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嘉寧 張安娜
摘 要 我國《刑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妨害公務這一罪名,目的就在于懲戒各種妨礙國家社會管理工作的行為的同時保證社會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預防各種非法干擾,保障國家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對于妨害公務行為的界定,也暴露了本罪的缺陷:一方面,妨害公務案件中的行為人實施了妨害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卻無法做出適當的處罰;另一方面,對法條及司法本質的錯誤認識也使得妨害公務的認定層出不窮,甚至到了只要“侵害”對象是公務人員,就盲目的認定本罪,完全混淆了本罪與非罪的界限。鑒于上述問題,本文意在通過對妨害公務罪的定義、犯罪構成、犯罪認定、罪名轉化及其他存在爭議問題的研究達到以下目的:一是幫助“公務”人員正確界定及運用本罪,對妨害公務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及制裁;二是減輕人民內部矛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人為本、依法行政。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美好的法制環(huán)境。
關鍵詞 妨害公務罪 公務 暴力 威脅
作者簡介:苑嘉寧,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張安娜,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46
一、妨害公務罪的定義
北齊的顏之推曾在《顏氏家訓·兄弟》中寫道:“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zhí)私情,處重責以懷薄義也?!薄肮珓铡痹谠~源上是公事,關于公家或集體的事務。 依據《辭?!返尼屃x,公務即公事。
在我國《刑法》中,“公務”已經是一個比較固定的詞匯,《刑法》中多次使用從事或履行公務等用語,但關于“公務”的含義,我國法律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立法定義,也并未達成一致的理論共識,其定義極為模糊。甚至有些刑事立法解釋與刑事法條產生了邏輯矛盾。這就導致了因“公務”本身的不同內涵造成了刑法學界對“公務”的不同看法:一部分人認為“公務”是指“依法所進行的管理國家、社會或集體事務的職能活動 ”, “公務”是“公共領域的事務,即公共事務可解釋為為了實現公共利益所從事的事務,它是公共利益的外在體現 ”;還有人認為“公務”是指“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務活動以及其他辦理國家事務的活動” 。
筆者認為:雖然上述的各方論點都有自身的道理,但他們的描述都僅僅局限于公務的字面意思,并不能夠將實質上的公務行為加以區(qū)分,無法區(qū)別出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就無法界定妨害公務罪中所涉及的“公務”。同時也造成了刑法學界對于公務的紊亂認知。這就需要我們對“公務”的含義加以進一步的詮釋。當今社會正在飛速發(fā)展中不斷進步,“公務”也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無法一次性的或者一勞永逸的對“公務”進行法律層面上的界定。那樣做出的界定也是不負責任的。關于公務,由于并沒有現成的定義, 一切分析只能從法理的角度進行。公務不可能依據私權利進行, 只能依據公權力實施。
筆者認為在界定“公務”時應該按照適用范圍及適用情況將其加以不同的區(qū)分。有人認為公務作為一種原則性的區(qū)分標準,不妨嘗試把“公務”從理論上分成兩類,即“社會公務”和“政府公務”,前者是一種“公共管理事務”,后者是指“國家統(tǒng)治事務” ,筆者認為可以參照這種分類加以區(qū)分公務的內涵?!吧鐣珓铡逼浼s束性并不直接動用國家政權及其背后的暴力?!罢珓铡笨梢詣t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利益而實施包括政治、 經濟、 文化等全方位的控制, 其強制性必須憑借政權的控制力及其背后直接體現著的暴力性。
“公務”應當既符合“社會公務”中為人民服務的特點,成為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也應契合“政府公務”中“統(tǒng)治以暴力為后盾”的本質,由國家來行使這種無自由可言的權利。其二者應當是相輔相成的。在開放的同時也進行抑制,這也將刑法的謙抑性體現的淋漓盡致。但妨害公務罪中的“公務”應當僅指“政府公務”。
同時也能從中看出公務的合法性也是妨害公務罪構成的先決條件。筆者認為:公務的合法性條件在本罪中堪稱重中之重,首先法條中多次提及“依法執(zhí)行職務”既是要求公務的合法性,再者增加合法性這一條件也體現了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利,這符合我國國情及立法思想,有助于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二、妨害公務罪的認定
(一)罪名的司法認定
關于本罪的認定除需符合上述罪名成立的四要件外,還應對且對于暴力行為、威脅行為的不同做出認定。
1.暴力行為
關于本罪中所約定的“暴力”行為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氨┝Α币辉~在《辭?!分械尼屃x為“侵犯他人人身、財產等權利的強暴活動?!?/p>
由此,筆者認為可以對暴力進行如下解釋:第一,暴力具有強制性,是強行侵入的外來力量;第二,伴隨著暴力往往產生損害結果,這種損害體現在他人人身、財產等權利的被侵犯。
筆者認為,如果行為人以妨害公務為目的 “實施催眠術、用酒灌醉、用藥物麻醉等無形力與毆打、捆綁、禁錮等有形力一樣都會產生公務無法正常進行的重大危險或實際危害性,并對國家正常管理活動造成干擾和破壞的危害結果之間具有明顯的因果關系” 則也應能成為適用本罪的妨害行為?!皩珓杖藛T為執(zhí)行職務而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其他物品進行毀壞,也應視為暴力?!?當然暴力行為對于不是本罪的客體實施,便就不存在本罪的認定問題。
2.威脅行為
(1)“威脅”具有精神性質。“威脅”采用的是精神層面上的壓迫,而不是傳統(tǒng)的暴力手段,其目的就是適用肢體語言或語言向精神上施加公務人員壓力,讓其內心產生恐懼,從而影響其正常進行公務活動,“威脅”是僅針對精神層面的,這與“暴力”形成明顯的區(qū)別。
(2)“威脅”具有可實現性質。行為人用肢體語言或者語言讓公務人員相信只要公務人員不遵從行為的意愿,則其“威脅”的內容隨時可能變成現實,進而進一步影響其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情況下,沒有動作沒有語言的沉默行為也有可能造成不作為的威脅,但顯而易見的是通常作為行為產生的“威脅”相較于不作為行為產生的“威脅”來說主觀惡性更大,更具有影響力。
(3)“威脅”具有實際關聯(lián)性。行為人的“威脅”行為讓公務人員感到自身實際關聯(lián)的利益受到了影響。
(二)關于本罪與非罪的認定主要包含三點
首先,公民為維護社會安定,保障生產、生活勇于知難而上同違法亂紀損害群眾的利益,引起公憤作斗爭的行為是應當支持的,就絕不能認定為本罪,否則就是背離了我國國情和立法思想,不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其次,劃清妨害公務罪與公民一般的不符管理行為的界限,公民對某些管理行為的不理解而發(fā)出的牢騷、埋怨不能適用于本罪。
最后,要劃清妨害公務罪與一般違法行為的界限,即使行為人實施了暴力、威脅手段,但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應適用本罪。
三、妨害公務罪的轉化
(一)妨害公務與法條競合
在認定具體罪名時按照“從一重處罰”原則進行處罰。
與妨害公務罪存在包含關系的法規(guī)競合是從犯罪構成角度來看的,依據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原則,其具體表現為某一法條包含另一法條的情形,二者形成了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本文僅以抗稅罪為例,進行說明。
由《刑法》第二百零二條法條可見,抗稅罪是抗稅行為也是一種特殊的妨害公務行為,因此雙方存在法規(guī)競合情況,基于特別法由于一般法的原則,若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抗稅罪,則應以抗稅罪論處,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案例如下:
依法執(zhí)行稅收職務的公務人員A赴應納稅的B家進行正常的征收稅款行為,但B拒不繳納應繳稅款,其在與A撕扯過程中,鄰居C(無繳稅義務)聞聲趕到,并要求A減少B的應繳稅款,A未答應C的請求,于是鄰居C與B共同將A打成輕傷。在本案中如何對B與C的行為進行定性呢?是否都應定性為抗稅罪呢?
首先,從行為主體上來講,抗稅罪的主體是負有納稅義務或者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義務的行為人,是特殊主體。而妨害公務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
其次,從客體角度及范圍上來看,抗稅罪針對的客體只是依法執(zhí)行稅收職務的稅收人員為特殊客體,但妨害公務罪侵犯的客體是正在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公務人員,為一般客體,后者范圍較廣,前者屬于后者的一種。從本質上來講,抗稅罪侵犯的是國家的稅收制度,而妨害公務罪侵犯的是國家正常管理活動。
最后,從目的角度來看,抗稅罪主要目的在于逃避稅收,而妨害公務罪目的在于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能依法履行職務。
在上述案例中,B有納稅義務,可以成為抗稅罪的主體,但不存在納稅義務的行為人C雖也實施了阻礙行為但其不能成為抗稅罪的主體。依據罪行法定原則故應對B認定為抗稅罪,對C認定為妨害公務罪。
(二)妨害公務與想像競合
想象競合是指行為人的一個行為觸犯了多個罪名的情況,應按照“擇一重處罰”原則進行處罰。由于妨害公務罪中存在的暴力、威脅等因素,故而暴力因素引發(fā)的致人重傷、死亡的后果是什么?
筆者認為,此種看法存在一定合理性,因為從客觀上看,暴力是不具有涵蓋重傷、死亡等結果的 。按照擇一重處罰原則,處以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等罪名,那是否還能定性為妨害公務呢?
筆者認為,只有在符合妨害公務罪的要件下實施暴力行為阻礙公務活動并至公務人員重傷、死亡的才構成妨害公務的想象競合,由于妨害公務罪本身量刑較輕,按照想象競合犯擇一重處罰的原則,對因妨害公務致人重傷及死亡的情況應直接適用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同時考慮妨害公務引發(fā)的后果進行加重處罰。但對于僅造成輕傷及以下級別傷勢的,還應適用妨害公務罪。
注釋:
顏之推.顏氏家訓.北齊.
劉家琛.新刑法條文釋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0頁.
法律辭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66頁.
張穹.修訂刑法條文實用概說.中國檢查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頁.
杜國強.瀆職罪主體立法解釋評析與完善探究.檢察實踐.2004(2).
康誠.論刑法中的“公務”.2008(4).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5頁.
張利兆.析妨害公務罪的暴力、脅迫手段.法學.2004(10).
于志剛.案例刑法學 各論(修訂版)(第2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387頁,第390頁.
王志祥.危險犯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