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摘要 目的:探討對胸腔鏡下進行肺大皰切除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行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患者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優(yōu)質護理。結果:對照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試驗組,總恢復率明顯低于試驗組。結論:對需要進行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胸腔鏡;肺大皰;圍手術期護理;恢復率;并發(fā)癥率
肺大皰是指多種因素引起的肺泡腔內壓力升高,導致肺泡壁破裂并互相融合在肺組織內形成的含氣囊腔,或者由于肺泡壁彈力纖維先天發(fā)育不良、胸膜下炎性反應引發(fā)胸膜內彈力纖維斷裂,使得鄰近肺泡內空氣進入胸膜腔而引發(fā)。目前,臨床采用胸腔鏡下手術治療肺大皰,屬于一種全新的微創(chuàng)治療,相較于傳統(tǒng)開胸手術,微創(chuàng)治療不僅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而且術后恢復快、傷口瘢痕小。胸腔鏡肺大皰切除術在電視監(jiān)視下進行,術中僅需3個小切口,對手術護理配合要求高。本文探討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收治行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患者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3例。
納入標準:經胸部X線、CT檢查確診為肺大皰并有手術指征;符合胸腔鏡手術的相關條件;≥1周歲且≤55周歲的住院患者;男女不限,年齡不限,病程不限;自愿受試,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具有其他器質性腦病變的患者,意識有障礙無法正常交流溝通的患者,以及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手術方法:首先行氣管內插入雙腔氣管導管進行全麻,待麻醉成功后取健側臥90°,并用碘伏消毒術區(qū),鋪無菌單;于腋中線第8肋間位置作2~3 cm的小切口,逐層切開分別操作器械和放入胸腔鏡,以暴露肺大皰的位置并切除病灶及取出標本,沖洗胸腔并吸盡沖洗液,縫合切口,手術結束。
護理方式: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檢查、準備以及術后胸腔引流管、靜脈輸液等。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優(yōu)質護理,主要如下:①心理護理:術前進行患者心理開導及康復指導,指導患者呼吸功能、床上排便訓練,告知患者行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可以通過介紹以往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的顧慮情緒,提高配合度。②飲食護理:治療期間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多吃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適量食用粗糧。③手術護理:術前1 d對患者進行灌腸,囑咐患者禁食、禁水4~6 h,術后及時將患者送回病房,取半臥位,適時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變化和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血氧飽和度應盡量保持>93%;隨時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進行氧療;固定好患者的胸腔閉式引流管,以保持其胸腔閉式引流管的通暢,使患者的肺部盡早復張。④疼痛護理:告知患者可通過變換體位、調整呼吸、放松身心以及在必要性活動時保護傷口等措施減少疼痛。⑤呼吸道管理:指導患者自行進行有效的呼吸訓練和排痰操作,必要情況下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以保證患者呼吸道濕潤,稀化痰液且助痰液順利咳出。⑥出院指導:囑咐患者出院后戒煙、酒,多食蔬果及粗糧,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定期復查。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7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9.1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總恢復率比較: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總恢復率分別為95.65%和86.9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肺大皰多見于嬰幼兒,通常是由于肺炎或肺膿腫患者的小支氣管黏膜水腫,阻塞部分管腔,使得空氣進入肺泡后不易排出,導致肺泡內壓力增高,肺泡間隔破裂融合成巨大的含氣囊腔。該類疾病在手術治療上常使用胸腔鏡手術治療,且胸腔鏡是胸部微創(chuàng)外科的代表性手術,也是一項新興技術,其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相較于傳統(tǒng)的肺大皰切除術,手術時間縮短,出血量減少,減輕了患者痛苦,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尤其適合老年體弱、肺功能不全者。所以對此類患者務必要加強圍手術期的優(yōu)質護理工作。通過本次研究可知,對需進行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