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
哈爾濱坐落在我國東北部松花江中游,阿什河下游,松嫩大平原的南緣。這里最早的居民是肅慎人,肅慎人也是滿族和“金”朝的祖先。有資料記載,他們在這里以漁獵為生,用赤玉、貂皮、海東青換回中原的雞禽和布帛。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肅慎燕毫,吾北土也”的記載。
哈爾濱這座城市的誕生和清政府的欽差大臣李鴻章有關(guān)。先前,哈爾濱這里叫“富家甸”。在富家甸之前,哈爾濱不過是元朝的一個有12個狗所的驛站。
李鴻章在1896年的5月19日與俄國的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莫斯科簽定了《中俄密約》,條約中規(guī)定俄國可以在中國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建造鐵路,就是所謂的中東鐵路(這條鐵路穿越黑龍江、吉林兩省,溝通了西伯利亞與海參崴的聯(lián)系)。哈爾濱是作為這條鐵路沿線的一個站而逐步形成的一個城市。當(dāng)時的城建方針是:“以鐵路為主,以城市為輔”。因此,這座城市里到處都是鐵路線(還有鐵路員工的住宅,街上走的大都是鐵路員工和他們的家屬,那時候,哈爾濱似乎是座鐵路的城市),待到這座城市發(fā)展壯大了,繁榮了,先前城里的那些縱橫交錯的鐵道線,便成了城市車輛堵塞的一個主要原因了。于是又建了不少橋。這些橋——像霓虹橋、三孔橋、跨線橋,以及后來眾多的立交橋,這些各種各樣的橋,又給這座城市增加了新的景觀。
哈爾濱還有更為雅致的稱號,一是“東方莫斯科”,一是被洋人稱為的“東方小巴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稱呼,就是“教堂之國”。用教堂之國來形容早年哈爾濱的景觀,大抵是貼切的。
早在中世紀(jì),歐洲的一些城市的布局,像巴黎、維也納、彼得堡、莫斯科等等,大多以教堂為中心,街道從這個中心輻射出去,有一種“霍華特”模式。而后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與調(diào)整。以至出現(xiàn)了全新的城市格局,對城市建筑的體量、風(fēng)格、綠化、密度都有了全新的展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法國巴黎拉·德芳斯的建筑格局。這套方法,被我國許多城市新區(qū)的設(shè)計所吸收。
(《哈爾濱人》,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