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權
小鎮(zhèn)上唯一一所小學校,因近兩千名學生有讀書的需要,學校想方設法要籌建一個圖書館。校長在籌建會上說:“咱們這是貧困地區(qū),我們老師的工資有時都不能按時發(fā)放,教具也不全,買書充實圖書館有實際困難。”
馬景斌說:“既然這條路不行,我們可以利用社會力量來做這件事呀?!?/p>
校長說:“怎么利用?”
馬景斌說:“可以在鎮(zhèn)上挨家挨戶地去勸捐呀——”
校長說:“還別說,這真是個辦法。”
于是,校長開了全體教職工大會,把這個任務布置了下去。
一個星期后,大家都來匯報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很多老師都只交了十幾或二十本書來,還抱怨地說:“很多人不是說家里沒有書,就是不信任我們,情愿拿去賣廢品也不捐……”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馬景斌一個人就勸捐到了五百多冊書,其中不少還是近期的新書。大家都感到十分奇怪。
校長也很好奇,表揚了馬景斌一番,讓他介紹一下經驗,讓大家學習學習。
馬景斌淡淡笑了笑,說:“這也沒什么。我只是把感恩之情,說到了明處……”
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起來,說:“我們也都說了呀,我們說這是給學校圖書館捐書,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書讀,會很感激他們的……”
馬景斌說:“此外,你們還說了什么沒有?”
其他人都面面相覷,說:“這些還不夠嗎?”
馬景斌說:“當然,這樣說也沒有錯。但是,我覺得,這些真的還不夠……”
大家都睜大了眼睛,看著馬景斌。
馬景斌繼續(xù)說:“我還告訴我勸捐的每一個人,他們給我們捐的任何一本書,我們都會在書的封面上寫上他的姓名和住址;如果他們能捐五十本書以上,我們還會設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圖書專柜?!?/p>
“這也沒有什么稀奇的呀?!贝蠹也灰詾槿坏卣f。
“但是,這很重要!”馬景斌說,“我們總是以為,人們做善事都是自覺自愿,不求回報的,也不應該求回報。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得到了別人的幫助,應不應該去感恩?……”
“當然應該了!”大家齊聲說。
“但是,感恩光在心里能行嗎?這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讓幫助過我們的人感受到我們的感恩之情,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所做的善舉是多么有意義、有價值,同時,這樣也更能激發(fā)他們以后做善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我在勸捐時,向他們作了上述那些承諾。這樣做,既是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感恩,也會讓他們感到很快慰。同時,也一樣十分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在借閱這些書時,看到上面捐書者的名字,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終生都不會忘記,那么,這也將無形中激發(fā)他們的愛心,在他們將來有能力時,會主動地為社會、為他人去做好事。這難道不是一舉幾得的好事情嗎?”
一番話令大家沉默良久。
圖書館建成了。前來閱讀的同學都發(fā)現(xiàn),每一本書的封面都寫上了捐書者的姓名、住址,捐五十本書以上的還設立了以捐書者名字命名的圖書專柜。同學們紛紛將這件新鮮事口口相傳。一時間這座圖書館名聲遠播。
而圖書館的名字就叫“感恩圖書館”。
責任編輯 付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