫用權力的理由。新聞傳媒行業(yè)權威的樹立是需要廣大同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廣大記者樹立自覺意識的前提下,不斷地堅持慎獨自律和省察克治,在恪守法律底線的前提下,履行義務、行使權力,才能向同行向人民做出表率。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中第三條明文規(guī)定,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第四條規(guī)定,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yè)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利用新聞報道發(fā)泄私憤,不以任何名義索取、接受采訪報道對象或關系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
新聞人要尊重新聞本身,做到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地報道新聞,做到培養(yǎng)新聞傳媒的公信力為首要任務。拒絕成為金錢和個別團體、他人利益的工具,真正地將我眼寫我眼,我寫傳我腦。報道的事實應該遵循客觀、適度的原則,作為記者應拒絕添加過多的個人色彩,正面報道如此,反面報道更應如此。
新聞傳媒是一門專業(yè)的交叉性學科,我們有著豐富的理論經驗可以借鑒,幫助我們培養(yǎng)自己的專業(yè)技能,而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素養(yǎng)是“實然與應然”的關系,新聞從業(yè)者魚龍混雜,有的是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但也不乏志存高遠之士。為了防止害群之馬的產生,首先要從相關教育培訓行業(yè)和青年新聞人抓起,把從業(yè)資格的評定嚴格標準化。未來的全媒體時代更應注重民眾碎片式的閱讀,積極創(chuàng)造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人們在閑暇之余瀏覽到更多正能量的新聞。
這使得相關工作者除了掌握基本的新聞業(yè)務、技能,還需要大量地涉及歷史、文學、哲學、法律等相關人文學科知識,同時結合實際要能靈活使用音頻、視頻、攝影、圖片編輯等全媒體技能,能客觀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著眼國際、著眼未來,要把自己看成一名忠于新聞的守望者。堅持運用辯證思維看待客觀、主觀因素,成為一名全媒體時代合格的參與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新聞工作者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探討“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與人民實際需要相結合,成為時代的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