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
當生命的帷幕掉落,時間窸窸窣窣蛇行劃過,你是否能在一攤水跡里看到自己的倒影?是否能看到祖先的輪廓?
近些日子發(fā)生了一件大事。至親的生死離別像一記重錘,砸碎我逃避多年的虛幻之問。家族的軌跡,是提著我頭顱、四肢的細細的線,我走過的路、看過的景,經(jīng)過體內(nèi)高速運轉的神經(jīng)機制重重加工,最終幻化成紛繁鏡像儲存在一格格記憶的黑匣子里。如果沒有家族延續(xù)的經(jīng)絡血脈、雙目和大腦,它們只會如云霧一般沉默著消散。我之為我,之所以存于當下,我的掌紋、瞳色乃至于足印,都是我的先祖跋山涉水而過,穿透了石器、叢林、戰(zhàn)亂、饑荒,掙脫了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來自時間的風化和盤剝,氣喘吁吁地活下去的證據(jù)。我之所以為我,我體內(nèi)汩汩流淌的河流,每一滴殷紅,都是源自于它們的、華麗的饋贈。
年少時不懂這些,信奉個人主義,活在當下。只有翻了舊書,經(jīng)歷了愛與恨,求不得,把一顆心在油鍋里按到底,刀尖上滾過幾遭,才能有所悟。這世間的物事與人,我抓不住,唯有這副身體是我自己的,我對基因密碼的敬畏如一顆蟄伏多年的種子漸漸覺醒。就在我學著去了解記錄家族故事,向賜我生命的至親老人回饋我力所能及的愛時,卻忘記了生命的列車已經(jīng)到站。我們無聲告別,沒有揮手和擁抱,倉促得像是被猛地推開,生與死的分界線被重重劃定,我眼睜睜看著大門轟然緊閉。那一刻,我明白,書寫家族軌跡的這支筆,終究有一天會沉甸甸地落在我手上。
何為生命的殘留?一個靈魂驟然熄滅,如何證明她曾經(jīng)來過?那些閃爍著亮光的思維片段,靠什么才能延續(xù)存活?記憶脫離了大腦,唯有以文字做載體才得以保留鮮活之姿。所幸的是,從祖輩起便能識得幾個字,偶爾瞬間,也能在虛空中捕捉到文字振翅的震顫,沒有被過度的體力勞動透支掉對生活、對美的靈感和熱忱。三代人均能靠著讀書識字謀得飯吃,更要感謝家族傳承的基因了。
正因為此,《我以秋風為馬》這本書與其說是詩集,不如說是一個家族的老中青三代人用文字標注的思維軌跡。姥爺、媽媽和我,家族的三代人用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語言風格,匯集成一首首小詩,部分甚至只能算作短句,
或細碎,或古樸,或稚拙,都是三代人的心血煉就。 當然,也有遺憾,碌碌生活之外的閑暇不多,以及囿于天資,或是懶惰,我本人的“詩歌”篇幅少且清淺。不過,我還如此年輕,有大把時間去愛,去感受,去思考。能與姥爺和媽媽同在一本書,這已經(jīng)是來自于家族最高的肯定和贊賞。
生命是風中燭火,是一只拼命掙脫卻無力垂下的手,是一條瀕死仍大口喘息的魚。而思想不滅,靈魂不息。我們來過,我們存在,終有一天,我的
子孫,會從雜蕪的生活(也許那時已經(jīng)到了人類存續(xù)的盡頭),拾起這本詩集,那一瞬間,姥爺、媽媽和我,我們的思想將閃動著點點金輝破空而出,凝聚成家族的徽章輕輕吻上他(她)的額頭。他終將讀懂,終將明白,他有我們,他不孤單。
責任編輯 楊 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