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禾 早教專家 編輯/英華 設計/侯宇
正常出生的寶寶,只要健康良好、環(huán)境寧靜、溫度適中、光線柔和、睡眠足夠,再加上媽媽呵護有度,情緒平和,很快就會迎合媽媽的親昵,以微笑和媽媽進行互動?!昂每蓯坂福 眿寢尩南矏偤托腋8惺芏际且粯拥?。
然而,在以后的成長歲月中,不同的寶寶差異會越來越大,有些媽媽繼續(xù)享受著育兒的幸福感,而另一些媽媽卻承受著越來越多的煩惱,這是為什么?
陳禾 早教專家
Professional
每天都有許多媽媽向我咨詢寶寶的教養(yǎng)問題,問得最多、讓她們最為煩惱的,主要有5類問題:
1. 哭鬧:稍有不如意就哭、發(fā)脾氣、躺在地上打挺、“撒潑”。
2. 叛逆:不能做的事偏要做,總和你對著干,不聽話。
3. 不能專注:做什么都愛磨蹭,或者不好好做、不愛做。
4. 不愛學習:不愛閱讀、畫畫、寫字,不上親子班或幼兒園。
5. 有錯不改:爸爸媽媽講道理、打罵后認錯了,但沒有改變。
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不發(fā)生。說得直接一點,許多媽媽眼中的問題寶寶,其實不一定有問題,或者造成問題的根源在媽媽。其中最典型的問題根源,就是“媽媽讓寶寶沒路可走”。
“路”,指的是下面3個發(fā)展方向:
1.情緒的穩(wěn)定嬰幼兒的情緒變化只是瞬間的事,在情緒激動或負面情緒產生之前,細心的媽媽都能夠透過心理疏導,讓寶寶的情緒平復,回歸正常;
2.需求的滿足回應寶寶的需求時即使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的需要,也能部分滿足,或轉移目標讓他產生新的追求,或給予心理暗示讓他看到希望;
3.行為的認可寶寶的任何行為都有他的原始動機,不要簡單地判斷對與錯,以自己的價值觀或偏見判定錯誤,或針對錯誤訓斥,強迫他接受,而是要從動機上來引導寶寶自我評價、選擇可做的事。
這3條路都是從幼兒行為心理學的驗證上梳理出來的,從心理發(fā)展著眼,并非虛擬,而是讓寶寶可體驗、能感受的行為發(fā)展問題。寶寶只要情緒穩(wěn)定、需求得到關注、行為獲得認可,就會從情感上接受媽媽的引導,愿意合作、給予回饋,于是路走通了,問題就不會發(fā)生。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看,產生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在孩子發(fā)生成長偏差的時候依然懵懂,不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親子教育對父母的成長有2個要求:
1.如何提高教育寶寶的能力,根據寶寶的特點和成長狀況實施成長教育,讓寶寶少走些彎路;
2.如何在與寶寶共同成長的道路上隨時都能夠發(fā)現問題,并通過良好互動,引導寶寶解決問題。
這些能力具體體現在“三心兩意”的修煉上?!叭摹本褪悄托?、細心、用心,“兩意”就是在意和創(chuàng)意。那么怎樣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把這些能力用上、用好呢?
對嬰幼兒來說,“正面情緒”就是開心、快樂。經常處于正面情緒的小寶寶不會輕易哭鬧,而是笑口常開,喜歡聽媽媽說話,并做出回應。
嬰兒的快樂很簡單——吃好睡好,隨時都能看到媽媽的笑臉,聽到媽媽悅耳的聲音。相比之下,幼兒的快樂就有些復雜了,從會坐起、會爬行開始,幼兒的要求與日遞增,對滿足要求的急迫感及滿意度越來越執(zhí)著。
特別是1歲以后處在敏感期的寶寶,即使你幫他解決了難題,他也未必“領情”,何況“完全滿足”違反了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理念。許多時候,寶寶的要求是父母不能給予的,可能是經濟條件辦不到、環(huán)境不允許,或者是危害健康、有安全憂患的。不能滿足,勢必導致寶寶的情緒惡劣,那時怎么辦?
父母要耐下心來,根據寶寶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通過良好的互動,運用智慧去緩解孩子的情緒??尚卸行У淖龇ň褪牵?/p>
1. 接受寶寶的情緒,允許他先做短暫的發(fā)泄。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當你展現出和藹而關懷的表情、給予一兩句鼓勵和一個親切的擁抱時,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在情感支持下很快就會恢復平靜。
2. 在孩子情緒不安時,最忌諱的是厲聲批評、恐嚇、打罵,同樣糟糕的是嘮叨和嫌棄孩子的話語。即使是孩子闖了禍、做了錯事,你也不該在孩子情緒一緩解就對他大講道理,那是無效的。
寶寶有任何需求,都想要立刻獲得滿足。由于認知、生活經驗與自制力的缺乏,他并不知道也不會考慮要求的合理性,更沒有對或錯的觀念。因此,用心和寶寶共同成長的訣竅在于如何滿足寶寶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從對或錯、能給或不能給的角度來回應寶寶。
如何給寶寶一條滿足需求的“路”,并不是說寶寶有什么需求都必須給他、讓他滿足?!皾M足”有3層含義:
1.讓寶寶知道自己的要求得到了重視,感受到媽媽對自己很“在意”;
2.讓寶寶知道媽媽正在盡力滿足自己的要求,感受到媽媽的愛與關懷;
3.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不完全滿足”也能產生滿足感。
舉個例子:當寶寶要玩電插頭時,那太危險,媽媽不能答應,怎么辦?不是斷然拒絕就了事,而是給他一對新的、沒安上電線的電插銷和電插頭。這時要嚴肅地告訴寶寶:這個可以玩,那個不許碰。當然,你還得把墻上的插銷保護好。這是替代滿足的訓練,關鍵在于你以嚴肅而關愛的語氣和他建立約定。這么做,寶寶依然有路可走。
這樣能不能讓寶寶獲得滿足感呢?這里有2個先決條件:
1.在回應寶寶時盡量做到4“不”和4“要”:不急躁、不發(fā)火、不嘮叨、不嫌棄,態(tài)度要溫和、話語要親切、眼睛要平視、表情要自然。這樣才能促使寶寶愿意和你互動。
2.更重要的是平日和寶寶建立起來的互信。這和成人以誠信建立互信不同,親子之間的互信來自情感的雙向交流,是對愛與被愛的感受程度。
有些媽媽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判定寶寶行為的對或錯,但對嬰幼兒來說,對與錯的概念非常模糊。如果媽媽以自己的觀念來要求寶寶,先判定孩子犯錯,然后要他改正、道歉,無論你說了多少大道理,其結果只有3種:
1.產生抵觸情緒,以哭鬧來抗拒,你給他指定的路他不走,而你又堵塞了他想走或可走的路。
2.你的強烈反應、否定、拒絕傾聽,讓寶寶覺得委屈而消極逃避,于是失去自信,想改變也沒了行動力。
3.寶寶為了保有你的愛,于是察顏觀色,你要他認錯他就認錯,但內心沒有感受,當然不會改變。
面對缺乏自主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寶寶,當你發(fā)覺他的行為有了偏差,令你無法接受時,想要他改變,就必須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引導他去做“對的事”。做,就是讓他有路可走;做了,經過體驗,路走通了,他就會有感受。這個感受很快樂,有成就感,這時他就知道了“對”和“錯”有何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