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那位北大畢業(yè)生控訴父母的萬字長文,我胸中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對父母的過度關愛,我們到底該怎么看。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埋怨著自己的父母,恨他們不懂教育,不懂愛,不懂尊重。如果他們沒有如此在意成績,其實我想告訴他們,第一名和第二名一樣好;如果他們肯聽聽我的想法,其實我心中也有一片浩瀚的銀河;如果他們放開手讓我自由成長,說不定一切能更好……也許那位北大畢業(yè)生也曾對父母吶喊過:我也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我也有自己的遠方!沒有你們,我可能過得更好!都怪你們,是你們讓我變成這個樣子的……
這是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誰沒有過質疑父母呢?誰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經歷呢?誰沒有自以為是的時期呢?這就是我們的青春期啊。但我們終究會有成長的一天。例如作家麥家,因父親在他小時候打了他,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不與父親說話,直到有了兒子后,他才開始后悔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可笑的是,有段時間,我竟以模仿麥家為榮!
這位“學霸”為什么和他的父母決裂?在我看來,他是在埋怨父母對他過度的保護,以至于讓他不會與人相處,生活不能自理。步入社會后,他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開始怨恨父母對他的不當教育。于是,他憤憤地與父母決裂。他多年不回家過春節(jié),還選擇了學習心理學來提高他的交際能力。
毫無疑問,他想以實際行動改變自己??蓡栴}是,既然他想改變自己,又為何做了一個如此幼稚的決定?歸根結底是源于心智的不成熟。
他是理科狀元、北大畢業(yè)生,又進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究生,可以算得上是別人口中津津樂道的“別人家的孩子”了。我想,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他也應該以更寬廣的胸懷來包容一下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吧。
相比他的處境,我似乎更加幸運。在一次次爭執(zhí)之后,我和我的父母彼此做了退讓。我們在成長,父母也需要時間和空間,與我們一起成長。
我們都曾埋怨過父母,但是,成長就是要學會以溫柔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學會寬容生活的多數不如意,學會勇敢地面對過去的錯誤,然后放下。
(指導教師 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