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月 王新猛 唐松澤
摘 要 搶劫案件發(fā)案率高,且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對象之一。為了對搶劫犯罪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通過爬取近幾年來裁判文書網的江蘇省某中級人民法院關于搶劫案件的相關案例數據,進而分析搶劫案件的犯罪人員的基本特征以及判決結果,從搶劫犯罪人員的特征入手,分析犯罪原因,總結防治對策。通過挖掘案件的信息,對引起犯罪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此加強民眾對搶劫的防范意識,減少因搶劫帶來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以共同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關鍵詞 搶劫案件 犯罪人員 特征 判決結果
基金項目:1.江蘇省公安廳公安理論及軟科學項目,2017LX015,優(yōu)化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在搶劫犯罪預測中應用研究;2. 2018年度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校級教改研究與教學建設項目,YB18037,基于互聯網資源的公安數據挖掘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3.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71074,深度任務驅動公共特征子空間下的低質人臉超分辨率理論與算法。
作者簡介:邱明月,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數據挖掘、公安情報學;王新猛,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偵查學、公安情報學;唐松澤,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刑事與技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圖像處理、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44
一、背景介紹
“兩搶一盜”案件,是指搶劫、搶奪、盜竊案件,作為多發(fā)性的侵犯財產犯罪,嚴重危害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一直以來都是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搶奪、搶劫、盜竊,三者之間,社會危害性最嚴重的當屬搶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規(guī)定,搶劫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搶劫罪是希望或準備以武力或類似性質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財務,同時希望被害人不能反抗或無法反抗的情況下取得財物。所以,搶劫罪除了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以外,還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因此,搶劫罪往往伴隨著其他侵害公民的財產與人身安全的事件發(fā)生。搶劫是常見的普通刑事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案件數量中占據較大的比例,且嚴重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和生活的安寧。所以,對于搶劫類案件的分析與研究,對保護公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加強公安機關的警力部署與出警效率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與意義。由搶劫案件全國各城市數量分布以及全國案件數量統計可知,搶劫案件在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尤其在廣東,山東以及浙江等地較為嚴重。
由2000年-2018年全國每年搶劫案件數量統計(數據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可知,我國從2013-2016年期間,搶劫案件的數量發(fā)展迅猛,呈直線增長。其中,以2016年達到頂峰,來自中國裁判文書網的統計就有163436件搶劫犯罪發(fā)生。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城市規(guī)模越來越大,流動人口增多,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斷加大,受社會發(fā)展不平衡、貧富差距等客觀因素影響導致了2013-2016年期間搶劫犯罪數量的增長。所以,為了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兩搶一盜”案件多發(fā)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全國各城市時刻對“兩搶一盜”案件保持嚴打態(tài)勢。由圖2可看出,在2015年搶劫案件的數量到達最高峰之后,雖然每年的案件數量都有所下降,但整體案件數量仍然龐大。基于以上認識,國內關于搶劫案件的數量仍然居高不下,關于搶劫類案件的特征分析與預測都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犯罪現狀描述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從2014年1月1日開始統計至2016年12月31日,江蘇省某市中級人民法院判定審理的4150件搶劫案為數據源。首先,在搜集到的4150個案例中,將案由中沒有搶劫罪,僅在敘事經過中包含搶劫的案件刪除,以達到案件數據的純粹性。此外,數據采集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缺失值的處理一般有簡單丟棄、插補和不處理三種方法。本文由于樣本數據量較大而缺失值較少,故對缺少部分數據信息的案例進行刪除。在經過簡單的清洗與處理之后,共保留了3993條有效案件信息。
(二)現狀分析
1.相關罪名分析。由于搶劫類案件往往伴隨著其他侵害公民的財產與人身安全的事件發(fā)生,所以犯罪人員在犯搶劫罪的同時,也會引發(fā)其他犯罪問題。在犯罪人員犯搶劫罪的同時,引發(fā)其他犯罪的概率占到總體比率的39%(數據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即,犯罪人員在搶劫的同時,有約40%的可能性伴隨著其他侵害公民的財產與人身安全的事件發(fā)生。其中與搶劫罪一起,獲兩個罪名的犯罪人員占比例高達31.6%,由此也印證了,搶劫罪極易與其他犯罪行為同時侵害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顯示了犯罪人員所獲罪名的分析可知,單獨犯搶劫罪的次數占到總體比例的61%;其次,同時犯搶劫罪和盜竊罪的共計658個案件,占到總體比例的16.5%。同時犯搶劫罪和強奸罪的共計215個案件,占到總體比例的5.4%。同時犯搶劫罪和搶奪罪的共計88個案件,占到總體比例的2.2%。同時犯搶劫罪和故意傷害罪的共計48個案件,占到總體比例的1.2%。同時犯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的共計40個案件,占到總體比例的1.0%。其他案件數量在20-40件的搶劫案相關案件中,搶劫罪與盜竊罪、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搶奪罪、綁架罪、敲詐勒索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都會同時發(fā)生。由此可見,在“兩搶一盜”的案件頻發(fā)時期,同時還需要關注強奸、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綁架、敲詐勒索、聚眾斗毆和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2.搶劫犯罪人員基本特征分析。首先,基于搶劫犯罪人員的性別分析可以知道,男性搶劫犯罪人員比例明顯高于女性,概率高達97%(數據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由民族構成分析可以得出,江蘇省某市中級人民法院判定的近幾年的案件中,男性搶劫犯罪人員中有96%是漢族,只有少量的少數民族犯罪人員。同樣,在女性搶劫犯罪人員中,漢族也占絕大多數,只有少量的女性少數民族搶劫犯罪人員。
由少數民族搶劫犯罪人員的人數統計分析可知,土家族、壯族和苗族的犯罪人員數量明顯高于其他民族,其他各民族也有少量數量分布。由圖1,搶劫犯罪人員文化程度的統計圖可以看出,高達87%的搶劫犯罪人員文化程度沒有達到高中文化,其中文盲占4%,小學文化程度占31%,初中文化程度占52%。由此可見,構成搶劫犯罪的人員大多集中在高中畢業(yè)之前,所以有效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是降低搶劫犯罪概率的一項重要措施。由圖2的搶劫犯罪人員年齡段統計可以看出,搶劫犯罪人員偏向青年人群,其中20代和30代的人數最多,分別占總數的40%和38%,40代的人數占到19%。犯罪人員中年齡最小者為19歲,最大者69歲。根據搶劫犯罪人員地區(qū)統計可知,由于本文的數據來源為江蘇省某市中級人民法院判定的2014年-2016年的搶劫案件,所以搶劫的犯罪人員中有54%來自江蘇,還有14%來自鄰省安徽,有6%來自鄰省山東。需要注意的是,還有6%的搶劫犯罪人員來自河南省,還有一小部分來自四川、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地。此外,在數量眾多的江蘇籍搶劫犯罪人員中,本文基于犯罪人員的戶籍地又進行了一次細分,在江蘇籍搶劫犯罪人員中,南京市、沭陽縣、灌云縣、徐州市、淮安市、泗洪縣、灌南縣這7個市縣的搶劫犯罪人員比例較高,經濟相對發(fā)達的蘇南城市的人員數量比例相對較少。
圖1:搶劫犯罪人員文化程度統計
由以上犯罪人員的基本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層次較低的漢族青年男子,是搶劫犯罪人員的主要構成群體。公安機關在預防和打擊搶劫犯罪的類似案件中,應將預防和管控重點放在文化層次低的,年輕男子這一群體中。同時,相關部門也應重視對土家族、壯族和苗族等幾個重點的少數民族群體的關注,以有效地預防搶劫犯罪的發(fā)生。此外,除了對本市人員的重點排查以外,還需要對蘇北地區(qū)、安徽以及河南等地的外來人員進行有效排查與重點防控。
圖2:搶劫犯罪人員年齡段統計
三、預防搶劫犯罪的對策
(一)加強自身防范意識,有效預防搶劫犯罪
由上文分析可知,犯罪人員在搶劫的同時,有約40%的可能性伴隨著其他侵害公民的財產與人身安全的犯罪發(fā)生。這些犯罪行為包括盜竊、強奸、強制猥褻、侮辱婦女、搶奪、綁架、敲詐勒索、聚眾斗毆以及尋釁滋事等。所以,女性需要更加注意自身防范,不要單獨走在偏遠街道,盡量結伴出行;外出攜帶包時,盡量讓包朝人行道的內側,貴重物品盡量不要外露;一旦包或手機被搶,保持鎮(zhèn)靜,看清歹徒所騎車輛牌照和型號,以及逃竄方向,并立即撥打報警電話;如果發(fā)現有摩托車或陌生人尾隨或窺視,不要露出膽怯神態(tài),改變原有路線朝著有人的方向走;對待上門的陌生人,首先要確認其身份,不能輕易給陌生人開門。
由犯罪人員所獲罪名分析可知,搶劫,搶奪和盜竊,即“兩搶一盜”犯罪活動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根據此類案件的發(fā)案規(guī)律,犯罪手段,多發(fā)地段以及犯罪高發(fā)時段,社區(qū)民警應注意苗頭性案件,多關注小區(qū)周邊情況,對警情進行及時分析與預警。同時,社區(qū)民警應到小區(qū)管轄范圍內的企事業(yè)單位,住宅小區(qū)等人口聚集處走訪講解防范常識,做好宣傳提示工作,提醒廣大民眾對小區(qū)附近的環(huán)境和犯罪情景進行預防,從而加強居民自身的防范意識,以有效預防與減少搶劫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二)對城市中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法制宣傳與教育幫扶
由搶劫犯罪人員性別與民族的數據可知,少數民族占所有犯罪人員中的小部分(占3.83%),城市中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是少數民族犯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部分少數民族人口盲目地進入城市之后,沒有正式的就業(yè)上崗渠道,且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導致出現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走向搶劫、盜竊、賭博、販毒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現象。針對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習慣及宗教傳統,我國對少數民族犯罪的實際情況實施“兩少一寬”的刑事政策,即遵循少捕,少殺,在處理上一般從寬的原則。所以應當從根源處對城市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聚集地進行法制宣傳與教育幫扶。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實行違法犯罪行為,與當地的社會、家庭和學校對他們的監(jiān)督、教育和控制能力薄弱有關。
由上文的數據可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搶劫犯罪特征呈年輕化、男性化、低學歷等特征,相關部門應基于此重點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聚居地進行法制宣傳,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與違法犯罪行為帶來的社會危害;根據少數民族特點制定相應的就業(yè)培訓與指導,落實上崗就業(yè)渠道,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幫助解決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子女的入學問題,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與監(jiān)管;政府在聚集地設立專門的少數民族窗口,架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政府的溝通橋梁,達到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難處,為少數民族做好服務工作的目的。
(三)加強青少年文化教育,提升青年人的工作技能
由搶劫犯罪人員受教育程度和年齡分布可以看出,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大多為青年。許多研究中的犯罪結果分析也印證了犯罪人員從學校的差生、輟學、無業(yè)游民直至走向犯罪這一過程。由于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知識積累與樹立基本人生觀的重要時期,所以這個時間段的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為了有效預防搶劫犯罪,需要從根源出發(fā),全面落實青少年的九年義務教育,有效降低學校的失學率。學校應當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嚴格執(zhí)行學生按時上下學。學校也應配合公安機關,將流失學生拉回學校,以防止學生過早地流入社會場所。只有保證青少年時期正常的受教育過程和社會化過程,才能幫助人們塑造完整的人格,同時提高了文化素質和辨明是非、克服困難的能力,從而在思想根源上預防青年走向搶劫犯罪的道路。
此外,在當今信息社會發(fā)展迅速,就業(yè)形勢嚴峻的情勢下,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困難成為一大難題。加上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大量的失業(yè)青年無所事事,造成了圖3中大量的20代以及30代年輕人走向犯罪道路的一大原因。大量社會閑散人員無法上崗大多是因為他們缺乏專業(yè)的工作技能,眼高手低,無法長期踏實努力的做一份工作。他們好逸惡勞,不思進取,一旦手頭無錢便會不擇手段,直至走向犯罪道路。有關部門應當基于此,提供給他們適當的就業(yè)輔導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以幫助他們學習知識,有一技之長,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緩解生活壓力,真正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自身價值。
(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精神文化建設
通過大量中國裁判文書網中的搶劫案件資料可知,大量農民工和無業(yè)人員成為搶劫犯罪的主力軍,這也與農民的文化生活貧乏,缺乏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近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文明城鎮(zhèn)建設等農村建設工作,村鎮(zhèn)的基礎設施與城鎮(zhèn)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生活得到提升。但是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相對匱乏單一,娛樂方式主要還是看電視、打牌、喝酒以及賭博等,健康積極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較少,造成了農民生活單調乏味,精神生活匱乏。各級組織在致力于農村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重點提升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根據農民的需求開設科學的技能培訓講座,大力宣傳法律知識,豐富農村文化室、圖書館等文化工程的建設,加強農村的籃球場、健身器材等運動場所的建設。并逐步將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領到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軌道上來,從而從源頭上有效地扼制了犯罪行為,營造出和諧平安的生活環(huán)境。
(五)加強民眾法制宣傳,提高法律意識
根據犯罪人員的年齡段分析,針對年齡段較低的學生,應該加強學校的法制宣傳。通過開展法制微課堂、送法進校園、民警講法等校園活動,幫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和法制觀念,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嚴于律己,同時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但要針對青少年進行法制宣傳,政府有關部門還需利用報紙、社區(qū)宣傳板、廣告媒體等方式對民眾宣傳法律知識,提高市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用法律手段解決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普法活動不僅要走進學校,還需要走進社區(qū)以及外來人口聚集地。不僅需要對省內的文化層次較低的青年男子加強法制宣傳力度,還需要提升外來人口的法律意識。通過多種多樣的宣傳活動,告知什么是違法行為,違法行為的嚴重性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活動。
四、總結
本文基于裁判文書網的相關案例數據,對搶劫案件的全國發(fā)案趨勢、犯罪人員的基本特征、以及對于預防對策進行分析與總結。在搶劫犯罪居高不下的形勢下,第一,要加強民眾自身的防范意識,有效地避免搶劫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第二,根據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特點,對城市中的少數民族聚集地進行有效監(jiān)管、法律宣傳與教育幫扶;第三,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教育,對于社會閑散青年,政府應當設立相應的培訓機構,幫助他們學習技能,上崗就業(yè),從而大大降低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減少犯罪;第四,通過提升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讓農民在閑暇時間多多參與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村鎮(zhèn)文化氛圍;第五,加強對民眾的法制宣傳,提升法律意識,明確搶劫行為的嚴重危害,以有效遏制搶劫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由此,減少因搶劫帶來的社會危害和人身財產損失,以共同營造和諧平安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郭強.未成年人搶劫犯罪的研究.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26(4).
[2]錢佳成.論搶劫罪的特殊對象.蘇州大學.2016.
[3]沙莎.H市搶劫犯罪調研報告.遼寧大學.2014.
[4]邢益煒.搶劫罪若干疑難問題研究.河北大學.2013.
[5]張楠.論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及認定.南京大學.2013.
[6]申偉.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對策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2).
[7]程曉軍.精神文明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研究.蘇州大學.2017.
[8]徐猛.信息化背景下流竄搶劫案件的偵查困境及對策.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 13(1).
[9]劉艷馳.論搶劫罪對社會的危害和對策研究.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