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教經(jīng)典里“試”的故事(下)

      2018-11-27 03:06孫昌武
      古典文學知識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仙人道教神仙

      孫昌武

      幾個生動的“試”的故事

      仙傳里所記載的“試”的故事,有的結(jié)構(gòu)是直接脫胎自《史記》里張良請教黃石公傳說的。這顯示的是遵循原始的“主題類型”的樸實形態(tài)。如《神仙傳》(據(jù)今人胡守為《神仙傳校釋》本,即毛晉刊本,也是《四庫》所收本)卷三陳安世事。說京兆人陳安世是灌叔平傭人,叔平“好道思神”,有兩位仙人托身為書生來試驗他;叔平正在做美食,本來想接見,但被他妻子阻攔,讓安世傳言叔平不在;安世如實告知兩位仙人并說是主人如此吩咐的;結(jié)果叔平雖然辛苦求道有年卻幾成垂敗了,而仙人嘉許安世的誠實:

      乃問安世曰:“汝好游戲耶?”答曰:“不好也。”又曰:“汝好道希仙耶?”答曰:“好道,然無緣知耳。”二人曰:“汝審好道,明日早會道北大樹下?!卑彩涝缤谔帲饺瘴鞫灰姸?,乃起將去,曰:“書生定欺我耳?!倍艘言谄渖磉?,呼之曰:“安世,汝來何晚耶?”答曰:“早旦來,但不見君耳?!倍嗽唬骸拔叶俗谌赀叾??!鳖l三期之,而安世輒早至。知其可教,乃以藥兩丸與之,戒曰:“汝歸家,勿復飲食,別止一處?!薄彩赖莱?,白日升天……

      這里仙人三次約見安世、對他的誠心加以考驗,和《史記》所述黃石公約見張良的情節(jié)一模一樣。而在這個故事里描寫了主仆二人,由于對仙人態(tài)度不同得到的結(jié)果正好相反,二人的遭遇如此就形成鮮明對比,又清楚表明能否成仙與人的身份高低無關(guān),內(nèi)心是否誠信即“志”乃是能夠得道成仙的唯一決定因素。這種不分等級名分的平等成仙觀念無疑是具有積極內(nèi)涵的,反映了道教發(fā)展中的革新潮流。

      著名例子還有魏伯陽以生死交關(guān)“試”弟子事,其情節(jié)沖突顯得超常的尖銳。魏伯陽是后漢時期真實人物,據(jù)考道教外丹術(shù)的基本經(jīng)典《周易參同契》就是他參與創(chuàng)作的(《周易參同契》是奠定道教外丹教理的基本經(jīng)典,其作者歷來所有爭論,據(jù)考為漢桓帝或較早期徐從事和時代略后的淳于叔通和魏伯陽分別撰述,今本至唐時寫定)。這種人當然很容易被“仙化”。仙傳記載他帶領(lǐng)三個弟子在山里煉丹,他知道弟子信心并不堅定,丹成,先拿另一種燒煉未足的“毒丹”讓白犬試服,服之即暫死:

      伯陽乃問弟子曰:“作丹惟恐不成。丹既成,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復如犬,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伯陽曰:“吾背違世俗,委家入山,不得仙道,亦不復歸,死之與生,吾當服之耳?!辈柲朔?,丹入口,即死。弟子顧相謂曰:“作丹欲長生,而服之即死,當奈何?”獨有一弟子曰:“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復死。余二弟子乃相謂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長生。今服即死,焉用此為?若不服此,自可數(shù)十年在世間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市棺木。二人去后,伯陽即起,將所服丹內(nèi)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

      這里考驗的是對丹藥靈驗是否信任,實則表現(xiàn)的是對“師”的信任。這種信仰本應當是不顧及生死、絕不空可動搖的。故事又是在對比中表明對“明師”絕對信任乃是得道成仙的唯一先決條件。

      黃石公考驗張良三次,仙人考驗陳安世“頻三”即多次。這是真正的所謂“屢經(jīng)考驗”。后來流行有張道陵(即張陵,?—156,漢末五斗米教的創(chuàng)立者,后來道教尊為“張?zhí)鞄煛保捌叨仍囑w升”故事。據(jù)說張道陵得授正一明威之道,弟子戶至數(shù)萬,由他教以“仙法”。他對弟子們說,爾輩多俗態(tài)未除,只可得行氣、導引、房中之類法術(shù),服食草木之類藥物,可以長壽,活幾百歲,但是“九鼎大藥”即設置的鼎爐里合煉的丹藥只能授予一個叫王丹的和另一個七月七日從東方來的人。后來果然有趙升如期來了,“陵乃七度試升皆過,乃授升丹經(jīng)”(此據(jù)《廣漢魏叢書》本《神仙傳》卷四,毛晉本即中華校釋本簡略,沒有“七試”內(nèi)容)。其中寫“第一試,升到門,不為通,使人辱罵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納之;第二試,使升于草中守黍驅(qū)獸,暮遣美女非常,托言遠行,過寄宿,與升接床,明日又稱腳痛不去,遂留數(shù)日,亦復調(diào)戲,升終不失正……”,如此“試”的內(nèi)容一次次更加險峻嚴酷,情節(jié)也更為復雜。至“第七試”:

      陵將諸弟子登云臺山絕巖之上。有一桃樹如人臂,旁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于時伏而窺之者二百余人,股戰(zhàn)流汗,無人敢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升一人乃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圣師在此,終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師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從上自擲投樹上,足不蹉跌,取桃實滿懷,而石壁峭峻,無所攀緣,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枚,一自食,留一以待升。陵乃以手引升,眾視之,見陵臂加長三二丈引升。升忽然來還,以向余所留桃與之。升食桃畢,陵乃臨谷上戲笑而言:“趙升心自正,能投桃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北娙私灾G,唯升與王長默。陵遂投空,不得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下,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嘆悲涕。唯升、長二人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于不測之崖,余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墮陵前,見陵坐局腳床斗帳中。見升、長二人笑曰:“吾知汝來。”乃授二人道畢,三日乃還歸治舊舍……

      這里表現(xiàn)弟子對“圣師”的絕對信任,不只絕對地遵從教誨,還視師如父,對他的所作所為都毫無疑念,滿懷信心。宗教心理的核心是信仰。樹立信仰則必須維護“師”的絕對權(quán)威,因為他是道法的寄托者和傳授者。這個故事利用層層遞進的“七試”描寫,設為各種難能或險惡處境來“試”求道者的信仰心。而“試”的構(gòu)想越是奇譎、荒誕,對弟子面臨“試”的心理、表情的描寫越是真切、生動,給人以如臨其境的感受,也就越能震悚人心,達到宣教的效果。與同時期的志怪小說相比較,這種敘事技巧在情節(jié)構(gòu)成與表達效果上是具有突出特點的。而“七試”中那種繁復、重疊的結(jié)構(gòu)方式、奇絕險怪的細節(jié)描寫顯然對翻譯佛典有所借鑒,本專欄或有機會對相關(guān)問題再來討論。

      《神仙傳》里有《馬鳴生傳》內(nèi)容簡略。而《云笈七簽》卷一六有更詳細的《馬明生真人傳》;卷九八有《太真夫人贈馬明生詩二首并序》。這后一篇序里更詳細地記述了馬明生的生平事跡(《太平廣記》卷五七有“太真夫人”條,云出《神仙傳》,總括了《云笈七簽》的內(nèi)容,不過今本《神仙傳》不見相關(guān)內(nèi)容,或在編纂《太平廣記》時另有所本)?!对企牌吆灐防锏摹恶R明生真人傳》里寫他是齊國臨淄人,名和君寶,在東岳遇到太真夫人,當時他為賊所傷殆死,得到夫人救護,夫人為他變易姓名馬明生,即隨夫人執(zhí)役,從之學道。有一段夫人“試”馬明生的情節(jié):

      明生初但欲學金瘡方,既見其神仙來往,乃知有不死之道。旦夕供給掃灑,不敢懈倦。夫人亦以鬼怪狼虎?;蟊娮冊囍?。明生神情澄正,終不恐懼。又使明生他行別宿,因以好女于臥息之間調(diào)戲令接之,明生心堅志靜,固無邪念。

      馬明生接受了考驗,使他得以從太真夫人那里傳授仙道。

      師資授受中這種“試”的構(gòu)想即使不是如上面那種考驗生死攸關(guān),有些困辱也難以想象,讓人不堪忍受,如李八伯和唐公昉故事:據(jù)傳李八伯八百歲,聽說“唐公昉求道而不遇名師,欲教以至道,乃先往事之,為作傭客”:

      后八伯乃偽作病,危困欲死,公昉為迎醫(yī)合藥,費數(shù)十萬,不以為損,憂念之意,形于顏色。八伯又轉(zhuǎn)作惡瘡,周身匝體,膿血臭惡,不可近視。人皆不忍近之。公昉為之流涕,曰:“卿為吾家勤苦累年而得篤病,吾趣欲令卿得愈,無所吝惜,而猶不愈,當如卿何!”八伯曰:“吾瘡可愈,然須得人之?!惫珪P乃使三婢為之。八伯曰:“婢之不能使愈,若得君之乃當愈耳?!惫珪P即為之。八伯又言:“君之復不能使吾愈,得君婦為之當愈也?!惫珪P乃使婦之。八伯曰:“瘡乃欲差,然須得三十斛美酒以浴之,乃都愈耳?!惫珪P即為具酒三十斛著大器中,八伯乃起入酒中洗浴,瘡則盡愈,體如凝脂,亦無余痕,乃吿公昉曰:“吾是仙人,君有至心,故來相試,子定可教。今當相授度世之訣矣?!蹦耸构珪P夫妻及瘡三婢以浴余酒自洗,即皆更少,顏色悅美。以丹經(jīng)一卷授公昉,公昉入云臺山中合丹,丹成便登仙去。今拔宅之處在漢中也。

      這里被“試”的是主人,施行“試”的是他的傭人,所“試”的要求又荒唐而令人屈辱不堪,這就更突顯出求道者的絕對虔誠。

      上清派道教的基本經(jīng)典《真誥》第五篇《甄命授》里輯錄了更多“明師”“試”弟子故事?!墩嬲a》的“真”,即仙真,具體指魏華存等眾仙人;“誥”,謂誥語,即仙人的教戒。《真誥》是仙真降臨賜告記錄的結(jié)集,今本由南朝陶弘景(456—536)編定。上清派道法傳自魏夫人華存(352—334),據(jù)仙傳記載她是晉代女道士,字賢安,任城(今山東濟寧)人。她自幼好仙道,二十四歲嫁給太保掾南陽劉文,生二子璞、遐;后別居,持齋修道;曾擔任天師道(五斗米道)祭酒(五斗米道的道官名),得清虛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在世八十三年,于晉成帝咸和九年(334)隱化,受命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被尊為上清派第一代尊師。今本《真誥》卷一九《翼真檢·真經(jīng)始末》介紹這部道經(jīng)緣起說:“伏尋《上清真經(jīng)》出世之源,始于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太歲甲子,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瑯琊王(簡文帝司馬昱)司徒公府舍人楊某(羲),使作隸字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某(謐)并弟(第)三息上計掾某某(翙),二許又更起寫,修行得道。凡三君手書,今見在世者,經(jīng)傳大小十余篇,多掾?qū)?,真授四十余卷,多楊書”(實際情形是這些仙真降臨傳授誥語的記錄有眾多寫本,經(jīng)過流傳,由齊、梁之間的著名陶弘景寫定)?!墩缑凇烽_頭標明“道授”,是講傳授仙道的,每小節(jié)以“君曰”起始,其中強調(diào)傳授仙道中“試”的重要:

      君曰:今子既至心學道,當以道授子耳。然學者皆有師,我之所師南岳松子。松子為太虛真人左仙公,谷希子為右仙公。昔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于我以得仙。我之得道于松子,今子欲學道,彼必試子。試而不過,是我之恥也。今既語子以得道之方,又語汝以試觀之法,于此試而不過者,亦子之愚也。夫欲試之人,皆意之所不悟、情之所不及者而為之。子慎之哉!

      上清派道教于東晉時期形成于江南貴族之間,注重個人精、氣、神的養(yǎng)煉,也就十分看重信徒的心理狀態(tài),特別是信仰心的誠摯。這里是說每個求道的人必須經(jīng)過“試”,而“試”能夠“過”則是進一步傳授道法的先決條件。因為這是信仰心是否誠摯的表現(xiàn)。所以《甄命授》講“道授”的事例,“試”也就是主要內(nèi)容:

      君曰:仙道十二試皆過,而授此經(jīng)。此十二事,大試也,皆太極真人臨見之,可不慎哉!

      君曰:昔中山劉偉道學仙在嶓冢山,積十二年,仙人試之以石,重十萬斤,一白發(fā)懸之,使偉道臥其下。偉道顏無變色,心安體悅,臥在其下,積十二年。仙人數(shù)試之,無所不至,已皆語之,遂賜其神丹,而白日升天。此應是漢時人。

      君曰:昔青烏公者,身受明師之教,審仙妙之理。至于入華陰山中學道,積四百七十一歲。十二試之,有三不過。后服金汋而升太極。太極道君以為試三不過,但仙人而已,不得為真人。況俗意哉!青烏公似是彭祖弟子也。

      君曰:大洞之道,至精至妙,是無英守素真人之經(jīng),其讀之者,無不乘云駕龍。昔中央黃老君隱秘此經(jīng),世不知之也。子若知之,秘而勿傳。又,昔周君兄弟三人,并少而好道,在于常山中,積九十七年,精思無所不感。忽然見老公,頭首皓白,三人知是大神,乃叩頭流血,涕淚交連,悲喜自搏,就之請道。公乃出素書七卷以與誦之。兄弟三人俱精讀之。奄有一白鹿在山邊,二弟放書觀之,周君讀之不廢。二弟還,周君多其弟七過。其二弟內(nèi)意或云仙人化作白鹿,呼周視之,周君不應。周君誦之萬過,二弟誦得九千七百三十三過。周君翻然飛仙。二弟取書誦之,石室忽有石爆成火,燒去書,二人遂不得仙,今猶在常山中,陸行五岳也。子慎之哉!

      以上是道教經(jīng)典里“明師”直接設計考驗弟子的故事,基本內(nèi)容都是講道法包括道經(jīng)授受中弟子求得或遇到“明師”并經(jīng)過“師”的“試”,表現(xiàn)對“師”絕對信任,“師”終于傳授道法。這些故事的唯一主旨即強調(diào)修道成仙的關(guān)鍵在樹立絕對的信仰心;而“試”的方法越是嚴酷、奇險、不近人情,越是能夠凸顯出弟子信仰心的堅定不移乃至至死不渝。很顯然,宣傳這樣的觀念對于傳播道教、教導信徒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試”的故事的意義和價值

      這種看似荒誕不經(jīng)的“試”的故事鮮明體現(xiàn)了一種觀念,即人的信仰心即內(nèi)心狀態(tài)是能否得道成仙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得道成仙不是靠先天稟賦的特質(zhì)與能力或具有特殊等級名分的少數(shù)特選人物的特權(quán),而是任何一個平凡人只要內(nèi)心足夠虔誠、信心足夠堅定都可以達到的。這是一種奠定在普遍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的觀點。如前所述,這種觀點體現(xiàn)了道教教理發(fā)展中形成的更具群眾性、開放性的革新潮流。

      道教本來是東漢末年由民間教派整合而成的。晉宋時期融入社會上層,帶上鮮明、濃重的貴族性格。與上清派道教并興的靈寶派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道教主要的養(yǎng)煉手段煉丹需要一定的場所、設備(主要是鼎爐)和材料,后者包括許多貴金屬和稀有礦物,這都需要相當?shù)奈镔|(zhì)條件做基礎;靈寶派又重符箓(符是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符號,箓是記錄在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的秘文。道教師徒授受符箓,用以召神劾鬼、降妖鎮(zhèn)魔、治病消災等)、咒術(shù)和齋醮儀式(“齋醮”是道教祭祀儀式。本來“齋”指齋戒,清心潔身,以禮神明;“醮”指筑壇上供,祈禱神靈。唐代以后二者聯(lián)稱“齋醮”,舉行齋醮的場所俗稱“道場”),也都要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才能夠掌握、施行。而如上面所述故事則表明,只要具有堅定的信仰心就能夠達到學道成仙的目標,這就給平凡人成仙提供了保證。當唐代,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重大變化,庶族士大夫階層勢力上升,成為推動社會和思想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道教教理發(fā)展也適應社會整體的這一思想潮流,主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神仙可學”觀念更被凸顯,從而道教教學中也就更注重內(nèi)心的養(yǎng)煉。例如被武則天信重的道教思想家王玄覽(626—697)就提出修道要“恬淡是虛心,思道是本真,歸志心不移變,守一心不動散”(《玄珠錄》卷下),這就是把心理的守靜去欲當做修道和成仙的關(guān)鍵。另一位道教思想家司馬承禎(647—735)在所著《天隱子》《坐忘論》《太上升玄經(jīng)注》等著作里則宣揚安心、坐忘之法,主張“神與道合,謂之得道”(《坐忘論·得道第七》)。他說:“凡學神仙,先知簡易?!比绾魏喴祝俊吧裣梢嗳艘?,在于修我虛氣,勿為世俗所論折;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天隱子》),同樣把成仙的關(guān)鍵歸結(jié)到心性的養(yǎng)煉。繼他之后、活動在開、天年間的吳筠(?—778)在當時士大夫間廣有影響,曾和李白交往,有一篇著作就叫《神仙可學論》。他批判那種神仙必須秉受異氣、非修煉可成、注重丹藥、“形養(yǎng)”的一派觀點,提出的具體養(yǎng)煉方法是“虛凝淡漠怡其性,吐納屈伸和其體”,養(yǎng)煉精、氣、神,忘情全性,形神俱超,“雖未得升騰,吾必知揮翼丹宵之上矣”(《神仙可學論》)。這些都是把得道成仙的前景歸結(jié)到個人內(nèi)心的狀態(tài)。而那些“明師”“試”即設計考驗弟子的故事正是宣揚、要求學道者樹立一種虔誠信仰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乃是神仙“可以學致”的關(guān)鍵,也提供了途徑。

      道教里這些“試”的故事體現(xiàn)一定的藝術(shù)性。其構(gòu)思的新異奇特、描摹的細致生動,還有人物心理的刻畫等等都表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作為特色鮮明的道教文學作品,它們是道教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一份成就和貢獻。更重要的是它們對于世俗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發(fā)揮了相當?shù)挠绊?。這種影響在后世的小說、戲曲、民間故事和民間說唱等體裁的創(chuàng)作之中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

      “試”的故事直接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如韋應物有《學仙二首》之一,寫的就是前面介紹的《真誥》里的劉偉道故事:

      昔有道士求神仙,靈真下試心確然。千鈞巨石一發(fā)懸,臥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試過,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氣冉冉漸不見,留語弟子但精堅。

      韋應物還有《馬明生遇仙女歌》,同樣是演繹《真誥》里的馬明生故事。韋應物熟悉《真誥》,他的《休暇東齋》詩里說:“懷仙閱《真誥》,貽友題幽素。榮達頗知疏,恬然自成度?!碧扑我詠碓S多文人都熟悉《真誥》。另如擬話本小說《喻世明言》卷十三《張道陵七試趙升》的題目即表明是重新描述“七試”趙升故事。不過在后世敘事技巧已經(jīng)發(fā)展得更為充分的情況下,道教里那些“試”的構(gòu)想就顯得幼稚、簡略了,在創(chuàng)作中直接加以取材的并不多。

      更主要的是道教里的“試”的故事提供的“主題類型”更普遍地被運用到小說、戲曲和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明顯的例子如本專欄前面講“上元夫人”一篇提到的晚唐裴铏《傳奇》里《封陟》一篇,男主角封陟原本是降臨人世的青牛道士苖裔,“貌態(tài)潔朗,性頗貞端”,迂腐不通情誼,在少室山隱居讀書;女真上元夫人現(xiàn)化為世間年輕貌美、熱烈執(zhí)著地追求愛情的少女,與他本有“宿緣”,前后三次降臨,主動、坦率地表白情愫,求結(jié)良緣,每次都遭到封陟的堅拒,兩情終于不能相諧。又同書《裴航》一篇,裴航本是清靈裴真人子孫,在藍橋驛遇仙女云英,求婚時被要求得一搗藥玉杵臼、并為搗藥老嫗百日,終于成婚。這樣的故事顯然利用了“明師”對弟子“試”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這兩篇作品后來都被編成戲曲,而且不止一種。“藍橋遇仙”也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妙民間傳說。又例如《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醒世恒言》卷十一《蘇小妹三難新郎》、卷十二《佛印師四調(diào)琴娘》,故事都流傳遐邇,也都是利用“試”來構(gòu)造故事。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里有許多對人物加以考驗的情節(jié)。而《西游記》這部以唐三藏西天求取真經(jīng)為題材的巨著就是以如來佛設計“八十一難”實即是對唐僧師弟子進行八十一次背景更開闊、情節(jié)更復雜的“試”的故事構(gòu)成的;而在其求法長途中又包含人物間各種各樣“試”的情節(jié)。這樣就結(jié)構(gòu)看,這部書就成為大大小小、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試”的故事的綜合體。

      而如果剝落道教里這些“試”的故事的盲目、迷信內(nèi)容,其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追求理想、至死不渝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尊師重道的美德、師生間的信賴、誠懇,又不無倫理價值。而從宗教意義說,那種不計生死接受“明師”殘酷考驗的精神,又是“舍生求法”的具體表現(xiàn),有其值得敬重的一面,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仙人道教神仙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開卷有益
      唐詩賞讀——仙人
      自主
      給仙人的信
      神仙魚
      給仙人的信
      道家道教研究
      神仙小虎
      全國首次道教刊物座談會在延安召開
      澎湖县| 夏邑县| 项城市| 封丘县| 赤峰市| 志丹县| 莲花县| 桐城市| 吴旗县| 保山市| 栖霞市| 弥渡县| 宁波市| 肇庆市| 绥阳县| 烟台市| 宜宾市| 巴马| 玉田县| 依兰县| 渭南市| 通城县| 许昌县| 洛阳市| 乐陵市| 安吉县| 双城市| 灵寿县| 和龙市| 瑞安市| 海城市| 北辰区| 英吉沙县| 清苑县| 宁蒗| 巴楚县| 曲松县| 莒南县| 隆化县| 陇川县|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