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賁府君墓志銘》淺釋

      2018-12-06 07:43邵啟鳳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9期

      邵啟鳳

      摘 要:泰州地區(qū)發(fā)現的唐代墓志銘較少,由于年代久遠,關于泰州古代地名的資料很少,對地下出土文物依賴性大,這次出土的唐代墓志銘對研究唐代海陵縣城市布局意義重大。泰州賁姓起源一直存在爭議,這次發(fā)現可以提供新的說法。唐代海陵縣鹽及鹽稅對國家的貢獻很大,這是第一次在地下出土文物中提及海陵煮海為鹽。

      關鍵詞:唐代墓志銘;賁姓;煮海為鹽;城市布局

      2007年11月11日,泰州市電信部門在埋設地下光纜時,在春暉路和南通路十字路口東北角發(fā)現唐代墓志銘兩合。墓志銘埋藏較淺,距地表僅1米,其中一合缺蓋,分別為賁卿及其夫人陳氏墓志銘。

      《賁府君墓志銘》,石質,帶蓋,蓋為盝頂,盝頂頂長寬均為31厘米,蓋上篆書“賁府君墓志銘”,墓志長45.5厘米、寬45.5厘米、厚9厘米,墓志銘的盝頂及四面均有陰線刻花卉紋,線條流暢,花卉豐滿肥碩。28行,每行28字左右,局部漫漶不清。賁卿字太真,丹陽人,死于唐元和二年(807)二月初八,葬于當年四月二十五日,終年67歲。墓志銘由天水趙瑜撰文。

      《唐故汝南賁府君夫人陳氏墓志銘并序》,石質,失蓋,墓志長44.5厘米、寬44.5厘米、厚6.5厘米,四側面陰線刻花卉紋,缺蓋,23行,每行25字左右,局部漫漶不清。陳氏,原籍潁川,死于唐元和五年(810)四月初六,葬于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十一日,時年67歲,其墓志銘由鄉(xiāng)貢明經長沙德□撰文,廬陵谷無準刻石。

      賁卿夫婦生前居住在海陵縣元履坊,葬在永吉鄉(xiāng)豐城里。賁卿之父名賁訥,為處士,賁卿為其第三子。陳氏墓志銘記載賁卿為賁訥的第五子,兩志有別。賁卿祖籍汝南,本人飽讀詩書,“弱冠以志學通經,孝廉膺薦,先儒譽其精跡,時輩仰其稽古,俯桂芳而罷折,捐鴻漸而休追,于是賁之丘園,□覽墳籍”。賁卿還是一個虔誠的道教信徒,通曉天文地理,“窮大衍之數則妙極通天,探五行之秘則奧深攸敘,地形天象默而識之,辰次月離區(qū)以別之”。賁卿字太真。何為太真,道教指混沌之氣?!段倪x·傅毅〈舞賦〉》:“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度俗。”李善注:“太真,太極真氣也?!笨梢娰S卿對道教信仰之深。

      賁卿之妻潁川陳氏也是名門望族,“配凰者鳳,敵晉者秦”,和賁氏家族門當戶對。而且陳氏應該是一個很賢惠的人,夫妻二人的墓志銘中對陳氏的評價都很高。賁卿墓志銘中將陳氏和柳下惠之妻姜氏、黔婁之妻施良娣相比較,贊頌賁卿和陳氏相濡以沫,相互了解,能繼承夫君遺志,是一位賢惠的妻子。柳下惠妻和黔婁妻均是賢惠明理的典范,均被劉向收入到《列女傳》的《賢明篇》中。《孟子》中說“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有“和圣”之稱。在柳下惠去世后,門人為其議定謚號時,姜氏認為:“夫子之謚,宜為惠兮。”[1]黔婁是魯國人,其妻為施良娣。“黔婁既死,妻獨主喪,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賤甘淡,不求豐美,尸不掩體,猶謚曰康?!盵2]黔婁死后,施良娣繼承夫君遺志,設帳授徒,專心教化,仁慈儉約。陳氏墓志銘中將陳氏和孟氏之母、梁門之嬪等人相媲美,稱頌她教子有方、伉儷情深。孟氏之母即孟子的母親,孟母三遷,教子有方;[3]梁門之嬪即梁鴻的妻子孟光,孟光梁鴻舉案齊眉,夫妻相敬如賓。[4]

      賁卿夫婦有子女六人,三子三女。長子賁昌演謙恭仁厚;次子賁昌濟文武雙全,志向遠大;三子賁昌渾孝悌風流;長女名泳,又稱十八娘子,早喪;次女名潤,又稱十九娘子,嫁給曹氏,已經夭折了;三女名沔,又稱廿二娘子,是周家未過門的媳婦;侄女名渭,又稱廿三娘子,嫁給李氏。賁卿女兒又稱廿二娘子,可見海陵賁氏家族人丁興旺。

      趙瑜,銘文的撰寫者,出自天水趙氏,也是豪門望族。由于趙瑜和賁昌濟有十年的交情,所以賁昌濟請趙瑜為其父賁卿撰寫墓志銘。從墓志銘中未提及賁昌濟有仕宦和經商的經歷,可以推知和他有著十年交情的趙瑜應該居住在海陵,過去泰州趙姓一直認為自己為北宋燕王趙德昭的支脈。這塊唐碑的發(fā)現,證明早在唐代元和年間趙氏就已經在泰州居住了。而且賁昌濟邀請趙瑜給其父撰寫墓志銘,說明趙瑜在海陵也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文人。

      墓志銘中的“丹陽籍”表明賁卿祖籍汝南,但其本人籍貫為丹陽,臨時寄寓在吳州(海陵縣),是“楚鄉(xiāng)客”。也暗示了賁氏居住在丹陽的時間不長,來海陵的時間也不長,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亂時期來到丹陽,后又遷來海陵。

      賁作為姓氏有兩個讀音,一個讀fei,顏師古注《漢書》,“賁,音肥”[5]。然而同是《漢書》記載,“(灌嬰)又進破布別將肥銖”[6]。《姓氏篇》引《姓纂》時直接寫成“英布將肥赫”,這中間似乎存在疑問,因為賁赫是漢中央政府這邊的將領,而肥銖是英布方面的將軍,不應該是同一個人。另一個讀ben。關于賁姓的由來,據《風俗通》記載,賁氏是秦非子之后,而秦非子又是伯益之后。另據由林寶修撰的、元和七年(812)成書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元和姓纂》記載,賁氏是魯莊公時大將賁父之后,賁父以剛烈勇猛而著稱。據今泰州賁氏稱,其姓賁讀ben。

      賁卿夫妻墓志銘中記載的關于賁姓的來源更早,記載更詳細,而且早晚有序,值得信賴。賁卿墓志銘中記載,賁氏始祖為姬孚,和周穆王是同輩。康王時期,叔虞的小兒子賈公明的第四子姬革為臨城宰。姬革的兒子姬孚,善兵法,征西戎有功,食封賁邑,姬孚和穆王同輩,穆王時期多次發(fā)動征西戎的戰(zhàn)爭,姬孚因為征西戎有功,食封賁邑也是可能的。陳氏墓志銘中直接記載賁氏為成王之孫,兩志可以互相驗證,為研究賁姓來源提供了新的資料,賁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姬孚,而姬孚要比秦非子(周孝王時期人)和賁父(魯莊公時期人)要早很多。

      墓志銘中提及的西漢賁赫原為淮南王英布的中大夫,他本想通過賄賂英布的寵妃來幫自己說好話,不料事與愿違,反引起了英布的猜疑,懷疑他們之間有不正當的關系。賁赫由于害怕英布,就稱病不見英布,使得英布更加生氣,想抓捕賁赫。賁赫就跑到長安向中央政府舉報英布要造反,丞相蕭何因為事關重大,一方面把賁赫抓起來,同時派人到淮南就賁赫的舉報情況進行調查?;茨贤跤⒉加捎谛奶?,再加上本來就想造反,中央使臣的到來,使得英布孤注一擲,殺了賁赫全家,起兵造反。消息傳到京城,劉邦立即赦免了賁赫,并封為將軍,參與平叛,賁赫因功封為期思侯。孝文帝十四年去世[7]。

      賁嵩曾任司徒掾?!八就睫蛲べS嵩有清操,見顗,嘆曰:‘汝穎固多奇士!自頃雅道陵遲,今后見周伯仁,將振起舊風,清我邦族矣。”[8]志文中稱賁嵩為賁卿的十六世祖,曾任長沙太守,和史書關于賁嵩的官銜為“司徒掾”有別。志文可補史書之缺漏。

      泰州(海陵)煮海為鹽的歷史悠久,西漢時就開始了。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恢復鹽稅制度,在海陵設置鹽稅官,管理沿海各鹽場。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劉晏領東南鹽鐵使,其時“吳越揚楚,鹽廩至數千,積鹽二萬余石”[9]。朝廷所設鹽業(yè)生產管理機構共有十監(jiān),作為全國食鹽專賣組織的核心,十監(jiān)中海陵監(jiān)排第二,僅次于嘉興監(jiān),“歲煮鹽六十萬石”[10],時人稱“魚鹽之殷,舳艫之富,海陵所入也”[11]。歷史文獻中對海陵產鹽的記載數不勝數,但是地下出土文物記載海陵縣煮海為鹽是首次發(fā)現。

      到目前為止,泰州發(fā)現的唐代墓志銘共九方,綜合這九方墓志銘中所提及的唐代海陵縣地名,我們對唐代泰州(海陵)的城市布局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隋唐時期地方行政區(qū)分州縣兩級,城市實行“里坊制”,設坊正、里正;農村實行“鄉(xiāng)里制”,設里正、耆老(鄉(xiāng)長)。志文中記載賁氏夫婦住在海陵縣元履坊,死后葬在永吉鄉(xiāng)豐城里。根據已出土的墓志銘的銘文記載,我們知道唐代海陵縣有常樂坊、大寧坊、禎實坊、社父坊、元履坊五坊,永吉鄉(xiāng)有石羊村和豐城里?!短乒是笆赜倚l(wèi)吳郡朱府君墓志》中記載“(朱府君)終于海陵縣常樂坊,葬于郡之東北大寧坊”,確指大寧坊位于“郡東北”,該墓志銘出土地為今泰州師范高等??茖W校附近。同在泰州師范高等??茖W校附近出土的《賁府君墓志銘》又稱此地為永吉鄉(xiāng)。這表明大寧坊和永吉鄉(xiāng)相鄰,均在城外,永吉鄉(xiāng)在大寧坊的東面,且界線就在今天海陵區(qū)春暉路附近。根據永吉鄉(xiāng)有石羊村,而今石羊村屬蘇陳鎮(zhèn),可知永吉鄉(xiāng)西起今天的泰州師范附近,東到今天的蘇陳鎮(zhèn),有石羊村和豐城里。

      這兩方唐代墓志銘的出土為研究唐代泰州的歷史增加了新的實物資料,補充了現存志書的不足。銘文中記錄的唐代海陵縣有元履坊、永吉鄉(xiāng)、豐城里等地名,厘清了大寧坊和永吉鄉(xiāng)的相對位置和管轄范圍,對研究唐代泰州(海陵)的城市布局有重要意義。銘文中關于賁氏的世系傳承為研究泰州地區(qū)賁姓的譜系提供了新的資料。

      參考資料

      [1][2][3]劉向.古列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范曄.后漢書·卷83[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班固.漢書·卷16[M].北京:中華書局,1964.

      [6]班固.漢書·卷41[M].北京:中華書局,1964.

      [7]司馬遷.史記·卷91[M].北京:中華書局,1963.

      [8]房玄齡.晉書·卷19[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54[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校注·卷2[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11]董浩.全唐文·卷368[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上林县| 河津市| 申扎县| 扬中市| 乐亭县| 灵寿县| 旬邑县| 延寿县| 微博| 托克逊县| 揭阳市| 宁国市| 盱眙县| 乡城县| 铜山县| 潞城市| 莲花县| 宁阳县| 罗山县| 桂林市| 台山市| 衡山县| 嘉黎县| 河西区| 平安县| 大冶市| 和龙市| 阿合奇县| 昭觉县| 漳浦县| 仙桃市| 汨罗市| 信丰县| 清流县| 连南| 江安县| 鞍山市| 洛宁县| 永新县| 昭觉县|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