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高維微 圖|游 宇 受訪者提供
露天電影成了城市文化建設(shè)的一部分
對于年過四十的人來說,談到四十年前的記憶,一定會有一部分來自電影。
那時候,城市的中心地段,一定有一家電影院。而在鄉(xiāng)村,只要是在人群聚集的壩子,就一定有過露天電影。
四十年前,人們通過電影看世界,今天,看電影是一場與世界同步的狂歡。
過去,看電影的青年一定是當年的“達人”,電影也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娛樂生活。如今,看電影只是眾多娛樂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環(huán)。
見到電影愛好者秦長生時,剛剛談到電影,他便點開了一個收藏已久的視頻。那是影片《天堂電影院》中的一個片段:每當觀眾發(fā)現(xiàn)影片中接吻鏡頭又被刪去了的時候,就會全場起哄、噓聲一片;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觀眾們又集體嚎啕大哭。
這樣的場景對秦長生來說再熟悉不過,記憶中最早的與看電影有關(guān)的畫面,便是如此。在渝中區(qū)筷子街長大的秦長生,童年與青少年時期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是圍繞著電影院而展開。
改革開放之初,解放碑周邊有國泰、唯一、山城等好幾家電影院,這些電影院通常會輪流用一到兩套電影膠片,由跑片員在電影放映過程中及時把膠片從一個地方送往另一個地方。
膠片放映過程帶來的時間差,讓跑片員成了萬眾矚目的對象,畢竟這決定了錯過上一家影院電影票的觀眾往哪家電影院去追電影看。因此,跑片員身后還經(jīng)常跟著一群“追風少年”——因為跑片員騎著整個城市僅有的幾臺摩托車之一。
為了看電影,這群“追風少年”不僅圍著電影院“追風”,他們甚至會爬房頂。在長航集團,有一個與電影《海員俱樂部》同名的電影院,會播放一些不在一般電影院上映的影片,秦長生和大部分調(diào)皮的小男孩一樣,會趴到電影院的房頂上揭瓦看片。讓他記憶頗深的是,有一次揭開瓦片一看,竟是在熒幕的后方,忙活半天,一群人什么都沒看見。
秦長生的少年記憶和電影密不可分
過去,電影看得多,通常會成為一條街甚或是更大范圍的街頭明星,街坊鄰居等著從他口中聽電影故事。
兩江影視城讓老重慶走進更多電影
改革開放初期,有許多曾經(jīng)被禁的電影再度上映,一石激起千層浪,帶來的不止是一場電影的狂歡,還提供了眾多茶余飯后的話題。
許多老電影在重映之前,官方消息還未明確,民間消息就已提前傳開,而且上映時間、電影名稱等信息都極為準確。電影重映前,如果街頭圍聚了一大群人,多半便是在繪聲繪色描述電影中的某個情節(jié),這些負責講述情節(jié)的人,通常年齡偏大,但到底是真看過電影,還是人云亦云,也就不得而知了,但當年這群人,無疑是街頭明星。
電影《劉三姐》再度上映時,電影院場場爆滿,連續(xù)上映一個月不衰。秦長生記得,當時街上經(jīng)常會有人指著一個鄰居說:“那崽兒瘋了,連續(xù)看了三十多場啦,每天晚上都在看?!?/p>
電影《洪湖赤衛(wèi)隊》也是如此,盡管電影的主題曲早已在大街小巷中傳唱多年,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在“老片新看”的時候,才看到這部片子。
兩江影視城電影拍攝現(xiàn)場
更為瘋狂的一次,是京劇電影《野豬林》再度上映,電影院的票早已售罄,買不到票的人便等在電影院門口遲遲不愿離去,希望正好能夠遇到有人來退電影票。等票的人不計其數(shù),硬生生把兩路口到七星崗一線的道路堵塞長達兩個小時,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過去,能夠穿著與電影中某位主角一樣的衣服的,都是“潮人”。改革開放四十年后,“土味造型”成了電影評論網(wǎng)站上經(jīng)常能夠見到的“大眾點評”。
大多數(shù)人都記得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上映時的熱烈場面。這部電影熱映之后,竟然掀起了一場時裝大戲。
彼時,人們還習慣于買上布料去裁縫家做衣服,電影上映后,“潮人”們竟開始不約而同地買著粗燈芯絨布料,讓裁縫照著瓦爾特其中一套服裝的樣式制作“瓦爾特服”。
事實上,電影中瓦爾特穿過好幾套衣服,但奇怪的是,所有人竟然都選擇了那套灰色衣服。
電影帶來的時尚風潮,當然不僅體現(xiàn)在服裝上,磁帶興起之前,電影音樂是統(tǒng)治街頭的流行曲調(diào)。
日本電影《追捕》中,高倉健駕駛直升機飛上天空時,音樂驟起,這段音樂帶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代替此前傳唱了多年的“主旋律歌曲”,成了許多人心目中改革開放的先聲。電影歌曲《太陽島上》,第一次聽見了“姑娘們換好了游泳裝”,也第一次出現(xiàn)了“小伙們背上六弦琴”。這樣的歌曲迅速傳遍全國,歌詞中的享受陽光假日,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生活是可以享受的”。
重慶成為眾多電影的熱門取景地
20世紀八十年代,西方電影開始在國內(nèi)大量上映,人們在電影《卡桑德拉大橋》里,第一次見到了紅極一時的索菲亞羅蘭。她飾演的女主角,性感、熱情、奔放,一改過去人們在電影中常見的勞動婦女形象,她也成為女性競相追逐的時尚目標。而電影《佐羅》的上映,阿蘭德飾演的男主角,代表著歐洲白馬王子的形象,則成為一代男青年模仿的對象。
老電影票、老海報也是影迷的珍藏
鋼花電影院
和現(xiàn)在一樣,改革開放之初,電影院是情侶們喜歡進出的場所。不過,與現(xiàn)在主要為看電影而進電影院不同,那時的電影院甚至是情侶唯一能找到的“私密空間”。
在“找對象”越來越簡單的今天,人們一定不會想到,電影院曾是重要的相親場所。那時候沒有電話,但這攔不住那些熱心的紅娘,電影院是當時相親的熱門場地。
“相親”的套路是這樣:紅娘提前到電影院買好連號的兩張電影票,分別把兩張票交給男女雙方,然后像說暗語一般說一句“左邊(右邊)那個”。男女雙方拿著電影票對號入座后,再看一看介紹人說的“左邊(右邊)”,一場電影放完,第一次的相親便就此結(jié)束。黑燈瞎火的影院中,當時的青年大多羞澀,男女雙方只能遮遮掩掩地趁著熒幕亮晃晃的時候,借著點微光看一眼對方的大致模樣。
當然,需要私密空間的不僅有相親對象,還有許多已婚夫妻,畢竟當時居住環(huán)境有限,一間房中住三四個人再常見不過,人們在這里尋找一些“私人空間”。
秦長生對一個同學(xué)的侄兒印象深刻,原因無他,只要這位同學(xué)看電影,姐姐就一定會讓弟弟把侄兒帶上,給家里的夫妻倆留點“私人空間”。
不過,隨著電視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看電影的場所。一大批電影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很多人正是通過電視惡補電影課。秦長生隱約記得,自己正是在電視上看的那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電影《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