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哲鷗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課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而真切的感悟。本文從四大板塊敘述了《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體驗和教學目標,將小令中的“人”、“情”、“美”、“理”一一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在人文作品中教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人”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在讀《水調(diào)歌頭》時,我們感受到的就是“人”這一存在的“人生際遇”,還會感受到人的最復雜、矛盾的深層心理結構和人性與終極關懷等深廣的意義。
清代劉體仁認為“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起”,曲亦然。唯此小令結語,如眾流歸海,刺盡意不盡。小令后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說是全曲的開拓和深化,也是讓這首曲千古傳唱的重要原因。在這里,張養(yǎng)浩指出歷代王朝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只有災禍和苦難。作者從各個王朝的更替中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給人民帶來的深痛的苦難。除此之外,這首小令中人“人”還包括作者對百姓流離失所的反思,作者認為,這是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統(tǒng)治造成的,是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帶來的,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進步。
在教學中,為了讓同學能夠深層地感受百姓的苦難,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對小令的理解,裝扮成作者張養(yǎng)浩和路上流離失所的百姓進行情景表演,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這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到百姓悲苦生活和面對戰(zhàn)爭時百姓無奈和憤恨。除此之外,學生在角色扮演還中鍛煉了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愛上這門科目。
語文教材,尤其是文學作品一般是通過各種描寫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可以說能不能理解文章的情是讀不讀得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在。情是文章感動讀者的根本原因。即使是一般的議論文,教師也應該教會學生體悟其中的情。杜甫詩中的情往往令人感動,在《春望》中,杜甫面對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
《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蘊含了兩種“情”,一種是作者看到眺望舊故古都長安,發(fā)現(xiàn)繁華不在,只剩衰敗的景象,內(nèi)心傷感,異常悲涼。這種感情是面對繁榮過后的廢墟所發(fā)出的感嘆,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第二種是對百姓的同情,百姓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弱勢的存在,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力,在他們看來,誰當君主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誰能夠讓他們過上平安的生活。但可悲的是,不管王朝或興或衰,百姓都會因為各種原因遭受苦難。所以作者才會為這些無辜的百姓感到悲傷和同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作者的感情可能會有理解困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在教學《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情境法,利用音樂、照片、語言等手段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內(nèi)容,使學生仿佛身至其中。
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營音樂、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百姓的無奈。教師還可以教導學生代入作者張養(yǎng)浩的角色,想象在面對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時,作者可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樣運用多種方式的情境啟發(fā)法,最終目的還是加深學生對《潼關懷古》的思想感情整體理解和把握。
教材中的所有作品,都包含著對美的創(chuàng)造,文學藝術類作品創(chuàng)造藝術美,科普文章創(chuàng)造科學美、說理文創(chuàng)造理論美。生活中平常的事物經(jīng)過詩人的加工,在文學作品中就會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美。因此對于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能力刻不容緩?!镀脐囎印分小白砝锾魺艨磩?、夢回吹角連營”作者以夢為引,勾起對報效國家的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這是一種美,讓讀者有閱讀的沖動。
《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泵枥L了作者在途徑通關時的所見所感。普通的山水在張養(yǎng)浩眼中就是一副動態(tài)的圖畫,在這短短的四句中,作者就用了三種修辭手法:“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擬人手法,使山水充滿了氣勢,將山的雄偉和水的奔騰之勢勾畫出來;而“峰巒如聚”更是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一個“聚”字將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聳立之狀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山河表里潼關路”則是用了合敘的寫法,合敘在古文中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法,意為同一時間表述兩件或更多事件。張養(yǎng)浩用7個字表述了潼關內(nèi)有華山外有黃山的景象,簡潔明了還有一種美感。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作者眺望舊都長安,發(fā)現(xiàn)繁華不在,是剩下衰敗景象。這一句中作者沒有描寫曾經(jīng)繁榮的景象也沒有具體描繪繁華不在之后的衰敗景象,所有的一切張養(yǎng)浩只用一句話概括“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幾千年的變遷,所有的一切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這其中透露出來的歷史的滄桑感讓作者感傷也讓讀者感傷。
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元曲小令時所處的位置為潼關城,通過眼前所見之景抒發(fā)自己心中對百姓的同情和關懷,以及對國家統(tǒng)治者腐朽的不滿??v觀全曲,從首句到結尾句,讓人誦讀起來很有韻律感,心中仿佛存在一股浩然之氣,讓人振奮向前,引為警惕。首句[4]“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描繪出壯闊的景色,整句氣勢宏偉;中間借景抒情句“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悲傷感慨,以及對改朝換代時百姓所受疾苦的同情和關懷;結尾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蓖ㄟ^議論手法,直抒胸臆,放佛在為了受苦的百姓感嘆吶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感受“美”這一部分學生可能比較難理解,學生小組討論就可以把所有人的想法集中起來,對《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美的一部分的理解有幫助,特別是前三句需要重點討論。在學生討論完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匯報自己組的觀點,在所有小組講述完畢之后再由教師做總結,深化學生講述的內(nèi)容,讓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這首小令的“美”。
語文教材中論說文以“說理”為目的,藝術文也蘊含著哲理。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理”的體驗,這不僅僅是對文章主旨的一種升華還是對學生識“理”的一種引導。在中學古詩文中,能讓學生們感悟理的詩詞有很多。如《題西林壁》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啟示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觀書有感》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則是告訴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爭做一汪活水
在張養(yǎng)浩看來,秦漢時期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百姓的血和汗,民之苦不可言說。但當輝煌過去,隨之而來的就是朝代的變化,時代的更替,當曾經(jīng)的繁榮不在只剩衰敗黃土之時,百姓也隨著國破而家亡,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面對這樣的情形,作者有感而發(fā),表達朝代興衰本是輪回,再興旺的王朝也有衰落成黃土的一天,從而表明自己對封建王朝的痛恨思想,這也是表達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種情思.憤慨封建興衰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張養(yǎng)浩寫下《山坡羊·潼關懷古》不僅僅是為了表達歷史的滄桑感,更重要的是為百姓抒發(fā)他們的苦和怨。
在教學中,學生對于“理”的理解可能有所困難,因此這一部分采用提問法是很好的選擇。教師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逐層理解此首小令的理的部分,由淺入深。由于學生沒有戰(zhàn)爭時百姓流離失所的那種感受,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找一些戰(zhàn)爭后人們遭受苦難的照片,配以相應的文字和音樂,讓學生能夠更易理解《山坡羊·潼關懷古》中,作者想要表達的理的一部分。
甚至,在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想象,如果張養(yǎng)浩穿越到了21世紀,那么他又會說些什么,想寫什么。這與之前體悟“情”中,讓學生代入作者張養(yǎng)浩的角色,想象在面對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時的所說所想做對比。
我國是詩的國度,很多優(yōu)美的詩篇為人們所傳誦,有些甚至被采用為初中語文教學篇目,那么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我們有義務將這些華美的詩篇傳承下去。本文所述的方法不僅適用《潼關懷古》,還適用于其他的詩篇。正確運用教學方法,是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學會的基本技能,而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學習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