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抗戰(zhàn)期間,日軍曾對蔣介石發(fā)起“空中斬首”行動,這一行動卻被一支默默無聞的部隊──駐防重慶及周邊地區(qū)的中國高射炮部隊中止。這究竟是一支怎樣的部隊,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高射炮部隊最初的“雛形”可追溯至1933年國民政府在杭州成立的高射炮班。此后為了訓練防空士兵,蓄備兵力,又在當?shù)爻闪⒘朔揽諏W校。第一支高射炮部隊組建是在1935年2月,當時僅有1個營,4個連,每連裝備7.5厘米口徑高射炮4門。
1936年,高炮第四十一團、第四十二團相繼成立,并在中央軍校、步兵學校等分別設(shè)置了一個高炮連,加上地方部隊中廣東方面的一個營,廣西及南昌的兩個大隊,這便是抗戰(zhàn)初期中國地面防空力量的全部。
在重慶防空司令部第一處1942年12月31日編制的表格中,1938年至1941年間,重慶的高射炮部隊一共擊落、擊傷敵機100架。
中日兵力相形見絀,高射炮部隊是如何抗擊強敵的?這得從75年前的一場完美的“配合戰(zhàn)”說起。
1939年,日軍將對陪都重慶的空襲重點轉(zhuǎn)向市區(qū),開始實施所謂的“政略攻擊”計劃,企圖以“無區(qū)別轟炸”來迫使中國人民屈服,而高射炮部隊是日軍大轟炸期間最早開展對敵作戰(zhàn)的部隊。
同年5月,日軍海軍航空兵出動45架飛機對重慶進行大轟炸。中國空軍與高射炮部隊上演了一場最完美的“配合戰(zhàn)”──中國防空部隊向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飛機發(fā)起猛烈攻擊,空軍在高射炮的配合下如虎添翼,雙重夾擊,炮火將敵軍飛機層層圍困,當場擊落敵機兩架,折返的敵機無一完好,其中有27架因損傷過重無法恢復(fù)戰(zhàn)力。
這場漂亮仗讓日軍開始察覺到中國的高射炮部隊不容小覷,由此,敵人針對高射炮的弱點,狡猾地改變了戰(zhàn)術(shù)──夜晚偷襲。
如何應(yīng)戰(zhàn)夜晚的敵機呢?據(jù)中國空戰(zhàn)史專家唐學鋒介紹,高射炮部隊為夜間作戰(zhàn)配備了專門的照測兵。當時的中國空軍沒有今天使用的雷達,只能靠“秘密武器”──探照燈、聽音機來偵察夜間偷襲的敵機?!巴ǔ碚f,照測兵在獲得防空情報后,會立即以聽音機聽取敵機來襲方向,用兩三個探照燈交叉捕捉1架飛機。除非它迅速脫離燈光可能照射的空域,否則很難逃脫燈光追蹤并被高射炮攻擊。”
原來,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日本間諜便多方刺探情報,打聽蔣介石的住所、行蹤。終于有一天,他們從即將離任的意大利駐華大使那里打聽到蔣介石黃山官邸的具體位置,并得到蔣介石近期將在那里召開軍事會議的消息。
日軍對這一情報極為重視,駐守在武漢的遠滕三郎專門針對蔣介石黃山官邸制定了“包圍轟炸”戰(zhàn)術(shù),并決定親自出馬,率領(lǐng)轟炸機群執(zhí)行這次“空中斬首”任務(wù)。1941年8月30日11點,遠滕三郎搭乘飛機從漢口出發(fā),到沙洋鎮(zhèn)(位于宜昌東面)后,潛伏在200米高度的低空云層中向重慶黃山方向飛行。
此時的中國空軍正處于極度艱難時期,落后的俄式戰(zhàn)斗機早已不是日本零式戰(zhàn)斗機的對手,而美國的援助還未到位。中國空軍幾乎喪失了與日機空中作戰(zhàn)的能力。
接近重慶上空時,日軍轟炸機群開始爬升高度。抵達黃山上空后,正當遠滕三郎率領(lǐng)的轟炸機群準備從高空俯沖投彈時,突然,一顆顆高射炮彈從地面飛出,在空中炸開形成密集的“火網(wǎng)”。原來,埋伏在黃山官邸附近的高射炮部隊向日機發(fā)起了猛烈射擊?!盎鹁W(wǎng)”迫使敵機不敢降低高度,這徹底打亂了事前準備好的“包圍轟炸”計劃,投下的炸彈僅有一顆命中蔣介石召集會議的云岫樓一角,蔣介石與開會的將軍們順利躲進附近防空洞,毫發(fā)無損。
日本轟炸機群的“空中獵殺”素以精準、兇狠著稱,但對蔣介石采取的“定點清除”行動撲空,顯然,高射炮部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陸軍第三飛行團團長遠滕三郎的回憶錄,其中在提到一次與中國高射炮部隊交鋒的戰(zhàn)斗時,遠滕三郎這樣寫道:“地面高射炮火猛烈而準確,我軍機身附近炮彈炸響卷起暴風,幾次把飛行員從座椅上顛了起來,因為不是低空的精確轟炸,從高空投彈很難命中目標,令蔣介石死里逃生……”
選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