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焱
摘要:粵北排瑤民居建筑是現存規(guī)模較大且保存完整的排瑤村落,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本文以南崗和油嶺排瑤民居為例,介紹了粵北排瑤概況,從粵北瑤排選址與布局、民居空間構造等方面揭示了排瑤民居因地制宜、生態(tài)融合的典型特點。
關鍵詞:排瑤 民居 建筑
引言
少數民族民居是我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淵源悠久,與少數民族群眾生活亦密切相關,因地理環(huán)境、材料與工藝、生活方式與審美等差異變化,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民居的鮮明特色。其選址布局、空間造型、材料應用、審美價值等都值得我們研究學習。粵北地區(qū)山地丘陵眾多,氣候濕熱,瑤族先人在這一方水土中休養(yǎng)生息,依山建房,因其房屋,排排相疊,其山寨被漢人稱之為“瑤排”,因而,連南的瑤族被漢人稱呼為“排瑤”。2016年開始,筆者多處組團進入連南瑤族自治縣,深入南崗、油嶺等瑤寨進行調查和測繪,走訪當地瑤民,對排瑤民居布局特點、構造及形式有了一些認識。
一、粵北排瑤概況
瑤族是我國古老而悠久的少數民族。千年以來,瑤族多次遷徙,多居住于條件險惡的高山之中,山是瑤族的生命所依,靈魂所在,形成“南嶺無山不有瑤”的分布格局。雖生存環(huán)境險惡,但瑤族人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和政治環(huán)境下,保持著民族獨立性,其民族意識沒有因為“大分散、小聚居”而削弱,且因遷徙不斷面臨新的自然環(huán)境和當地原住民的排斥,強化了他們的民族凝聚力。正如胡起望教授所認為的“瑤族是一個多元的,也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民族”。
連南瑤族自治縣成立于1953年1月25日?;洷爆幾逶谶B南縣整體的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連南縣境內的瑤族由于他們的語言差異、服飾特點和居住格局等方面的不同,分為兩種稱呼,即排瑤和過山瑤。在連南縣內,主要居住的瑤族是排瑤,排瑤現有人口近8萬,排瑤自稱“yao min”,用漢語記音為“要敏”,意為瑤人。連南八排分別是指油嶺排、南崗排、橫坑排、軍寮排、火燒排、大掌排、里八峒排和馬箭排。排瑤聚居數千人的大山寨為排,小的數百人以下的山村為沖。李來章在《連陽八排風土記》里說“八排者,瑤僚所居也。以竹木為寨柵,謂之排也”。胡耐安先生也認為,排瑤之稱,就是由他們房屋行列,望去一排排的不相紊亂。所以連南當地有“八排二十四沖”的說法。
瑤民在不平坦的山地中,運用“干個柱頭下地”的干欄式結構、在不改變地理環(huán)境的前提下,建起平敞、防潮、空間利用合理的木樓,村落的建筑,依山勢而建,房屋沿等高線,順山坡由下而上呈階梯式排列,形成獨特的布局,既切合瑤民居住的需要,又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幣旁谶x址、總體布局、空間肌理、建筑布局以及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等方面都形成了鮮明的本土特色。
二、粵北瑤排選址與布局
(一)瑤排選址生態(tài)特性
瑤族村寨一般坐落于群山的山頭、山腰、山坑、田峒、山窩之間,一般都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有的村寨高達海拔1000米。進入瑤山,遠望層巒疊嶂,白云飄渺,近觀綠樹參天、溪水清幽,身處其境,確有清心寡欲,修身養(yǎng)性之感。南崗千年瑤寨位于連南縣城西南,海拔803米,面積達159畝。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達到鼎盛時期,山寨面積超過10公頃,有房屋700多幢,7000多瑤民生活其中。新中國成立時南崗瑤寨仍有500多戶3000多人生活在這里。古寨依山而建,房屋層疊,錯落有致。石板道縱橫交錯,主次分明。油嶺瑤寨在南崗千年瑤寨東北方,直線相隔不到6公里,在海拔約800米高的半山坡上,面積達225畝。油嶺瑤寨歷史悠久,明清鼎盛時有房屋近900幢,1000多戶,5000多人,素有“千戶瑤寨”之稱。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律為青磚或木質結構。后來不斷移民遷出,瑤居和瑤民減少,現存民居300多幢,人口已經大部分遷移。
排瑤瑤寨選址極具防御性,選在深山,而且考慮到退路。南崗與油嶺瑤寨均選在四面環(huán)山的中間山頭,隔有山谷,后有平地,留有退路,整個山寨易守難攻。排瑤瑤寨選址適用性很強,南崗和油嶺瑤寨都有溪水貫穿。水是生命之源,人與畜生活用水,梯田等農作物灌溉?;洷彼摧^豐富,山水和地下水匯集,水質清純明凈,大小河溪縱橫交錯,遍布山中,給瑤寨選址提供了便利條件。南崗和油嶺瑤寨所在山地,地勢較緩,逐級而上,有利于建造房屋和開辟梯田。排瑤瑤寨選址兼具傳統吉祥觀念。南崗和油嶺瑤寨既傍山又有遠山對景,大部分宅址對山凹,各家大門朝向統一,不相對,吉祥如意。
粵北排瑤民居從選址、布局到單棟房屋,其建造、結構、材料、審美等處處體現著因地制宜、因山就勢和因材施工的生態(tài)思想。排瑤所在山地,不論山谷、山腰、山頂,房屋均結合得體。粵北排瑤山多田少,基本是梯田,梯田因山勢開墾,呈中間寬兩邊窄的半月形,從山腳到山腰,逐級而上,從遠處望去,氣勢雄偉,瑤寨嵌于梯田之上,很是壯觀,形成粵北排瑤空間環(huán)境的本土特色。
(二)瑤排布局排列式特點
粵北排瑤民居布局主要呈排列式,南崗和油嶺瑤寨都是依照山坡的等高線的形狀和走向,由下而上一排排地分布,整齊有序,“瑤排”稱呼因此而來。排瑤的房屋主要一字形建造,有三間開,也有五件開,多的也有七間開,以三開間為主。同一等高線上建有多棟房屋,每棟房屋的間隔視地形和實際情況,有相隔幾米,也有緊緊相鄰。排與排的間距大約4-5米,基本相同,沿等高線不規(guī)則的分布。排瑤民居的輔助用房布局相對自由分散,房前屋后、屋外村旁,充分利用房屋間的剩余空間,適應地形多變,比較適應山區(qū)農牧生產的需要。原本行列式略顯單調的村落布局,這些輔助小建筑穿插其中,因地制宜,使得瑤寨統一中有靈動變化。
三、粵北排瑤民居空間構造
瑤族房屋一般由住房、糧倉、寮房三部分組成。瑤排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石、青磚、坭磚、木、竹等,根據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條件來選擇。
(一)南崗排瑤干打壘式和青磚瓦屋式民居空間構造
南崗排瑤的民居,大都是干打壘式和青磚瓦屋式的。干打壘式,墻體用石灰和黃泥壘成,屋頂蓋黑瓦,或者樹皮茅草。每間房屋開間大概二十來個平方,按常規(guī)三開間算,一棟房屋也只有六七十平方米,屋高五米左右。盡管住房狹窄,中廳不住不設鋪蓋住人,主要作同族聚議事和祭祖,兼具待客、宴席用。中間隔墻上設有神龕,放置祖先牌位。臥室在兩側開間,左右?guī)烤懈魤﹂g成里外兩間房,里間為臥室,面積較小,僅能容納一張床,后墻開有一個小窗戶,大概長寬均為三十來厘米。這個小窗戶的用途很大,根據排瑤風俗,逢農閑或節(jié)日夜晚,未婚男子,三兩結隊翻山越嶺跑到愛慕的姑娘家的小窗下唱情歌,姑娘如果不喜歡來者,就任其高歌低唱,默不作聲,或者從窗臺遞出火把將男子打發(fā)。如果中意,便臨窗對唱,遞煙遞茶,以示相許。左右?guī)康那鞍腴g是“火爐堂”,實際上就是廚房,但是比一般廚房的功能多,是冬天做飯、吃飯、待客的地方,中間有一個火塘,放有圓鐵架,用于炊具,火塘旁邊,放有水缸、飯桌、案板等。左右?guī)可厦嬗懈魧?,多做臥室。
糧倉一般建在屋外、村旁或者山野田間,用木板密封成堡壘型,用來存儲稻谷和玉米等糧食。寮房一般用茅草搭建,多數在村寨旁邊,存放物件和柴草等物品。
(二)油嶺瑤寨吊腳樓構造特點
油嶺瑤寨依其山勢建有吊腳樓,一半地基平整土地,一半依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木柱支撐,架木鋪板,與平整的地基形成一個平坦的整體,在此屋場地上建筑房屋。吊腳樓是瑤族比較原始的建筑,體現著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意識,呈現了建筑生態(tài)美學。油嶺吊腳樓以磚木混合結構為主,木構顯得自然、淳樸。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瑤族大山中遍布優(yōu)質木材,木構體現瑤排與自然的高度協調,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天人合一?,幣诺牡谝还δ苁蔷幼。静馁Y源豐富,易于采集,磚才易于加工搬運。石頭笨重,在手工時代采集搬運略顯不合理。
小結
面對現代建筑“概念優(yōu)先”的設計流程,傳統的消失就不可避免,針對當前存在的地域性文化危機、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危機,引起我們對現代建筑的一些基本做法進行質疑和反思、變革?,幣攀莻鞒信c積淀瑤族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社會單位,雖受山地條件的現在,但有其燦爛的一面。粵北排瑤民居建筑蘊含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等生態(tài)文化特征。因此,加強對粵北排瑤民居的調查研究,以期對粵北排瑤民居保護和開發(fā)帶來裨益,對促進廣東省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