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實驗中學北校班 付欣禾
家鄉(xiāng)煙火的味道,是喧鬧的集市,也是圍了一圈藍校服的街頭小攤。
小時候吃過最多的,永遠是閃著金黃的烤冷面。那對夫婦無論寒暑,每天都會在小區(qū)門口擺攤。放學回來,我求著奶奶,“買一份吃吧!”奶奶總是拗不過我,為我買了一份。一小份用紙碗裝著,熱得燙手。壓好的冷面配上醬汁,頗有些快意人生的念頭。
即使是在內(nèi)陸地區(qū),米飯還是食堂菜的半壁江山,簡單且量足。畢竟吃一份煮好的面,首先要忍受雞蛋面里還夾生的感覺。面之正道,還是要淳樸、大氣。刀削、拉條、炒面、湯面,各有各的吃法。
去吃冷面往往會送上小菜,有的時候是辣白菜,有的時候則是幾根海帶絲,盛在可愛的小碟里頭。西塔的冷面都是裝在渾樸的大鐵腕里的。蕎麥面條,配上酸甜的湯汁,永遠不會讓人乏味。盛夏,去吃冷面再好不過,紅色的辣椒油,鮮亮的牛肉,點綴上幾根欲滴的香菜。有時配上大蒜還會有不一樣的火花。那是一份完美的冷面,入口生津、爽口醇厚。
沈陽人特有的大氣樂觀,造就了沈陽獨有的燒烤文化。傍晚的夏,路邊三五成群的燒烤桌升起陣陣歡聲笑語。每一位食客,都在這片刻里脫下了偽裝,安靜地做一個“俗人”。都已跟老板打好招呼,自然也就熟識了。那時候,等著羊肉串出爐,趁熱吃的滿臉都是油最開心。沈陽的羊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是我記憶中最好吃的。
這些都構(gòu)成了對沈陽的記憶。正如從前游過的小河,教室里想起過的稚嫩的歌謠一般。
任何地方食物的好壞只有生活在這個地方的老饕最有感覺。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吃慣了以前的那個味道。所謂“風味人間”,便是如此。故鄉(xiāng)的味道,是這樣雋永、細碎的紐帶。
這些年,也去了不少地方。相比于北京的皇城根兒文化、上海的小資、廣州的市井、西安的歷史,沈陽真的是個沒有特點的城市,像一杯白開水。
到小城市,抱怨它的保守、一成不變;到了大城市,又覺得它宏大、新穎,卻又不近人情,始終不是我的家。在這座北方的城市里,我們走過雪后的安靜和美麗;也在一個又一個的燒烤攤里,留下酣暢的痛快;或者只是站在一隅污染的河溝畔,啃著烤玉米。
沈陽人,就這么熱烘烘地過日子。這杯白開水,有我最愛的煙火氣,有我最愛的人們。
這杯白開水,看上去平平淡淡沒什么味道,但喝進去就是舒服。
待到暮色模糊,堆滿晚霞的天空漸漸平淡;待到淡藍淡藍的煙里滿是人間樸素又溫暖的氣息。待到一縷煙火氣再上心頭,看盡故鄉(xiāng)風花雪夜,卻道月是故鄉(xiāng)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