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峰
晉太元十八年,29歲的陶淵明開始了自己的政壇處女秀,出任江州祭酒。當時的江州刺史王凝之乃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一代才女謝道韞的丈夫,不僅是虔誠的道教徒,而且還喜佛。后來,王凝之在孫恩叛變進逼的危急時刻,竟然想用妖法退兵。對于這等自欺欺人之舉,謝道韞無奈地感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王夫人不怎么看好自己的老公,陶淵明更沒看好她的老公。頗有先見之名的陶淵明,暗下決心定要早早離開,免得引火上身。“君子見機,達人知命”,這一點大智慧在他的仕路中始終能夠看到。
陶淵明出來做官,先后侍奉桓玄、劉裕、劉敬宣三人。桓玄襲殺荊州刺史殷仲堪,自領荊、江二州刺史后,狼子野心漸顯。陶淵明認清桓玄的偽詐面目后,毅然請假返回江陵家中。這是認清形勢、急流勇退的明智之舉。之后,桓玄篡晉稱楚,改元永始,遷晉安帝于尋陽。
此時的陶淵明受到忠君愛國情緒感染,東下“附義”討逆,出任劉裕的鎮(zhèn)軍參軍,為勤王大業(yè)奔走。不過,敏感的詩人后來又覺察到劉裕的不臣之心,就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建威參軍。隨著劉敬宣的“自表解職”,他也順勢回歸田園。
于是,我們看到:荒原上,一位士大夫“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身后跟著他賢淑的妻子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干完農(nóng)活回到家,夫妻二人還“奇文共賞之,疑義相與析”。當然,陶淵明種的地一定是“草盛豆苗稀”;居家時則紡織織布,或者灌溉菜畦,并賣菜來貼補家用。端詳癡頑的五子,守著賢良的妻子,加之和諧的鄰里關系,難怪陶淵明會寫下“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的詩句。
但快樂的生活是短暫的,生存的艱辛似乎才是永恒?!坝嗉邑?,耕植不足以自己,瓶無儲粟”,加之意外燒著的一場大火,迫使陶淵明一家人遷居南村?!跋娜臻L抱饑,冬日無被眠”的窘境,不得不讓陶淵明求應彭澤令。于是,大詩人開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為官之旅。
義熙元年,42歲的陶淵明出任彭澤令。倏忽間,在官八十余日,已近歲尾。小吏來報:郡里派遣督郵到縣里視察工作來了。老爺,您需官服穿戴整齊拜見,不可太隨意。淵明聽罷,長嘆一聲:當年我在五斗米道徒王凝之那里做江州祭酒那等高官,都不曾阿諛上官,沒干幾天就辭職回家。而今,一個小小的督郵,竟然要我束帶拜見,真是豈有此理?于是,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徹底結束為官生涯,走上了歸園之路。人生難得有一點傲骨,這便是文人的堅守。
一般人都把“五斗米”理解為縣令俸祿,這其實是后來的附會。據(jù)考證,當時縣令的俸米為每年四百斛左右。即使是日俸,一天五斗米,一月十五斛,一年也才一百八十斛。由此,“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能簡單理解為官俸。陶淵明質性自然,不以物質生活為念,安貧樂道,樂天知命,從人生志向層面理解恐怕更為切實。
永初元年,劉裕篡晉稱宋。56歲的陶淵明看倦“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沌政局,更名為潛,取《易》之乾卦初九之爻辭“潛龍勿用”以明志。就此,陶淵明真正得以在酒中寄托傲世之意,在躬耕壟畝中詮釋隱逸之情。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