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刷刷微博
臉譜、推特,還要致電我老媽
我必須開始節(jié)食
但餅干香不行
好吧,一塊兩塊十來塊
咋滴?這又不犯罪……
這段幽默的歌詞來自國外網(wǎng)絡玩家原創(chuàng)的《拖延癥之歌》。這些貼切的歌詞讓網(wǎng)友們紛紛大呼中槍,“進度條每前進一秒我的膝蓋就中一箭!”,“中了無數(shù)槍,目測已被掃射成沙漏”……親愛的朋友,你中槍了沒?
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權威醫(yī)學科普項目提供的資料,“拖延癥是指自我調節(jié)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p>
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在新浪微話題發(fā)起的“你有拖延癥嗎?”的投票中,4924名網(wǎng)友均表示自己患有拖延癥。雖然目前國內外都還沒有把拖延癥列為一種有明確診斷標準的疾病,但嚴重的拖延行為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xiàn)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xiàn)這種狀態(tài),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誘惑導致的分心。我們身處一個擅長制造誘惑的時代:房子、車子、各種精致玩意兒,不斷吸引著你的眼球,刺激著你的大腦。而網(wǎng)絡讓誘惑如虎添翼:刷刷微博,看看新聞八卦打折信息,微信之類的社交軟件必然要開著,或者玩一會令人欲罷不能的網(wǎng)絡游戲……于是乎網(wǎng)絡成了拖延的絕佳伴侶。
二是逃避壓力。壓力和動力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倒“U”型曲線。當壓力超過曲線轉折點以后,會產生更多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心理學上著名的“習得性無助實驗”記錄了狗在電擊中形成了“無能為力”的信念后不再有反抗或逃脫的企圖。于是很多人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壓力越大,我們越需要時間和精力來放松。放松后回頭一看,原本就很緊迫的時間又消失了些,壓力更大了,只好繼續(xù)放松。壓力和拖延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三是錯估未來。人們會低估未來任務的難度,忽略未來任務中很多惱人的細節(jié),還會高估未來自己的能力和專注度,同時高估未來可用的時間資源?!敖裉煳铱偸潜淮驍_,今天有那么多的瑣事,今天我心情不太好。這都讓我的工作效率打折扣,但明天就不一樣了。明天我就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內褲外穿的超人,哈,我還是把任務放到明天吧?!边@也是拖延這么普遍的原因之一。
面對拖延癥,古往今來的“戰(zhàn)拖達人”總結了許多經驗。比如,給自己制訂一份日程表,增強計劃性,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先后順序;同時學會時間管理,比如列一個工作日程表,避免因其他因素影響而造成工作無法完成的被動局面。
為了更好地管理時間,有人還創(chuàng)造了一款蝸牛鬧鐘,包括起床鬧鐘、地理位置提醒、自定義場景鬧鐘(好友分享、運動、還信用卡、喝水、生日提醒、交房租水電費)等實用功能,還有電影電視節(jié)目、體育賽事、折扣優(yōu)惠等為滿足不同人群需求而推薦的多種網(wǎng)絡提醒服務,幫助你管理時間,把時間都安排好,才有更多空間享受有滋有味的生活。
另外,還有近年來國內外頗為風靡的“番茄時間工作法”。這里的番茄指的是廚房用的番茄形狀計時器。圓周上有時間刻度,只要擰到相應刻度上,番茄就開始噠噠噠的倒計時。使用手機之類的倒計時工具設定一個時間,一般是25分鐘。現(xiàn)在可以開始了!在這25分鐘內,你只能集中一切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期間一切形式的打斷,統(tǒng)統(tǒng)視為這個番茄時間無效,必須重新開始。一開始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完整的25分鐘并不容易,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突發(fā)事件阻撓你。一開始一天可能只有幾個“番茄”,慢慢增加……拖延癥也就不治而愈了。
總而言之,面對拖延癥最有效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立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