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慶
從清鎮(zhèn)到磊莊再到龍洞堡,貴陽機場的選址、變遷及發(fā)展,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貴陽市民物質文化生活的發(fā)展與變化。
我小的時候,磊莊是個神奇的名字。這個位于貴陽市郊花溪區(qū)湖潮鄉(xiāng)的地方,是貴陽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民用航空機場,也是當時貴州唯一的民用航空機場。提起磊莊機場,總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解放之后,貴陽機場不在磊莊而在清鎮(zhèn)平遠哨,這是一個解放前就已經有的老機場。1949年11月,貴陽解放后,清鎮(zhèn)機場被民航接管,民航局計劃重新開通飛往貴陽的航班,配備了必要的指揮、通信、氣象設備,新修了部分生產生活用房。
1950年8月,民航重慶辦事處恢復了重慶到貴陽航線。由于客貨運輸量不足,1952年停航,清鎮(zhèn)機場移交貴州省軍區(qū)航空站。1956年重新開放清鎮(zhèn)機場,到1957年底成都重慶到貴陽有三個不定期航班。
1957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致電昆明軍區(qū),同意將清鎮(zhèn)機場撥交民航接管使用。但由于這個機場周圍都是山,跑道兩端凈空條件太差,1958年經民航局場建處及民航成都管理處的機場鑒定工作組深入了解情況后,認為清鎮(zhèn)機場確實沒什么發(fā)展前途,于是在貴陽附近另找適合的地方建設機場。最開始選擇的白云區(qū)映山紅鄉(xiāng)黑土壩場,結果那個地方已經規(guī)劃了貴州鋁廠,于是另選定花溪羊艾作為機場場址,這個地方處于羊艾與磊莊之問,后更名磊莊機場。
1958年10月,磊莊機場正式動工修建。此后,磊莊機場采取邊飛行邊建設的辦法,繼續(xù)完成了其他配套項目的修建,到1961年6月整個磊莊機場竣工,從此開始貴州航空的磊莊時代。
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后,隨著貴州經濟發(fā)展,使得普通人也有機會有能力乘坐飛機,飛機的運力跟不上了。從1985年開始,民航貴州管理局就開始向貴州省政府和民航局打報告,要求選址建設新機場。經過實地勘驗和多次篩選、咨詢、論證,最后選定場址于龍洞堡。1989年9月28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把貴陽龍洞堡機場定為“八五”期間開工建設的重點工程,并成立貴州省貴陽龍洞堡機場建設領導小組。1990年11月19日,成立貴州省貴陽市龍洞堡機場建設領導小組和機場建設指揮部。
1993年11月,最終確定的設計和最初有了一些不同,跑道從2800米延長到3200米;停機坪從同時停放3架D類、5架C類、1架B類增加到同時停放各型飛機11架;候機樓面積由14000平米增加到3.4萬平米。原設計沒有的一次雷達,這次也有了。還有二次雷達、氣象雷達、同步衛(wèi)星云圖接收系統(tǒng)、氣象視距自動觀測系統(tǒng)、全向信標臺、測距儀及陸空特高頻、平面單邊帶通訊系統(tǒng)。裝設有線通信1000門程控電話站和光纜通訊線路。指揮塔臺建在跑道西側中段,高50米,裝設有特高頻陸空波道四個以及高亮度雷達顯示器、跑道視距顯示器、程控交換機、導航和助光燈光遙控、監(jiān)視監(jiān)聽設備、風向風速儀等先進的管制指揮設施。
貴州地形不僅修路難,修機場也難。龍洞堡機場的土石方量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總挖方2000多萬立方米。削掉了大小山頭八座,最高的削去120米,最少的也要削掉20米;回填深洼10多處,最深的需填50多米,最少也要填10多米。同時配套修建一條貴陽城區(qū)到龍洞堡的機場專用公路。
1997年5月28日,龍洞堡機場正式投入空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