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很快就獲得了外殼
火星是一顆充分成形的行星,它所擁有的外殼和其他的一切在太陽系誕生的2 000萬年中便形成了。最新研究顯示出,如此快速的形成意味著這顆紅色星球在可居住的時間段方面是躍居地球之上的,而這一時間段大概要跨越1億年。
對于從火星隕石中提取的鋯石晶體的地質化學分析顯示出,火星在45.47億年前就形成了其最早的外殼,科學家于6月27日在《自然》雜志上就此作了報告。那正是圍繞著太陽的氣體盤給予太陽系行星生命之后的2000萬年間發(fā)生的事。
行星的最外殼出現(xiàn)于類地行星——諸如火星、地球、金星及水星形成的最末期。這個過程伴隨著來自于原行星氣體盤的粒子增加而開始,最終那些粒子構成了熔融物,而那些熔融物又組成了一個炎熱的巖漿海。隨著巖漿海的冷卻和結晶,它形成了一個稠密的金屬核,之后便是外層的外殼。模擬顯示,整個過程的時間跨度為3 000萬到1億年。
由來自于哥本哈根大學的行星科學家Laura Bouvier領導的火星鋯石分析指出,火星外殼的形成速度非??臁Q芯繄F隊對7塊晶體的同位素進行了分析。同位素是一種元素的多種形態(tài),它們擁有相同數(shù)量質子,但是電子數(shù)量不同,因此質量也不相同。某些同位素很不穩(wěn)定,它們可以在已知的速度下放射性衰變?yōu)槠渌脑?。通過利用鈾235到鉛207,以及鈾238到鉛206的衰變,Bouvier和她的研究團隊認為鋯石的年齡差不多有44.76億歲。
之后,研究團隊轉向另一套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系統(tǒng),镥176到鉿176,發(fā)現(xiàn)火星最早的外殼甚至更古老。由這些巖石結晶而成的鋯石本應該含有比研究人員在分析中所發(fā)現(xiàn)的更多的鉿。以現(xiàn)有數(shù)量的鉿及镥鉿衰變速度為基礎,研究團隊計算出原始巖漿外殼一定在45.47億年前就凝固了。
在那以后,由小行星制造的重型轟擊將火星殼部分融化,盡管這些撞擊并沒有將它完全變回巖漿海,研究人員表示道。包含有早期外殼線索的鋯石在那時產生出來,大約在44.76億年前,火星再次冷卻。
“火星的快速冷卻對大氣本應具備的規(guī)模作出了限制?!眮碜悦绹鴣喞D侵萘⒋髮W的行星科學家LindaElkins Tanton說道,她為這項最新的研究寫了一篇評論。依據行星的冷卻速度及太陽剝去它們大氣的速度,研究人員能夠估算出在形成早期大氣的過程中,由巖漿海所釋放的水和二氧化碳的數(shù)量。但是對于火星來說,它的大氣或許實在太薄了,以至于如此迅速的熱損失也就水到渠成,Elkins Tanton說道。
火星可能早于地球1億年完成固化——給予了這顆紅色星球在可居住方面一個有利的開端。我們的地球在那時幾乎肯定還處于熔化狀態(tài),這有可能是形成月亮的巨大撞擊再次令整個星球發(fā)生了熔化,Elkins Tanton說道?!澳菍е铝说厍蛉f物的重新啟動。”
王麒譯自 《科學新聞》(Science News)2018年7月21日
(2018-07-07)
封面故事
如何讓針對癌癥治療CAT-T細胞療法更加安全及有效:CAR T細胞療法于2017年末通過了FDA的審核?,F(xiàn)在科學家們正在致力于克服這種抗癌療法的副作用。
特寫
有關古代寒流的爭論從未停歇:很多評論家認為是1顆彗星于12 800年前導致了神秘的寒潮,但他們的這一結論始終被質疑。
科學新聞
自從1992年以來,南極洲的冰損失數(shù)量已達3萬億噸:1992年以來,南極洲的冰損率呈加速趨勢,特別在最近5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值達到8毫米。
手機應用可幫助科學家實時追蹤自殺的念頭:研究人員正在使用智能電話探查發(fā)生在幾小時或幾天之內的時高時低的自殺傾向,希望借此能夠幫助預防自殺的發(fā)生。
蜜蜂加入了獨有的動物種群,在這個種群中,動物可以識別零的概念:蜜蜂通過了1項測試,它將“沒有”歸入少于1的那類中。
獨角鯨的聲音研究:科學家竊聽到了獨角鯨發(fā)出的嘀嗒聲和嗡嗡聲。這項工作或將有助于確認在北極地區(qū)鯨魚對于更多的人類噪聲會作出如何反應。
光照使得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的漏油依然在附近逗留:光照形成了一種富含氧的油副產品,這些副產品在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泄露之后依然在原地逗留長達8年之久。
研究顯示出給復活節(jié)島上的雕像“戴帽”可能需要不了幾個人:只需一小部分勞動力便可將巨大的石頭放置在復活節(jié)島雕像的頭頂。
“好奇號”發(fā)現(xiàn)火星上的甲烷會隨季節(jié)而變化:
“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大氣中發(fā)現(xiàn)了季節(jié)性變化的甲烷,并在古老的湖床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有機分子的跡象。
在自相矛盾的保護條例中,挽救袋鼬的努力或許正在對它們造成危害:在與獵食者隔絕了13代之后,這些瀕臨滅絕的北美袋鼬失去了對它們的恐懼感。
在最近的70年間,熱帶氣旋正在變得緩慢:熱帶氣旋的平均移動速度比20世紀中期慢了10%,這使得它們更具危險。
如果是真的,那么暗融合或可幫助闡明物理謎團:暗物質粒子的融合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星系核擁有均勻分布的暗物質。
對環(huán)境數(shù)據的大型分析加強了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主張:一項最新研究計算出從植物中選擇更多食物的額外紅利。
狗可攜帶多種令人驚訝的流感病毒: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狗比預想的可攜帶更多樣的流感病毒,并且有可能具有向人類傳染的能力。
(2018-07-21)
控制星系未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正在變得清晰:被稱為星云周圍介質的“隱身衣”可控制一個星系的生與死。大腦可以在睡眠期間清除阿爾茨海默病的斑塊:缺覺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展起到加速作用。
脊髓灰質炎病毒療法可幫助患有致命腦瘤的患者活得更久:一項小型的早期臨床研究顯示出,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脊髓灰質炎病毒看起來能夠幫助對抗腦癌。
NASA的“帕克”探測器即將與太陽進行近距離接觸:“帕克太陽探測器”即將完成一次與太陽親密接觸的歷史性航行。
一座擁有2200年歷史的中國墓穴中保留著一種現(xiàn)在已經滅絕的新型長臂猿:研究人員在一座古老的中國皇家墓穴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型長臂猿,它早就滅絕了。
一種與嗜睡癥有關的腦部化合物或許在阿片類藥物成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物,例如海洛因,是與擁有更多可釋放一種化合物的腦細胞相關的,而這種化合物可以調節(jié)不眠與覺醒。
火星很快就獲得了外殼:火星殼在太陽系形成的2000萬年間便獲得固化。
最新的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和皰疹病毒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lián)增加了證據:研究人員觀察到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部存在有更高含量的皰疹病毒,它有助于斑塊的形成。
基因的形成:對于活細胞的最新顯微鏡學研究顯示出,蛋白質群的瞬間一起工作便形成了基因。
有了這套新系統(tǒng),機器人就可以“讀懂”你的想法了:通過腦波和手勢向機器人發(fā)指令或可幫助這些設備進行更加安全及有效的操作。
“創(chuàng)世之柱”或許是由磁場支撐起來的:科學家制作了一張“創(chuàng)世之柱”內部的磁場圖。
水下光纜或可兼作為地震感應器:橫跨大海完成互聯(lián)網通訊的海底電纜不久之后將會擁有另外的用途——探測水下地震。
(王麒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