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
近年來,各級科協(xié)和教育主管部門非常注重科技教育的發(fā)展,緊跟時代潮流。先后提出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的理念,并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師培訓。我參加過很多培訓,每次培訓的內容和方式都讓教師們感受到新鮮,可謂大開眼界、受益良多。但是在回到各自學校以后,由于學生的自身條件不同、教師團隊的組成不同等原因,造成培訓回來的后續(xù)工作無法延續(xù),沒辦法讓學到的好東西真正在學校落地。本文中,我將以創(chuàng)客教育在學校的落地實施,與大家分享一下我校的做法。
理解STEM教育和創(chuàng)客教育
在我個人的理解中,STEM教育課程和創(chuàng)客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不完全相同,但理念是相通的,都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多學科融合的方式,嘗試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不同的是,STEM教育中,我們預設情境,讓學生在此情境中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而在創(chuàng)客教育中,情境開放,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在開放情境中找到設計對象、確定設計目的、完成原型制作和宣講。對于高中生來說,此兩類教育項目的側重點不同,STEM教育更側重工程學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客教育更側重尋找和確立設計目標。但對于授課教師來說,對兩類教育課程的準備比較類似。
分析校情
我們在培訓時,看到的參與學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牛?!钡摹芭M蕖?,跟本校學生的特點不同,差距較大,而且各校安排的周課時數(shù)也不同。所以,我們要先確定授課對象到底是少數(shù)學生、多數(shù)學生還是全體學生,才能制訂相應的授課方式。
我校選擇了通用技術課的3個班級進行試點,其中2個班級是隔周2節(jié)連上,另一個班級是每周1節(jié),每節(jié)課都是45分鐘。
問題的產生與分析
授課內容
由于是面對整班建制的學生,不像社團學生興趣意向比較集中,所以,預想如果完全按照培訓資料中的課程安排,可能無法完成教學進度。因此,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學?,F(xiàn)有條件及本地地域特色,在理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修改。將視頻、案例等進行了刪減和替換,并適當調整課時內容。
學生能動性
在教師培訓中,參與教師都很積極,能動性強,背景經驗也相對寬泛,做項目的時候,這方面的阻力就會相對較小。但整班建制上課,就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學生的能動性都很強,而且他們的背景經驗相對較弱。
首先,我在授課前會針對本節(jié)課內容,對背景經驗進行梳理,把學生目前可能沒有掌握或了解的背景經驗進行梳理備案,在授課時滲透給學生。
其次,對于學生分組,我采用按照學號進行強制分組,男女生搭配。有學生曾提出異議,不愿意和分配到的同學一組。這正好就是一次對學生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的好機會。
我給學生明確了兩點,一是未來你們走上工作崗位,幾乎沒有機會也沒有權力選擇你的團隊伙伴;二是未來你們必須要進行團隊合作的時候,你需要學會融入團隊,并在團隊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F(xiàn)在正是這樣一次鍛煉機會。分組完畢后,我宣布只計團隊成績,以團隊的成績?yōu)楸窘M組員的共同成績,讓學生建立集體榮譽感,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學生思維定式
對于沒有接受過有關創(chuàng)新教育訓練的高中生來說,讓他們找到設計目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經過多年的傳統(tǒng)教育,很多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式。他們更愿意聽教師解讀,而非自己主動探索。原因有兩個,一是心里對課程不夠重視,懶得動腦筋;二是長期處于刷題考試狀態(tài),對身邊事物關注較少,無法找到切入點。針對以上問題,我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慢慢改變。
首先,用一些常見的但不被學生所注意的生活中的問題,引起注意,激發(fā)興趣,讓他們學會熱愛生活,學會觀察事物,關心周圍的事情。
其次,通過“ZIBA”(ZIBA Design,美國設計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全方位產品開發(fā)設計顧問公司,被美國《商業(yè)周刊》及德國北威州設計中心推崇為國際最成功的設計公司之一)活動圖進行分析,在“做某一件事”的完整過程中,剖析過程中每一個動作、接觸到的每一件物品,尋找設計的可能。
最后,減少競爭和描述性評價。競爭用得過多等于強調對抗、強調快速及時地完成任務,也許有些事情我們快速地做完了,但是有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要想給孩子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就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每一組孩子的想法,都有值得鼓勵和商榷的地方。他們之間本不存在競爭,有的只應該是項目的不斷迭代。競爭的環(huán)境,很容易給有的孩子帶來挫敗感,使得項目中斷。不能因為孩子的項目稚嫩,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就評價為不好的項目。如果過多使用這種評價,就會使學生傾向于做教師希望的“對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想做的。
作品的實用性
我們也許會考慮,做出的東西有什么用。STEM教育追求真實問題的解決。在創(chuàng)客教育里,有一種東西叫“無用”。經典的創(chuàng)客作品“無聊的盒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茻o用的東西,其實是屬于純粹的學理研究(僅僅為獲得知識本身),重要的是獲得的知識,而不是背后的動機。也許以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和認識看,這東西現(xiàn)在沒什么用,但是在將來某一天也許就會變得有用。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對其工作方式和原理了解得越是透徹,對它的應用便會越是得心應手。
交流與分享
高中學生很多時候不太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拿出來公布于眾,他們害羞,害怕受到指責、批評和非議。我在每一次交流環(huán)節(jié)的時候,都會提出3點要求。相互尊重,保持必要的禮節(jié),在別的同學匯報分享的時候不得插嘴起哄,如有異議和問題,請在同學介紹完畢后進行詢問,詢問時也要注意語氣和方式。互相學習,學會找到別人項目的閃光點并為我所用。每個項目的產生都有其意義所在,要在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同時,從中汲取營養(yǎng),并應用到自己的項目中去。共同提高,對于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準確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嘗試解決的方案。針對一個項目,如果有好的想法可以提出并討論,如果沒有就按照當前執(zhí)行。
交流的目的和意義是讓世界看到。交流,也是對學生的語言邏輯、表述能力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向別人傳達清楚、明白。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產生碰撞,引起對自己項目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技術工具的選擇
有人說,連3D打印都沒有,算什么創(chuàng)客。很多教師糾結于學校提供的設備不夠多、不夠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我想說的是,作為創(chuàng)客就是要做出東西,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原有的教育當中,真正動手做的課程其實是非常少的。其實,這就是創(chuàng)客教育中的一個層面——將想法變成行動。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很多時候想得太多、行動太少,最后往往都只停留在想法上止步不前。很多人認為創(chuàng)客教育很“高大上”,要使用數(shù)字化工具和數(shù)字化技術,而我認為其實不管是STEM教育還是創(chuàng)客教育都是在強調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比如有時候我們想問題太過于復雜化,但是只要你肯把想法付諸實踐,先做起來再說,一切問題可能都會被解決。
創(chuàng)客教育不僅在課堂,也在課外。只有我們真正地認識創(chuàng)客教育,理解創(chuàng)客教育,才能讓創(chuàng)客教育真正在學校里落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