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多重買賣情形下船舶所有權歸屬的問題展開研究,結合現行法律和新的司法解釋具體分析船舶的多重買賣下交付與登記在其物權變動中的地位。研究表明,多重買賣數個船舶買賣合同只要依法符合法律規(guī)定,即可發(fā)生效力,同時多個買賣合同優(yōu)先履行順序應該按照登記與否、受領交付與否、登記優(yōu)先交付來處理。
關鍵詞:船舶登記;一船二賣;物權變動
一、船舶買賣物權變動的一般規(guī)定
不同于一般的貨物買賣,船舶買賣合同的標的船舶,是與航空器、機動車一樣的特殊動產,其物權變動方式: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登記作為對抗第三人的要件。后文將會結合最高院的《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以下簡稱為《解釋》)第十條的第四項中所規(guī)定的“出賣人將船舶的交付與登記分別與不同的買受人完成,此時完成船舶交付的買受人的買賣合同法院認為優(yōu)先履行?!眮韺桓杜c登記在一船二賣中的效力問題進行辨析。
二、交付、登記與船舶所有權歸屬的關系
船舶的物權變動是在交付時發(fā)生效力,但不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這個規(guī)定在單個船舶買賣中清晰明了,但在船舶的多重買賣中,交付與登記相互沖突時,判斷船舶所有權屬于當事人中的哪位就成為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換言之,就是對交付與登記之間效力高低的判斷。
《解釋》觀點是“船舶多重買賣下,已進行過船舶交付的效力高于完成船舶登記的效力?!雹?/p>
此觀點欠缺諸多合理之處:
第一,《解釋》更認可交付的效力,這在一般動產的多重買賣情形下,由于交付是法律規(guī)定的唯一物權變動方式,因此該物的所有權自然歸屬于占有人?!段餀喾ā?4條規(guī)定了船舶這種特殊動產除了交付還有登記這一種法定物權變動方式。盡管登記這種公示方法,法律并無明文規(guī)定當事人必須去進行登記,若僅完成受領交付也符合《物權法》24條的規(guī)定,但登記不單是一種確定所有權歸屬的證據之一,同時也是船舶行政部門的一種管理措施。實踐中,船舶的所有權歸屬產生爭議時,登記才是法律所認可的確權方式?!段餀喾ā访鞔_規(guī)定動產物權變動自交付時發(fā)生效力,此時這種物權變動的效力是一種完全的效力,所謂完全的效力體現在對物的完整的支配力和絕對的排他效力。而就特殊動產船舶的物權變動方面來看,交付時的物權變動效力并不完全。船舶只完成交付而未登記,是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的,由此看出此物權變動的效力與第一種效力是有差異的。“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法律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可知是想強調登記前后的效力是發(fā)生變化了的,是有高低之分的,登記后的效力即取得的是完整的可以對抗第三人的所有權,其自然應該高于登記前這個時間段中不得對抗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不完整的所有權,登記后的物權才是之前所說的完全的物權。所以,“在處理船舶多重買賣情形下交付與登記相互發(fā)生沖突時何者效力更高的問題時,應該是履行船舶所有權登記手續(xù)的買受人比只受領交付的買受人更有理由取得船舶所有權。”
第二,交付方式具有現實交付、占有改定、簡易交付以及指示交付多種,相比較于登記,交付的公示力遠遠弱于登記,但《解釋》第10條四項中的交付效力卻高于登記。對于這種沖突,結合上述舉例來具體說明。如果在出賣人丙與買受人甲交付方式是占有改定,后來的丙無從得知丙與甲之間已經簽訂了船舶買賣合同并且完成了船舶的交付,此時根據《解釋》規(guī)定,交付的效力強于登記,對于善意第三人乙來說當然是不公平的。假如,丙與甲訂立了船舶買賣合同后,完成了關于船舶所有權轉移登記等手續(xù),無論是否完成船舶的交付,乙在購買該船前可以通過船舶登記簿得知該船已經完成轉移。這樣后乙依然與丙簽訂買賣合同,就絕不可能是善意第三人,自然也無法取得船舶所有權,這就是交付所具有的內在性。同時,交付這種方式很難判斷其行為的原因,船舶占有人由于何種原因而占有很難在事后準確調查。第三人想要得知也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通過上述分析可發(fā)現,《解釋》規(guī)定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不僅善意的第三人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破壞了交易安全秩序,也違反《物權法》第24條的初衷。《解釋》這樣的規(guī)定長久以往會導致在船舶買賣時,合同雙方重交付而輕登記,因為登記后的物權效力低于對抗交付的效力,那么專門去辦理登記完全是多此一舉。國家船舶登記領域已頒布了數量不少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在機構方面設立了不少的登記部門來建立管理船舶登記簿。就算是通過交付已經取得船舶所有權的權利人,也有可能認為沒有必要去船舶登記部門完成更正登記。目的也是將船舶上的權利清晰的在登記簿上體現出來,可以看出我國立法者最初是想將船舶這類特殊動產最終可以如不動產一般實行登記生效主義。由此可見,《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了自相矛盾,既然認為交付的效力強于登記,那么隨后就沒有必要特意規(guī)定受領交付的買受人又要通過登記這一方式來完善自身對船舶的所有權,好似又轉為強調船舶登記簿具有很強的公示公信。如不動產登記有更正登記與異議登記,就是因為不動產登記簿具有很強的物權變動效力、推定效力與公信效力。
三、對于船舶買賣中一船二賣的所有權歸屬的確定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解釋》對于船舶買賣中交付與登記效力問題規(guī)定與《海商法》矛盾,但《解釋》只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釋,沖突時還是應當適用《海商法》。
這有利于減少欺詐行為,一船二賣本身就是一種不誠信行為,欺詐現象在其中也時常出現,法律應當盡可能的減少多重買賣現象。但是如果采用《解釋》中交付的效力大于登記,那么變相的在法律上鼓勵了買受人不需要辦理登記,繼而使其更易進行,一船二賣的現象只會愈來愈多。但若采取登記效力最高,那么買受人登記后,其他有購船意圖的民事主體也可通過船舶登記簿得知船舶物權是否轉移。長久以往,勢必會大大減少多重買賣的行為。
注釋:
①宋曉明,張勇健,王闖.《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見使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12.15.
參考文獻:
[1]程嘯.論動產多重買賣中標的物所有權歸屬的確定標準——評最高法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10條[J].《清華法學》,2012,6(6):61-70.
[2]汪怡.特殊動產多重買賣標的物所有權歸屬問題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5.
[3]吳正棟.船舶所有權變動模式研究——兼評最高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十條[J].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張儒冰(1995~ )男,漢族,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學國際法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