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計資本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
      ——基于廈門、漳州的調查數據

      2018-12-04 06:24:52張非凡周畢芬
      關鍵詞:生計意愿農民工

      張非凡, 周畢芬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隨著國家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向城市轉移,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017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8652萬人[1]。其中,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51萬人;在外出農民工中,進城農民工1371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25萬人[1]。生計資本是衡量農民工城市融入水平的重要指標。大部分農民工進城之后生活在城市邊緣性空間里[2],與城市居民生計資本差異顯著,農民工生計資本的脆弱性顯著影響其城市定居意愿,進而影響其城市融入水平。因此,研究生計資本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對引導和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視角

      (一)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研究

      國外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對我國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Massey將人口遷移理論歸類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新家庭經濟遷移學派、雙重勞動力市場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3];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認為勞動邊際收益的不同會促進農村勞動力由農業(yè)部門向現(xiàn)代部門流動,從而實現(xiàn)工業(yè)化和城市化[4];Todaro的人口流動與城市就業(yè)理論認為,城鄉(xiāng)經濟結構差異與流動者對流動成本和收益的權衡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決定性因素,且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決策與城鄉(xiāng)實際收入差距和獲得城市工作的概率有關[5];Mello利用智利的住戶調查數據,研究發(fā)現(xiàn)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勞動力供給和就業(yè)能力、子女人數對家庭婦女是否參加工作均具有正向影響[6];Smith對重慶市的戶籍制度改革試驗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農民建立了非正式福利制度,即使給予農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他們也不愿意轉為城市戶口[7]。

      國內學者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展開研究。(1)從宏觀層面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研究。章錚基于農民工遷移決策的生命周期分析發(fā)現(xiàn),面臨著中年失業(yè)危機的絕大多數農民工都不具備進城定居的經濟能力[8];黃慶玲等分析了不同層級城市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發(fā)現(xiàn)農民工更傾向于在中小城市定居,且女性農民工更傾向于定居城市[9];趙瑜等基于脫嵌理論視角分析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發(fā)現(xiàn)大部分農民工愿意定居城市,且代際差異顯著[10]。(2)從微觀層面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研究。殷俊等運用中國七大城市流動人口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工作轉換對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一代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都有弱化作用,且對第一代農民工的弱化作用更大[11];譚曉婷等研究醫(yī)療保險對農民工留城定居意愿的影響程度,發(fā)現(xiàn)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對農民工的留城定居意愿有顯著負向影響[12];汪潤泉研究子女教育期望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指出子女教育期望是維系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13];盧小君等研究大連市農民工的培訓現(xiàn)狀,分析指出培訓是實現(xiàn)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4];蘇萍萍等基于對晉江、長樂、福清等地區(qū)407位農業(yè)轉移人口的問卷調查,分析指出子女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對務工地生活是否適應等對農民工落戶小城鎮(zhèn)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15]。

      (二)農民工生計資本的研究

      國外關于生計資本的研究起步較早。Bebbington最早以資本和能力為核心,提出了綜合分析農戶生計、脆弱性和貧困的框架[16];Ellis的生計多樣性研究提出生計資本包含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5個要素[17];Krantz認為生計資本以人為中心,生計資本缺乏的農戶,其生計脆弱性會明顯增加,因此,應促使農戶的生計資本多樣化[18];英國DFID綜合相關研究成果后,建立了可持續(xù)生計框架,指出農戶生計策略由自身所擁有的生計資本狀況決定,生計資本是該框架的核心,是農戶抵御生計風險、優(yōu)化生計策略、改善生計結果的重中之重[19]。

      國內關于生計資本的研究側重于解決貧困和推動農村發(fā)展等領域。蒙吉軍等通過對生計資本和生計策略關系的探討,發(fā)現(xiàn)以農業(yè)活動作為主要生計策略的農戶擁有較多的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以非農產業(yè)作為主要生計策略的農戶擁有較多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20];任義科等通過對農民工生計脆弱性的制度分析,指出農民工的生計具有脆弱性,且農民工生計脆弱性主要表現(xiàn)在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等3個方面[21];蘇飛等通過對杭州市農民工生計脆弱性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缺乏導致農民工長期以來的邊緣化[22]。

      在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和生計資本的研究中,盡管學者們所用的調查方法和所擬的研究假設存在差異,但他們構建了豐富的指標體系來研究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和農民工的生計脆弱性,這為本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當然,現(xiàn)有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響因素的選擇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另一方面,既有研究側重于強調城市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拉力,較少從農民工自身生計資本角度研究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生計資本對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可持續(xù)生計框架分析生計資本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為引導和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數據來源、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基本情況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8年3—4月對福建省廈門市和漳州市兩地進城務工農民工的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在廈門和漳州市區(qū)從事非農工作的農業(yè)戶口人員;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個體特征、就業(yè)狀況、社會保障、社會融入和生活狀況等。為保證問卷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本調查采用隨機抽樣和面對面訪談的方法進行。關于農民工的概念界定,目前學界大致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指從農村流入城市工作生活并持有農村戶口的農村勞動力[23];另一種解釋是持有農村戶口并在農村長大,在持續(xù)教育經歷中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且現(xiàn)已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力[24]。本研究借鑒第二種解釋,剔除樣本中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的樣本,最終得到417個有效樣本。

      樣本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戶籍地、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居住狀況、居住條件滿意度、月平均收入、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有無市民朋友、城市定居意愿(表1)。其中,性別方面,男性農民工占比為54.68%,女性農民工占比為45.32%,說明調查對象的男女比例較均衡;年齡方面,30歲及以下的農民工和30歲以上的農民工約各占一半,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比例均衡;戶籍地方面,福建省農民工占比(60.67%)高于外省農民工(39.33%),說明福建省農民工跨省流動的意愿較低;文化程度方面,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中專,占比分別為42.44%和40.77%,小學及以下的較少(占比為16.79%),說明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良好;健康狀況方面,健康狀況非常好和比較好的農民工占大多數(二者共占68.82%),說明農民工的身體素質整體較好;居住狀況方面,已經在務工地買房的農民工占極少數,僅占14.39%,說明絕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無法承擔城市的高房價;居住條件滿意度方面,持滿意態(tài)度的農民工占比為34.29%,持非常滿意態(tài)度的農民工僅占1.92%,說明農民工對居住條件的整體滿意度不高;月平均收入方面,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和2001~3000元的農民工共占35.49%,說明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和有無市民朋友方面,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在6個及以下的農民工占比為57.07%,沒有當地市民朋友的農民工占比高達71.70%,說明農民工的社交圈狹窄,城市融入程度不高;城市定居意愿方面,愿意定居城市的農民工占比為37.65%,說明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較低。

      (二)變量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將變量分為因變量、自變量和控制變量。各變量的賦值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1.因變量。因變量為城市定居意愿,通過“您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來測量。為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建立模型時以“愿意”和“不愿意”表示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將城市定居意愿作為二分類變量。

      表1 樣本特征分布狀況

      2.自變量。生計資本常常被用于對農戶生存能力的研究,由于該概念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學界對生計資本具體指標的選取尚未達成一致[25]。生計資本通常包含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5個維度。農民工進城務工脫離了鄉(xiāng)土社會,其自然資本弱化,因此,本研究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系統(tǒng)性、簡明性、易得性的原則對指標進行選取,綜合考慮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從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4個維度來構建農民工生計資本指標體系。其中,人力資本指農民工用于謀生的健康體魄和勞動能力,采用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來測量;物質資本指滿足農民工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手段,采用居住狀況和居住條件滿意度來測量;金融資本指保障農民工生計的各類正式或非正式的籌資渠道,采用月平均收入來衡量,并將月平均收入對數納入模型;社會資本指農民工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生計策略可以利用的社會關系和資源,采用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和有無市民朋友來測量。

      3.控制變量。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受個體特征影響,因此,將性別、年齡、戶籍地作為控制變量。

      表2 各變量賦值及描述統(tǒng)計表

      注:1)為避免變量之間的劇烈波動和嚴重的異方差現(xiàn)象,在不改變原有變量關系的前提下將月平均收入對數納入模型,因此,沒有月平均收入對數的區(qū)分和賦值;2)年齡是以樣本的實際年齡作為連續(xù)變量直接納入模型,因此,沒有年齡段的區(qū)分和賦值

      (三)模型構建

      本研究的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分為“愿意”和“不愿意”,為二分類變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模型表達式為: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得出模型1至模型7(表3)。其中,模型1至模型5分別估計了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控制變量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模型6估計了生計資本各變量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模型7估計了所有指標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擬合結果。為了避免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對變量進行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檢驗。結果顯示變量的平均VIF 值為1.189,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模型擬合結果合理。由表3可知,7個模型均通過了模型系數綜合檢驗,說明模型擬合結果總體上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生計資本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5個方面。

      1.人力資本的影響。文化程度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這主要是緣于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能力增強,發(fā)展空間擴大,有利于農民工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增強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健康狀況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這主要是緣于農民工受自身條件限制多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身體素質越好的農民工在就業(yè)過程中的競爭優(yōu)勢越明顯;相比之下,健康狀況較差的農民工就業(yè)競爭力較小,很容易產生“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情況,他們更需要在城市獲得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來降低生計風險,因此,健康狀況較差的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比健康狀況較好的農民工更強烈。

      2.物質資本的影響。居住狀況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已在城市買房的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發(fā)生比是沒有買房農民工的5.206倍。住房是農民工生計資本和城市融入的重要體現(xiàn),在城市擁有住房有助于打破與市民的居住隔離,解決子女教育問題,極大地降低農民工的流動性;但生計資本薄弱的農民工由于難以承受城市的高額房價,大部分居住在工地或臨時性住房,這些居住場所基礎設施匱乏,環(huán)境較差,降低了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居住條件滿意度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這可能是居住狀況和居住條件滿意度相互影響所致。

      表3 模型回歸結果

      注:1)*、**、***分別表示各變量在10%、5%、1%的水平上顯著;2)模型系數綜合檢驗和模型擬合優(yōu)度檢驗的數值為卡方值;3)根據優(yōu)勢比Exp(B)判斷變量的影響方向,優(yōu)勢比Exp(B)大于1表示具有正向影響,優(yōu)勢比Exp(B)小于1表示具有負向影響

      3.金融資本的影響。月平均收入對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可見,農民工的月平均收入越高,其城市定居意愿越強烈。金融資本是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發(fā)展的基礎,較高的經濟收入有利于提高農民工的生活水平,增強農民工的角色認同,從而進一步從心理層面實現(xiàn)城市融入。

      4.社會資本的影響。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農民工進城務工后面臨著城市生活的隔離,其社交圈主要還是停留在外出務工之前。農民工鄉(xiāng)土社會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越多,家鄉(xiāng)對農民工的吸引力越大,這導致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越低。有無市民朋友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有市民朋友的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是沒有市民朋友農民工的3.083倍,擁有市民朋友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標志之一。因為通過與務工地城市居民的交往可以拓展農民工的社交網絡,增強其對城市生活的了解,有助于農民工獲得身份上的認同感以及增強對城市的歸屬感。

      5.控制變量的影響。性別、年齡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相比于男性農民工,女性農民工具有更強烈的城市定居意愿。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年紀較大的農民工的就業(yè)能力和發(fā)展空間較小,其在城市生活的保障較少,因此其城市定居意愿較弱;而年輕的農民工對未來抱有較高的期望值,渴望通過在城市工作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此其城市定居意愿較強。戶籍地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這主要是緣于跨省流動的農民工面臨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排斥感更強烈,生計脆弱性更強;且多數農民工有難以割舍的鄉(xiāng)土地緣情結。因此,福建省內流動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發(fā)生比是跨省流動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發(fā)生比的2.421倍。

      四、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本研究利用廈門、漳州兩地農民工的調查數據,構建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測量指標,結合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生計資本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生計資本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存在差異。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整體較低,其中,文化程度、居住狀況、月平均收入對數、有無市民朋友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健康狀況、居住條件滿意度、常聯(lián)系朋友數量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2.控制變量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響存在差異。其中,性別、年齡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戶籍地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二)對策

      我國的新型城鎮(zhèn)化首先要實現(xiàn)人的城鎮(zhèn)化。因此,既要積極引導農民工提高生計資本水平,以推動農民工的城市定居進程,還要鼓勵農民工增強自身應對和抵抗生計脆弱性的能力,以產出可持續(xù)的生計結果。

      1.提升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增強就業(yè)能力。目前,我國正處在產業(yè)結構調整的轉型階段,對人才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政府應著力提升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存量,以有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1)加大職業(yè)技能培訓投資力度,完善職業(yè)培訓機制。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并有效整合企業(yè)、院校、培訓機構的師資、設備等資源,為農民工提供專業(yè)的培訓基地和系統(tǒng)化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整體素質;給予用人單位一定的財稅支持,鼓勵用人單位根據自身發(fā)展需求開展農民工專項技能培訓,為農民工向高附加值崗位的轉移奠定基礎;定期組織農民工職業(yè)技能考核,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農民工進行表彰,提高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2)鼓勵農民工參加學歷再教育,提高文化素質水平。推進農民工文化課堂工程,通過發(fā)放教育補貼、減免學費等形式,讓有意愿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農民工進入職業(yè)學校、成人學校進修,實現(xiàn)人力資本的積累,增強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穩(wěn)定就業(yè)的能力。(3)采取多元化的保障措施,保障農民工身心健康。相關部門應定期組織醫(yī)護人員下基層為農民工提供免費的體檢和心理健康輔導,并監(jiān)督用人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醫(yī)療保險和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切實保障農民工身心健康。

      2.改善農民工的物質資本,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住房作為農民工在務工地生活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是農民工增強城市定居意愿的重要物質基礎。政府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改善農民工的住房保障:(1)積極承擔住房保障責任。一方面,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優(yōu)惠力度,通過建設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措施釋放城市住房的存量,對購房的農民工降低貸款利息,以減輕購房農民工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要實施多樣化的住房補貼,將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收益范圍,對租房農民工提供直接的房租補貼,對農民工聚居區(qū)的房屋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予以改造,以提高農民工的居住條件滿意度。(2)引導和督促用人單位為農民工提供住房保障。在農民工聚居區(qū)域,鼓勵企業(yè)與政府合作為農民工建造職工宿舍,以無償或廉價租賃等方式向農民工提供住房;同時,將用人單位住房保障責任承擔狀況納入社會責任考核體系,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用人單位相應的財政、稅收和信貸優(yōu)惠,以提高用人單位承擔住房保障責任的積極性[26]。

      3.增加農民工的金融資本,抵御生計脆弱性風險。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來說,最主要的金融資本就是工資收入和現(xiàn)金存量。增加農民工的金融資本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1)保障農民工工資收入。一方面,政府應抓住產業(yè)結構升級的契機,將職工分流與提高農民工勞動生產率有機結合,合理確定并適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勞動執(zhí)法監(jiān)管力度,建立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對拖欠苛扣農民工工資的用人單位予以嚴厲的行政處罰。(2)拓寬農民工增收渠道。政府應針對農民工構建合理的信貸體系,通過降低農民工的信貸門檻、減少農民工信貸利息、延長還貸時間等方式支持農民工自主創(chuàng)業(yè),盤活農民工的現(xiàn)金存量;鼓勵金融服務機構開發(fā)針對農民工的投資理財產品,通過舉辦理財產品宣講會或劃片區(qū)配備一對一投資理財顧問的形式,幫助農民工做好理財規(guī)劃,實現(xiàn)多渠道增收。

      4.豐富農民工的社會資本,提升城市融入水平。農民工進城務工面臨的社會資本匱乏突出表現(xiàn)為社交網絡閉塞和城市居民排斥。因此,可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幫助農民工實現(xiàn)社會資本積累:(1)改革和創(chuàng)新相關制度,打破城鄉(xiāng)二元障礙。一方面,要改革現(xiàn)有的管理體制,消除依附在城市戶籍上的就業(yè)、醫(yī)療、教育等特權,實現(xiàn)社會資源均等化;另一方面,要探索農民工戶籍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將超過一定工作年限,掌握熟練工作技能的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服務對象之中,為農民工創(chuàng)造獲取社會資本的條件。(2)引導農民工融入城市,提升城市融入水平。要充分發(fā)揮城市社區(qū)和社會組織的協(xié)同功能,吸納農民工參與社區(qū)管理,鼓勵農民工參加志愿者協(xié)會、興趣愛好社團等城市公益組織,促進農民工與不同社會群體互動,拓寬農民工社會關系網絡的廣度;同時,用人單位應關注農民工群體內部的聯(lián)系,定期組織企業(yè)內部或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誼活動或素質拓展活動,增進農民工群體之間的感情,深化農民工社會關系網絡的深度。

      猜你喜歡
      生計意愿農民工
      BY THE SEA
      漢語世界(2022年4期)2022-08-08 14:38:02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支持基層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一群農民工的除夕夜
      2月2日世界濕地日 濕地與未來——可持續(xù)生計
      農戶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的選擇
      交際意愿研究回顧與展望
      生計·機
      鹿鳴(2014年5期)2014-07-05 09:31:06
      安远县| 红原县| 定陶县| 集安市| 凉山| 彝良县| 黄骅市| 定西市| 弥勒县| 富蕴县| 军事| 宝山区| 武义县| 九龙城区| 大关县| 澄江县| 平谷区| 新乡县| 马龙县| 蓬溪县| 原阳县| 高台县| 巫山县| 桐乡市| 本溪| 平江县| 莱芜市| 文成县| 广河县| 崇义县| 温宿县| 漳浦县| 库车县| 凤阳县| 喀什市| 漾濞| 东丽区| 龙游县| 安溪县| 横山县|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