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
“忙了大半輩子,退休后要好好歇歇?!边@是很多中老年人的想法。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忙比閑好”,適度忙碌的人,壽命比普通人高出29%。專家根據老年人的不同情況,分別給出了合理安排退休生活的建議。
熱愛工作型。醫(yī)生、教師、科研人員、文字工作者等職業(yè)“越老越吃香”,并對自己鐘愛的事業(yè)充滿眷戀。如果完全離開工作,不僅自己一時難以適應,也是社會的損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研究員指出,對工作投入越多的人,越難接受退休后的生活。這是因為,突然離開干了半輩子的崗位,很容易失去人生目標和成就感,從而產生失落感。這類人退休后可以通過兼職、返聘、當顧問等形式回到工作當中,繼續(xù)在本行業(yè)發(fā)光發(fā)熱。
專家提醒,重回工作崗位的老人要秉持“綠葉襯紅花”的原則,多提攜年輕人,多給建議和幫助,盡量少做決策,少干涉具體事務。
熱心腸型。有些人天生有副熱心腸,愛熱鬧,愛張羅事,喜歡組織活動,樂于伸出援手,人緣一級棒。離開單位后,身邊突然冷清下來,就像一場熱鬧的戲劇戛然而止,心里空落落的?!叭耸巧鐣詣游?,離不開群體?!敝袊鐣茖W院老年科學研究會會長熊必俊指出,熱心腸的老人不能悶在家里,不妨去社區(qū)做志愿者,為鄰里忙活。身體狀況好的老人還可以去慈善機構、社區(qū)康復中心等地方做義工。
歸隱田園型。人越老越容易想家,這個“家”就是故鄉(xiāng)。盡管歲數大了,腦子不太靈活了,但兒時爬過的山、下過的河、熟悉的鄉(xiāng)音依然歷歷在目。李娟說,中國人歷來有歸隱田園的文化傳統(tǒng)。養(yǎng)雞、種菜等簡單的農活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體質,清醒頭腦,為長壽打下良好的基礎。很多人會念叨,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但往往等來等去也沒有實現。因此,如果早已有了退休回老家的計劃,不妨提早置備住所和田地,同時定期檢查身體,找到能相互照應的親友。
夢想未了型。年輕時,孩子太小、錢太少、休假太短、工作離不開……上了歲數的人總喜歡回頭看,他們會發(fā)現,因為上面種種理由,讓自己攢下很多未了的心愿。大津秀一是日本的一名臨終關懷從業(yè)者,他傾聽了1000多名患者的“臨終前遺憾”,很多都是年輕時未完成的小事,比如“沒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沒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享受過美食”等。
專家提醒,老人一旦下決心實現未完成的夢想,要就把心愿變成目標,并加一個“截止日期”,才更容易實現。
學無止境型。對于老一輩人來說,年輕時條件有限,學習是很“奢侈”的事。國外的研究發(fā)現,有好奇心的老人更長壽。學習能延緩智力衰退,還能創(chuàng)造更多興趣愛好,幫老人加強人際交往,增強幸福感和價值感。退休后有了大把時間,老人不妨有計劃地學習電腦、攝影、書法、繪畫等比較復雜且需要動腦子的技能,也可參加老年大學。好強的老人要避免攀比,能學到知識就好,沒必要追求比他人學得更多、更好。
依賴子女型。許多老人跟子女難舍難分,要么同住,幫著帶娃、做家務,要么時不時去子女家“視察”。熊必俊指出,許多長壽老人都與子女共同生活,晚輩恪盡兒孫本分,悉心照料老人,老人也盡力輔助兒孫。不過,從心理學角度看,父母和子女要學會“分離”,保持適度的距離。如果用“親情臍帶”始終捆綁到一起,老人還經常有意無意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就很容易出現家庭矛盾。
內向好靜型。有些人生性好靜,不愛與人過多接觸,就希望退休后能清清靜靜安享晚年。李娟說,喜歡安靜不等于離群索居,無所事事。如果覺得帶孩子、養(yǎng)寵物等“鬧騰”,不妨在家種花養(yǎng)草,或學習書法、烹飪等。長時間居家生活,很容易作息混亂,電視一看就是一天,飯也湊合“糊弄”。建議好靜的老人列出生活作息表,把起床、睡覺、三餐、鍛煉、讀書、散步等都包含進去,精確到幾點幾分,并嚴格執(zhí)行,才能把清凈日子過得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