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為
閱讀下列文字,根據材料作文。(60分)
“打賞”,古時指身份尊貴的人給低層、下屬的賞賜或為報答別人服務而給予的錢。現在,繼“點贊”之后,憑借意愿自由、數額隨意等特征,網絡“打賞”成為互聯網新寵,直播平臺、明星微博、個人自媒體,網絡處處可見“打賞”字眼,人人可以成為“打賞者”。有人說網民“打賞”的不是金錢而是感覺心情,也有人說網民“打賞”的不是感覺心情而是自我需求,還有人說網絡“打賞”就是一場草根文化的勝利。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要求: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于800 字。③不得抄襲。
論述文寫作提倡學生“思辨、獨到、嚴密地思考分析”,做到“調用認知資源、保持懷疑心態(tài)、系統有邏輯地進行探索”,強調“基于事實的因果推斷”和“基于道理的科學推導”。
該作文思考分析的對象是“網絡打賞”這一社會交往活動和現象?!熬W絡打賞”一方面應用廣泛并頗受好評,另一方面隨著“打賞亂象” 叢生、社會批判不斷;其本身所具有的爭議性可以作為二元思辨論述的話題。同時,材料第二段的闡述旨在提倡學生也能夠用多元的思維角度來思考和寫作表達。
文章寫作切入的幾個維度:
①對“網絡打賞”現象本身的論述評價分析
有人認為“網絡打賞”是“你情我愿”的簡單的“自由交流的形式”,社交時代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尋求互動交流,滿足自我需求的新型人際交往形式,體現了自由平等交往的互聯網精神;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以金錢為標準的商業(yè)消費模式和消費文化。
“網絡打賞”模式本身促進了互聯網生態(tài)的發(fā)展,是網絡世界打開的又一個潘多拉盒子。從互聯網發(fā)展的角度說,“打賞”是一種支持原創(chuàng)、鼓勵作者的好方法;同時,連續(xù)出現“網絡打賞”引發(fā)的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也折射出不少社會問題。
②對打賞者行為、心理的論述評價分析
首先,對于打賞者而言,隨便敲一下鍵盤,便可以將自己的心意表達,只要是心甘情愿,無論奉送出去多少銀兩,旁人管不著。所以有人這樣說:“我打賞你,是滿足我自己,與你無關?!?/p>
其次,網絡打賞的行為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對知識和勞動的尊重。對于被打賞者而言,因為自己付出了勞動,所以贏取粉絲崇拜和打賞,無可非議。
也有人認為網絡打賞者的行為僅僅是虛榮心的體現。僅靠金錢維系的網絡關系和需求是空洞的。
③對“網絡打賞”背后社會文化和傳統的深層次論述評價分析
首先,從文化上來看,“打賞”成為粉絲大眾表達對草根偶像崇拜的一種特別方式,有人將“打賞”看作草根文化的勝利,因為“打賞”打破了文化和娛樂精英在寫作、表演等領域里的壟斷地位,給了更多默默無聞的青年展示自我的機會。
其次,針對“打賞亂象”,板子不能都打在青少年身上,網絡平臺和某些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推手”“誘餌”和“教唆者”的角色?!按蛸p亂象”反映出青少年缺乏現代法律意識,但是網絡輿論監(jiān)督和網絡管理的缺位也是問題的一個誘因。
再次,這也與國人長期形成的“圍觀”“看客”的文化心態(tài)有關。我們既習慣于聚攏圍觀,又喜歡看到有人“玩票”“捧角”。
且以“打賞”抒喜情
□浙江省文成縣武陽書院高三(1)班 李金麗
當“打賞”熱潮隨“點贊”之后席卷而來,作為時代潮流里一葉隨流的扁舟,或許我們也可以,且以“打賞”抒喜情。
“打賞”一詞因其“身份尊貴的人給低層、下屬的賞賜”的含義,被部分網友貶為妄自抬高自我身價以滿足高人一等的虛榮心。對此,我認為,何以厚非?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現今,語言文化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新陳代謝。“打賞”也因而不再只具有古意,而是更增添了認同贊美的和諧意味。
這就可以類比于飽受爭議的“碎片化閱讀”。就像我個人認為“堅持寫長詩,以對抗碎片化的生活”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頑固與疏于變通,而抗拒“打賞”,堅守克制與冷漠的話語贊美或許也只是一種披上社會道德外衣的故步自封。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諾亞方舟,可以為堅守“打賞有過”和斥責著“吾不知舍此寧有他途”的守舊派們,提供一張?zhí)与x“打賞”時代的船票。我知道的是,我們在“打賞”他人的同時,收獲的是遇到知己的歡欣,是釋放壓力的痛快,是自我需求的滿足,何樂而不為呢?
“打賞”,因其與金錢掛鉤,更易被看作當代人“物欲癥”滋長的溫床。但實際上,它的意愿自由、數額隨意的特征,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孕育物欲”的可能?!按蛸p”無過,錯的是人們心中無法抑制的互相攀比的欲望,是“打腫臉充胖子”卻不自知的虛偽,對自我認同永無底線的賞賜。
對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屈于“打賞”金錢利益之下的是放縱人性的本我,皓首窮“金”而不自??;順于“打賞”之流的是規(guī)則限制的自我,冷靜思考,理性打賞;而在“打賞”風行于世之時,找尋自身價值的才是道德內化的超我,隨心所欲不逾矩,且以打賞抒喜情。
顯而易見,在社會加速發(fā)展的趨勢下,未來必然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諸如“打賞”,諸如“碎片化閱讀”,抑或是“網絡文字盛行”一類的新興事物。因其創(chuàng)新性,難免會讓習慣于守舊的我們心生不適應之感,但我們應銘記尼采“哪有為了射落鼻尖上的蒼蠅而死人,躲避一朵雪花而引起一場雪崩的道理”的忠告。畢竟,它們并不是與我們的社會有那么格格不入,恰好相反,它們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一切有為法”,自在人心,而我的選擇,是找尋那看似黑暗罅隙中的熹微光亮,且以“打賞”抒喜情。
點評
用“碎片化閱讀”“人格結構理論”“語言的新陳代謝”三個類比,推出“打賞”在現代社會的合理性。另外引用弗洛伊德、尼采的理論為文章的中心表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體現出不俗的寫作功底。
打賞是一陣風
□浙江省文成縣武陽書院高三(1)班 胡燦陽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網絡文化層出不窮,繼“點贊”之后,“打賞”文化橫空出世,它像一陣風在互聯網中絲絲入縫。有的人否定它,有的人接受它;有的人深惡痛絕,有的人樂此不疲。而在我看來,“打賞”是一陣風,風起于世,不如隨之而不逐之。
面對大批的否定者,哲學家黑格爾會說:“存在即合理?!薄按蛸p”的出現也斷然不是一日之風起,其實當我們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內心的觀念里就存在著一種蔑視。在古代“打賞者”與“被打賞者”其實就處于現今所謂的“鄙視鏈”的頂端和底端。而以儒學為萬學之首的我國在骨子里或多或少還是有等級制的血液。“被打賞者”在人們的思想深處是與“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甚至是“奴顏媚骨”相聯系的。道家講究“順”,儒家講究“忍”,而正是兩者的矛盾得以讓“打賞”文化生而不滅,當然,“打賞”作為一種矛盾事物一定是有它本身的不合理性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存在的意義。就像“順”和“忍”這兩個相悖的觀點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自己面對未知而對自己的選擇,人們恐懼選擇,所以有了“忍”和“順”,而要正確看待“打賞”,我們勢必要拋開舊觀念,用自己的內心去審視。
“打賞”確實是一陣風,它的發(fā)展是瞬息萬變的,這一點它也像雨。鮑勃·迪倫的話可謂黃鐘大呂:“下雨了,有的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濕?!薄按蛸p”作為當今社會大眾生活的一個剪影,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情感變化息息相關,“打賞”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精神消費”。而這個對于精神滿足的消費是用物質來表達的。大多數人之所以否定它,是因為認為人們用物質衡量精神需求,是對文化的摧殘。而我想說這種觀點孤立了物質與精神,你的精神終究需要棲身之所,而這個棲身之所往往是物質。就像人們認為文人一定是安貧樂道的,但實際上精神與物質并不矛盾,只是不通過出賣精神來換取罷了。
我們可以感受海子的詩:“活在這珍貴的人世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倍@些精神卻都是自然成就的,自然也是物質的,連風也是。
“打賞”是一陣風,四季變化,其勢不同,而我們與其被風刮得不安,倒不如去感受風。
點評
作者準確地抓住了“網絡打賞”的爭議焦點,巧妙地通過文化探源,從儒道兩家的思想根源解釋了人們面對打賞無所適從的原因。從社會現象上升到民族文化基因,不可謂不深刻。
“打賞”的天空
□浙江省文成縣武陽書院高三(1)班 賈淑瑤
“打賞”為文化工作者的盈利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但這片天空究竟將呈現流嵐虹霓還是電光石火,還將取決于慷慨解囊的受眾。
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種盈利模式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它的挑戰(zhàn)在于它將籌碼從“關注度”移向了“內容”。在“打賞”功能出現以前,創(chuàng)作者主要通過廣告獲得財務收入,而廣告商的核心目的在于點擊量。他們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為了迎合這一要求,奇葩標題、大尺度配圖應運而生。但這種粗鄙化傾向與受眾的意愿和需求往往是相悖的。我們花時間閱讀文章,主要期望的還是讀到好的內容。于是,受眾通過“打賞”把主動權爭奪回來,希望創(chuàng)作者能以更扎實走心的內容打動他們。
這種形式帶給創(chuàng)作者的機遇之一便是它對小眾需求的保護,因為打賞提供的支持是以金額計的,并不與瀏覽量直接掛鉤?!赌戏街苣分霸幸黄獔蟮篮币姴∏筢t(yī)渠道的特稿,但由于受眾不足并沒有后續(xù)的跟進。這些不被大眾所需要,卻對小部分人極其寶貴的信息在打賞的天空里是有可能獨立、長久地存在的。記者寫稿需要時間和調查成本,而“打賞”便填補了由于受眾不足帶來的資金空白。
“打賞”究竟能否積極地影響文化產業(yè)的變革,取決于受眾的態(tài)度。
近來受眾對打賞的熱情高漲,在我看來,是處于一種對“表達認同”的需要。由于打賞金額可量化,它可以較好地反映認同的程度深淺;由于創(chuàng)作者直接受益,表達的過程更簡單、直接,沒有距離感。
但這個模式要發(fā)展,不僅要求受眾有較高的參與度,還要求他們有辨別良莠的好眼力。做出一個“打賞”決定需要的時間并不長,恐怕許多時候會是情緒而不是思考占了上風。我不知道在這種“自主定價”的形式里,馬克思說的“價格取決于凝結其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還是否成立。但目前的情況是,定論簡單粗暴、站在輿論高地上指責的那些文章往往會因為獲得暫時性的共鳴而獲得重賞。那些調查嚴謹、支持資料翔實的文章卻常常門庭冷落。
受眾以“打賞”的方式表達認同固然可喜,但創(chuàng)作者為了非理性受眾的打賞而依附認同卻是可悲的。往往是這種心態(tài),而非這種形式本身沖擊了精英文化。
安娜·拉佩曾說,“最理想的境界莫過于,你花出的每一筆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唯愿我們小小的打賞能給那些步履維艱卻認真說話的人一片自由的天空。
點評
作者掌握了許多關于“網絡打賞”方面的社會知識,見多識廣,視野開闊。因而在論述中能夠上升到文化產業(yè)變革的高度,并且能為讓打賞的天空更加遼闊而出謀劃策,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