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史志辦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史志辦公室成立于1982年,是全額撥款公益性事業(yè)單位,編制5人,目前在崗3人。作為中央直屬墾區(qū),黑龍江農墾在全國、全省具有獨特地位,修志工作也形成了一些非常鮮明的特點。
農墾總局黨委和總局高度重視地方志工作,在機構、編制、經費等方面給予了全力支持。省農墾總局史志辦是黑龍江省直單位中唯一有獨立機構、編制的史志部門??偩质分巨k每年都對全墾區(qū)史志隊伍、志書出版、領導職數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并與總局組織部聯合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史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管理局、農牧場、直屬企事業(yè)單位高度重視,切實支持史志工作。目前,墾區(qū)9個管理局、113個農牧場,近20家直屬企事業(yè)單位都把史志工作納入工作日程,切實做到了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機構到位、編制到位、經費到位、設施到位、規(guī)劃到位、工作到位。一些剛剛劃入墾區(qū)的農場,理順體制后,負責史志工作的同志就主動開展工作,2007年由黑龍江省畜牧局劃歸農墾總局的繁榮種畜場,2013年就出版了《繁榮種畜場志》。目前,墾區(qū)有專兼職史志工作者200余人。
省農墾總局史志辦作為省級承編單位,修志工作納入省志編修計劃,各管理局和農牧場、局直單位的修志工作國家沒有硬性要求,但是自1982年農墾史志辦成立以來,墾區(qū)內部的三級修志工作就全面展開并逐漸形成制度。從收集資料到編撰出版,統一按著規(guī)程有序進行,并嚴格執(zhí)行三審制度,即農場初審、管理局二審、總局終審。目前,農墾總局、管理局、農場包括一些龍頭企業(yè)已完成第一輪修志任務,出版志書150余部,第二輪續(xù)志任務也已完成了100余部,僅2011年至今,已終審出版農牧場志書30余部,管理局志書2部,局直單位志書3部?!逗邶埥≈尽まr墾志(1986~2005)》已于 2015年10月正式出版發(fā)行。墾區(qū)計劃于2018年底全部完成二輪修志任務。
盡管中指組提出的“兩全目標”不包括黑龍江墾區(qū)的管理局和農牧場,但目前,墾區(qū)內部已經基本實現了“兩全目標”。黑龍江墾區(qū)年鑒編纂工作于2008年啟動,2015年,在墾區(qū)第七次史志工作會議上,將依法編纂年鑒作為下步工作重點,要求各管理局和有條件的總局直屬單位,2016年啟動年鑒編纂工作,各農牧場及總局直屬單位適當時機啟動年鑒編纂工作,并在會后以總局文件形式下發(fā)各管理局。2016年各大管理局的年鑒編纂工作全面鋪開,基本實現年鑒編纂總局、管理局全覆蓋。各農牧場的年鑒編纂工作也有序推進。我們在啟動年鑒編纂工作的同時,把提高編纂質量作為重要任務來抓,通過舉辦培訓班、電話指導、甚至直接幫助修改等方法,推動年鑒工作。至今,總局、管理局、農牧場已累計出版年鑒50余部?!逗邶埥r墾年鑒》由總局史志辦負責編纂,每年一鑒,120余萬字,200余幅照片。其中,《黑龍江農墾年鑒(2012)》《黑龍江農墾年鑒(2016)》獲黑龍江省年鑒評比一等獎,《農墾建三江年鑒(2016)》獲黑龍江省年鑒評比二等獎,《農墾北安年鑒(2016)》《農墾寶泉嶺年鑒(2016)》獲黑龍江省年鑒評比三等獎?!逗邶埥r墾年鑒(2016)》獲第四屆全國地方志優(yōu)秀成果(年鑒類)質量評審專業(yè)年鑒一等獎。全國3000多部參評年鑒中,獲一等獎的專業(yè)年鑒僅12部。
開發(fā)利用史志資源,推動方志文化建設與當地文化建設相結合是黑龍江農墾地方志工作的突出特點。目前,墾區(qū)的113個國有農牧場中,有多個農牧場建有場史館,還有一些單位的場史館正在建設中。北安管理局的紅色邊疆農場把滿達文化和方志文化相結合,成為北大荒精神和農場青少年愛國愛場教育基地,既收到了存史育人的效果,也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在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支持下,目前“中國龍志——黑龍江省情信息網”已建立了農墾網絡化方志館,錄入墾區(qū)志書1.5億字,提高了農墾方志成果的利用效率,擴大了黑龍江墾區(qū)的影響。
我們始終把為總局黨委服務,推動史志成果轉化作為重要工作。2017年是黑龍江墾區(qū)開發(fā)建設70周年,總局史志辦編纂出版發(fā)行《黑龍江農墾大事記1947—2016》。系統梳理墾區(qū)70年大事要事,為總局黨委提供了決策依據,也進一步弘揚了北大荒精神。目前,黑龍江墾區(qū)有40余部史志成果被總局黨委列為墾區(qū)弘揚北大荒精神教材,80%的單位把學場史列為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條件之一。有些單位通過舉辦場史知識競賽,在墾區(qū)的中小學校運用場史資料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和愛場愛校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一些反映墾區(qū)的小說、電視劇,很多取材于農場志書。志書還為組織部門、統戰(zhàn)部門和干部群眾尋親覓友、證實身份、仲裁糾紛、落實政策等提供了可靠依據。方志資料的整理、編輯和出版工作成果豐碩。各單位定期上報成果,成熟后再整理出版,已出版《北大荒英雄譜》等書籍70多部,40余部分獲地市級以上獎勵,其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項、獲省級二等獎以上計12項。此外,農墾史志辦每季度出版內部期刊《北大荒史志》,已累計出版80余期,800余萬字。同時,在人員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安排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大事記。大事記整理編寫工作已成為墾區(qū)各級史志部門的常規(guī)工作之一,在督促各單位編寫好本單位大事記,及時上報總局史志辦的同時,每年年底還將整理好的全年大事記上報總局領導和農業(yè)部,為上級領導制定政策、調整工作思路提供資料和借鑒。
多年來,墾區(qū)史志辦把隊伍建設作為常態(tài)來抓,不僅建立了隊伍培訓的長效機制,還主動參加中指辦和省志辦組織的各級各類業(yè)務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每年都舉辦史志業(yè)務培訓班,請省內一些著名方志專家講課。同時,根據事業(yè)發(fā)展需要,以老帶新,不斷充實修志隊伍。廣大史志工作者發(fā)揚北大荒精神,淡泊名利、秉筆直書,全墾區(qū)200多人的專兼職史志工作者中,有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也有發(fā)揮余熱的老同志。主編了齊齊哈爾管理局第一輪、第二輪志書的裴良玉同志已八十高齡,目前仍然在幫助管理局審定陸續(xù)出版的農場二輪志書?!斗睒s種畜場志》終校時,裴良玉在老伴陪同下,和農場的編纂人員一起在哈爾濱工作了近一周的時間。史志辦的內部期刊《北大荒史志》曾編發(fā)過一些北大荒老史志工作者的故事,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北大荒人,揚起了農墾史志事業(yè)的大旗,2012年7月,在黑龍江省第八次地方志工作會議上,農墾總局史志辦榮獲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聯合授予的全省地方志系統先進集體稱號,2015年,省農墾總局史志辦被評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聯合表彰的先進集體。
墾區(qū)的史志隊伍是一只特別能戰(zhàn)斗的隊伍,從總局到農牧場,盡管我們每個單位的從業(yè)人數與全省同級別史志部門無法相比,但我們的工作量卻完全可以相比。以總局史志辦為例,目前在崗的只有三個人,不僅要負責終審管理局、農牧場、局直單位編纂的志書,承編《黑龍江省志·農墾志》,每年還要出版《黑龍江農墾年鑒》,期刊《北大荒史志》,編纂大事記以及承擔省、總局臨時下達的任務。每年120余萬字的《黑龍江農墾年鑒》和每期10萬字的《北大荒史志》都只有一個人負責編纂,我們還有作為省直機關部門所有的工作職能,加班加點對我們來說就是常態(tài),農墾總局機關的保安經常說,只要機關有加班的,就一定有史志辦的人,你們真辛苦。但我們不覺得辛苦,因為我們熱愛這項工作!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把黑龍江農墾的改革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更把農墾改革作為頭等大事,但是,無論風云如何變幻,作為史志工作者,我們都會將使命牢記心中、責任擔在肩上,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推動農墾的史志工作再上新臺階。下一步,農墾史志辦要借這次會議東風,學習借鑒兄弟單位地方志工作先進經驗,在修志編鑒、網館建設、資源開發(fā)、資政育人等方面不斷探索,再創(chuàng)佳績,推動黑龍江墾區(qū)史志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