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證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證明性的預防性的文書程序,代表國家對于公正的認同,但近年來的一系列公證事件對公證在公民行使法律權利的過程中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聯系公證制度的本質與實際運行機制,提出維護和提升公證的公信力的途徑。
關鍵詞:公證;維護;提升;公信力
世界在不斷發(fā)展,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社會是人類存在的載體,人類的進步是社會進步的連帶效果。社會是在法律的約束下進步的,法律的完善是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法律本身是一種多數人公認的社會運行規(guī)則,此規(guī)則符合人道主義,并且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fā)點而執(zhí)行的[1]。公證是法律中的一種非強制的,由于預防訴訟事件發(fā)生的一種證明活動,公民的參與度與公證制度本身的公信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維護和提升公證的公信力,無論是從公民個體角度,還是從國家發(fā)展角度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證制度的本質
人類是一種群居物種,社會便是群落的別稱,生活在群落中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在社會中,便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依存關系。從人類最初的刀耕火種時代,人類便有了分工協(xié)作的意識,每個聚落成員,或每組成員完成一部分生產工具的制作或部分食物的獵取與耕作,而后各個成員或組間進行交換,進而每個成員都可以享受整個聚落的勞動成果,牽涉到交換,就必須要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演變到后來貨幣的產生,無非是圍繞公平一詞,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開始遷徙,因而不同聚落間便有了物品的交換,當某個聚落的人旅行回來后,亦會將從其他聚落帶回來的物品與本聚落的居民進行交換,如此往復,隨著人類對馬,駱駝等可遠行的動物的駕馭度的提高,旅行交換物量不斷增大,進而演變出商人[2]。兩一方面,隨著人類對工具的使用進一步復雜化,演變出了工廠,人們的物品交換進一步商業(yè)化,由于此時的交換牽涉到很多人,因此對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社會生活的進一步復雜化,人們對人與人之間交換行為擴展到了非物質層次,其中有許多分支,例如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婚姻、學歷、經歷等等,在一些實際的物品交換中往往會用到這些無法直接用物品表征的關系,因此這些關系的真實性,與后續(xù)的反饋行為會產生一系列誤解。公證制度便逐漸從矛盾產生于解決的過程中衍變了出來,利益雙方要達成協(xié)議,自然可以立一個法律合同,不過,例如遺產繼承關系、身份、學歷等無法物化的抽象物品,難以雙方達成口頭協(xié)議,所以需要有公眾威信力的第三方來督促協(xié)議雙方達成,并始終執(zhí)行協(xié)議,以此可避免事后因單方或雙方沒有遵守協(xié)議所導致的訴訟,進而可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此處列舉一個容易發(fā)生誤解的公證事項,遺產繼承的公證,表面上看,遺產繼承只是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某種協(xié)議,且被繼承人已經離世,似乎并不存在協(xié)議雙方后續(xù)的執(zhí)行過程,但實際上遺產繼承人往往不是一個,幾個繼承人之間對被繼承人遺產的分配方式,與后續(xù)的承認度,時常會引起訴訟事件,因此此處需要公證的雙方同為繼承人。綜上所述,公證的本質是對協(xié)議人之間的契約進行監(jiān)督。
二、公證的運行機制
一旦協(xié)議人在雙方之間的契約在后續(xù)的執(zhí)行過程中產生分歧,若契約是雙方口頭交代的,或自行書寫的合同,則一方不承認,就難以確認合同的真實性及有效性,因此就會產生訴訟事件,然此等訴訟事件是可以避免的,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就是公證。公證機構隸屬國家司法機關,因此其具有合法性,公證過的契約也就有了真實性與有效性[3]。由此說來,公民應該是樂于辦理公證手續(xù),而實際上公民的公證意識并不強烈,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立下口頭或書面的合同,在后續(xù)產生歧義時,又難免寄托于訴訟,這樣不僅增加了國家的司法壓力,還會引起社會的不和諧。之所以出現如此種種,究其原因便是公民對公證機構的不了解甚至不信任,而不信任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上的一些關于公證機構的負面新聞。中國有數千個公證處,公證人員甚至數萬個,難免會出現數個誤證,偽證現象。然而總體而言公證處的職權行使還是穩(wěn)定,合法的。然而統(tǒng)計的數據對于公證機構而言是有參考價值的,但對于被公證的事件和對于尋求公證的公民而言,可能一生所做的公證次數屈指可數,仿佛公證機構的極小的誤證概率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從而導致了部分公民對于公證的不信任。
三、維護和提升公證的公信力
要使公眾真正樂于公證、習慣公證,公證的公信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對于在公證處工作的公證人員,任務是十分繁重的,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以自身行動來維護公證的公信力。但對于公證公信力的維護,僅靠公證人員的一己之力是不夠的,還要借助媒體的力量,被誤證的實例很少,但媒體多報道了出來,而正常的公證因為沒有直接的可視效果,因此多被淹沒在了尋常事中,因此媒體應從長計議,在報道被誤證的時間的同時,向觀眾解釋清楚公證的實際效用??傃灾S護公證的公信力,需要公證機構和媒體的多方面作用。
要提升公證的公信力,首先公證屬于國家的一種預防性司法手段,因此提升其公信力的最初目標,應定在對司法基礎的穩(wěn)定加強,根莖滋養(yǎng)是枝葉茂盛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加強對于公證相關的立法的改革,程序的完善。再進一步便是公證處成立的審核需要進一步加強,一線城市自不必說,公證處是經過嚴格審核通過的,而東西部的三線及以下的城市中的公證處的成立往往審核簡單,雖說是利民之舉,但草草成立的公證處難免會產生人員的篩選不嚴格,從而導致負面的公證事件的產生。全國各個公證處的權利是一樣的,即使是偏遠地區(qū)的公證處仍然具有一線城市公證處的法律權利,因此國家在公證處的選址成立及公證人員的選擇上,宜做到寧缺毋濫的原則,以免因小失大。為了提到公證的公信力,在立法和公證處著手,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從公民本身著手,究其根本,公證的主體是公民,公民思想的進步,對于公證的正確看法是十分重要的,公民具有了公正的意識,才能使公證制度真正的普及化。要增強公民的公證意識,要從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著手,法律的普適性與制度的靈活性是公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前提[4]。
總體而言,公證是一個法律程序,社會,媒體要給公眾一個完美的答復,也就是公證一定是對公民有利的,要明文規(guī)定誤證,錯證的處理方法,及賠償規(guī)則,要讓公民意識到公證無論成功與否,對自己都是受益的,這樣才能促成全民公證的局面。法律體系十分龐大,細枝末節(jié)不計其數,公證制度算是一個較小的分支,但公證制度有其特殊性,這是一種預防性的制度,不同于制裁性的部分,公正的重要性便體現在減少訴訟,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在公證制度的宣傳上,無論是書籍還是媒體,都不應忽視,以維護公證的公信力為目標,以提高公證的公信力為目標,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披荊斬棘,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李海峰.公信力在我國公正的保障[J].司法天地,2017(1).
[2]雷達.如何突破公證公信力的現實困境[J].探索,2008.
[3]許嫚莉,馮莉莉.公證公信力提高之法律思考[J].黑河學刊,2005,5.
[4]曾金勝.誠信在流失[J].時代潮,2003.
作者簡介:
程福容(1970~ ),女,漢族,江西南城人,本科,福建省將樂縣公證處,四級公證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