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好友相聚、商務(wù)應(yīng)酬、紅事白事、逢年過節(jié)等場合,我們總是要通過喝酒來渲染氛圍。那么古人喝酒又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況呢?在古代,大多數(shù)人也都愛喝上幾杯,就連雍容華貴的后妃們也愛飲酒。可這皇后醉酒,卻一不小心把自己送進了冷宮……
北宋時期,宋哲宗有一個孟皇后,特別能喝酒,而且特別愛喝烈酒。宋哲宗并不討厭她喝酒,還允許她自己釀酒。只是有一回,她喝酒太多,發(fā)了酒瘋,亂打?qū)m女,把哲宗惹惱了,把她打入了冷宮。后來北宋滅亡,那些有名分的后妃都成了金兵俘虜,只有她身在冷宮,躲過一劫,輾轉(zhuǎn)逃出開封,逃到江南,成了新成立的南宋小朝廷的皇太后。
從輩分上講,這位孟皇后只是宋高宗的伯母??墒悄纤瘟鴷r,宋哲宗和宋徽宗的嬪妃(包括宋高宗的親生母親)早已被擄到金國,除了這位伯母,宋高宗再也沒有別的女性長輩了,不拿她當皇太后,又讓誰來當呢?
話說孟皇后成了皇太后以后,喝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據(jù)《宋會要輯稿》記載,宋高宗尊稱她“太母”,并對大臣們說:太母喜歡喝酒,朕認為浙江的酒度數(shù)太高,讓人釀造低度酒給她喝,她不愿意,寧肯自己掏腰包去買。宋高宗的意思是夸她很守本分,花自己錢買酒喝,不愿給朝廷增加負擔。
孟皇后活了六十歲,得以善終。她死后十幾年,宋高宗和金國議和,派人從金國接回了自己的親媽韋太后。巧合的是,韋太后也特愛喝酒,與高宗見面時痛哭流涕,說自己很久沒有嘗到家鄉(xiāng)酒了。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宋高宗命令“臨安府每月供奉皇太后法酒一石五斗,法糯酒一石”。“法酒”是按宮廷秘方釀造的高粱酒,“法糯酒”是按宮廷秘方釀造的糯米酒,兩樣酒加起來二十五斗,重約二三百斤。
現(xiàn)存的宋話本《三現(xiàn)身》《錯認尸》《西湖三塔記》《鄭節(jié)使立功神臂弓》等故事中都有女人喝酒的情節(jié):媒婆說媒時喝酒,夫妻夜話時喝酒,主人中秋賞月賞給丫鬟們幾瓶酒,女孩子過七夕時請閨蜜一起喝酒……總而言之,宋朝女人喝酒,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現(xiàn)代人參加酒局,有時會碰到一些特別討厭的人,他們總喜歡勸人喝酒,不把人灌倒就不罷休。宋朝也有這樣的人,比如說,包拯和寇準都喜歡灌酒。
包公當過一段“樞密副使”,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那時候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比他年輕得多,都是剛剛進入官場的晚輩,而且都是他的下屬。有一回,包公帶著下屬們聚餐,宴席之上,包公舉起酒杯說:“大家共同干了這一杯!”于是所有人都陪著他干了一杯。然后包公又說:“再干一杯!”大伙只好再喝一杯。當時司馬光跟王安石也在酒局上,司馬光不會喝酒,喝了兩杯頭就暈了,等到包公讓喝第三杯的時候,他撐不住了,對包公說:“領(lǐng)導(dǎo),我的酒量實在太小,再喝下去會出事兒的,后面的酒我能不能不喝?”包公一瞪眼:“哪有喝三杯就出事兒的,接著喝!”司馬光沒辦法,只好又喝第三杯、第四杯、第五杯……直到喝醉,包公才放過他。
寇準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不過他是富二代出身,父親寇相在五代十國時期賺了很多錢,使得寇準小時候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寇準做官以后,小日子過得比較奢侈,每天晚上只要不值夜班,準要找人喝酒,而且一定要喝到人人大醉才罷休。后來寇準當了宰相,愛喝酒的毛病不但沒改,還變本加厲,經(jīng)常強迫下屬陪他喝酒,排座次的時候不按官員品級,只按酒量大小,見了愛喝酒能喝酒的干部,他覺得趣味相投,就很開心;見了不愛喝酒不能喝酒的干部,他就氣不打一處來,直想找機會把人家灌高。
坦白說,在酒局上想方設(shè)法勸別人多喝,不獨宋朝如此,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三國志》里記載了大量相似的案例。例如,孫權(quán)讓群臣喝酒,虞翻喝得受不了,裝醉倒地,被孫權(quán)發(fā)現(xiàn),“手劍欲擊之?!卑纬鰟硪橙思摇T俦热?,曹操帶兵到宛城,請張繡及其手下喝酒,誰敢不喝,就讓親兵舉起大斧。
曹操的兒子曹丕著《典論》,寫到勸酒的惡習,拿劉表舉例:“設(shè)大針于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劖刺之,驗其醉醒?!笨腿撕鹊乖诘?,劉表用針扎他們,看是不是裝醉,如果裝醉,爬起來接著喝。
受歷代灌酒惡習的影響,宋朝民間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勸酒的職業(yè)人士,這些人在宋朝風俗寶典《東京夢華錄》中叫做“白席人”。
在宋朝,誰家有紅白喜事,肯定要宴請賓客,假如賓客數(shù)量很多,主人一一勸酒是忙不過來的,那就要雇請白席人到場。這些白席人特別能喝酒,特別能說會道,多才多藝。他們端著勸盤,捧著勸杯,單膝跪地,請客人喝完。客人不喝,他們會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和唱歌、跳舞、玩雜技的本事,讓客人不得不喝。到北宋中葉,中原地區(qū)的白席人已經(jīng)發(fā)展出整套的勸酒“口號”,也就是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勸酒歌,你不喝,他們當場給你唱上一大套,就像丐幫弟子守在店鋪門口唱“蓮花落”一樣,讓你不得不屈從。
參加這些民間酒局,還不算最虐心的,假如你是宋朝的高官,你受命在國宴上接待外國使臣,或者奉旨出使,去參加外國的國宴,那才叫頭疼。
北宋時期,宋遼和好了百余年,雙方每年互派使臣,去對方都城謁見,或者祝壽,或者拜年,或者報喪,或者慶祝新君登基。兩國在戰(zhàn)場上不廝殺了,卻在酒場上廝殺起來,大宋接待遼使,會想方設(shè)法把對方灌倒;遼國接待宋使,同樣會想方設(shè)法把對方灌倒。
據(jù)宋人筆記《東軒筆錄》,宋使抵遼,遼國君臣必設(shè)宴款待,而且是每到一個驛站都要擺一桌酒席。吃酒席當然快活,可是遼國人會跟你拼酒喔!
喝酒用鎏金大瓢,一瓢能盛三升酒。按宋朝度量衡,一升為六百毫升,三升即一千八百毫升,將近兩公斤酒,這樣兇猛的喝法,誰受得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財政部有一個官員劉冕出使遼國,仗著海量,“酒倒”杯干,結(jié)果喝翻了,丟臉丟到國外,回去被宋真宗貶了官,從度支副使變成了一個知州。
其實不僅宋朝,在中國千年的酒文化中,中國女性都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漢代——卓文君
漢代的女性不僅飲酒,而且積極參與了釀酒和賣酒的活動。卓文君在丈夫去世后,與司馬相如相愛并最終私奔,因為缺乏經(jīng)濟來源生活陷入困境,兩人苦中作樂,典當衣服賒酒,同飲共樂。最后自己開了一家酒館,于是婦唱夫隨,這就是后來“文君當壚”的故事。面臨棄婦命運時,卓文君寫下有名的《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日溝水頭……”
盛唐——楊玉環(huán)
唐代經(jīng)濟繁榮,社會文化較為開放,這給女性創(chuàng)造了相當?shù)淖杂煽臻g。期間也出現(xiàn)了不少女詩人如魚玄機以及中國歷史上具有最高知名度的女性之一楊玉環(huán)。女詩人并不避諱對酒的熱愛,甚至用詩歌公開表達她們以酒消愁以及醉酒后的感覺。
楊玉環(huán)李隆基貴妃醉酒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大致的故事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楊貴妃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不覺沉醉,且歌且舞婉轉(zhuǎn)嬌媚醉態(tài)可掬。
可見當時的社會對女性飲酒還是比較寬容,并沒有逃避負面的意象和限制。唐代大詩人魚玄機常常借酒消愁:“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雨中寄書使,窗下斷腸人。”
兩宋——李清照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在她留下的四十幾首詞中,寫到酒的有二十首,幾乎占了她作品的一半。早期,李清照的詞主要是寫少女情懷的浪漫,以及與趙明誠的相親相愛。此時,清照詞中的酒,也是一種浪漫、瀟灑與祥和的美麗,這首《如夢令》便是例證?!白蛞褂晔栾L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與丈夫趙明誠的暫時分別,使她沉溺于杯盞之中,但她卻明快地提示內(nèi)心,在大自然微細的變化中,發(fā)現(xiàn)青春易逝,盼離人早歸,以酒意詩情登上文壇之后,便展示出不同凡夫的文豪氣勢。“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資料來源:搜狐網(wǎng)、《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