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雄
歌德年長貝多芬21歲,雙方互相欣賞,神交已久。1812年夏,二人終于相逢在捷克西北部的特普利采,年過六旬的歌德與貝多芬相處極為融洽。有一次外出散步時遇到一群王室成員,歌德站立路邊脫帽致敬,而貝多芬卻無視一切,昂首而去。貝多芬為此責備歌德奴顏婢膝,而歌德則認為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雙方各說各有理,直至上升為言語沖突,顧不得路人的紛紛側(cè)目,貝多芬撇下歌德獨自離去。
熟悉他們的人不禁為之惋惜,以為再也看不到兩位大師并肩交談的和諧場景了。可是第二天,兩人和往常一樣,又一次并肩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一位親歷其爭吵場面的年輕人忍不住上前問道:“是什么原因讓你們這么快就和好如初?”此時貝多芬已雙耳失聰,自然由歌德來回答:“相信你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即使有人不再是你的朋友,但你一定還會記得曾經(jīng)美好的交情!”“看來,是您主動選擇的和解?”年輕人又問?!凹热蛔畛跏俏仪昧怂拈T,為何不可以再敲一次?”歌徳反問。
原來,貝多芬早先一周到達此地,后到的歌德聞訊登門拜訪。他們相約在特普利采待上兩個月,雖然中途發(fā)生了嚴重的齟齬,但雙方一直堅持到約定的時間才分開。此后,貝多芬在去世前的15年中再也沒有見到歌德,但這并不證明情斷義絕。有一次,一位朋友在言語中流露出對歌德的輕慢之意,貝多芬很不高興,問:“你怎么可以這樣說他?”“你們不是早就斷了關(guān)系嗎?”朋友不解地反問?!凹幢闶沁@樣,你以為我們互相忘記了?為了維護歌德的名聲,我可以放棄性命!”貝多芬回答。而歌德亦隔空袒露心跡:“貝多芬的才華令我驚異,他覺得世界可憎,也沒有全錯,他的這種認知,并未讓他和他的朋友更加快樂。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原諒和理解,因為他什么也聽不見?!?/p>
歌德放下分歧,不顧年長而屈尊放下身價,目的是尊重過往美好的友情;而在貝多芬心目中,哪怕不再往來,也不可忘記曾經(jīng)是朋友。
(李恒克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