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漫伊
穿過幾條小路,繞過幾棟樓房,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我們探訪到了楊子忱先生的居所。
楊子忱熱愛中文、熱愛創(chuàng)作。他曾是一位工人、一位教員、一位記者,但一直沒有停止過寫作。楊子忱十八歲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由詩歌步入文壇,兼顧小說、散文、紀實、傳記、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近十余年來以長篇小說、長篇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已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等報刊上發(fā)表詩歌3000多首,至今寫成的90部書中,已出版專著60多部,1400余萬字,全國各地收錄他作品的選本有100多種,先后有40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省、市級獎,2011年榮獲“長白山文藝終身成就獎”,這是吉林省政府的最高榮譽獎。如今楊子忱是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春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級作家。
楊子忱與家人初搬進這棟小樓時,鄰里街坊還爭相前來探訪,大家都沒有想到一位有名的作家會選擇在這里居住。但就是在這棟不新不大的房子里,楊子忱寫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專著。
一進入楊子忱的屋子,撲面而來的就是年代感和文學氣。入眼就是滿面的書籍,不由得讓人發(fā)問這墻壁是否是由一本本厚重的書筑起的。倘若上前仔細查看,會發(fā)現(xiàn)這面“書墻”上絕大部分書籍均是楊子忱的著作,不同版本的《長春史詩》、紅色封皮且十分厚重的《子忱續(xù)記·散文作品選》《我的九百九十行詩》,各種傳記,如《王爾烈全傳》《金圣嘆全傳》《師傳》等,以及最出名的《紀曉嵐全書》。《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膾炙人口的影視劇便是以這十二卷文字為來源參考,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楊子忱,我們不知道還能不能有機會看到張國立塑造出的這么有趣的紀曉嵐,不知道還能不能有機會看到這么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
相對著這面“文學墻”的是一面“年代墻”,每一張褪了色的黑白照片和四角泛黃的獎狀,都被一一裱好,整齊無縫的緊緊貼在墻上。因為空間有限,許多裱框上甚至還要添上小釘子再疊放一個相框,一層比一層縮小一點,使得整面墻如山峰般層巒起伏,每個人都能體會到持有者對它們的珍惜之情。
照片記錄了楊子忱的成長和生活,獎狀彰顯了楊子忱的文學事業(yè)與成就。許多獎狀無論從版面的花紋樣式,還是從字體的中英結(jié)合以及繁簡切換,都能感受到其代表的分量和在這張薄薄的紙背后,楊子忱的半生付出。數(shù)張“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上還有諸多文學大家們?nèi)纾宏翱思摇⒉茇茸鳛轭檰柕暮灻?,而在這滿面榮譽的墻上,最大、最顯眼的是一塊由世界漢詩協(xié)會授予的“中華詩詞文化傳承人”。
楊子忱在我們感慨著作品的時候進屋取了三本書,將它們放到我們手上的時候格外小心,同樣很厚但卻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重量,這便是楊子忱最珍視的作品——《老長春》。
該書是一部分上、中、下三冊的文史筆記,內(nèi)容如其名,囊括了老長春的一切大事小情,方方面面的長春記憶均被記錄在書。楊子忱說,曾有許多名人、文人還有日本人想讓他割愛,甚至打算高價收走,但都被他拒絕了,因為它們真的太珍貴了。不只是內(nèi)容上的珍貴,數(shù)量上更為珍貴。因在市面上早就買不到了,楊子忱曾經(jīng)想去印刷一套,而這需要將書頁一一拆開再重新裝訂,不僅成本昂貴,對原本以后的保存也有傷害,且印刷過程中必定會被要求刪減內(nèi)容,但每一個字都是楊子忱的心血,最后實在無法達成共識。我們手中的這三本書已經(jīng)成為孤本,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歲月翻新,二十冬雨,今顧首仍匆匆。留存翰墨付流水,芳草隱隱又復生?!边@是楊子忱曾在《老長春》扉頁的題詩。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楊子忱也有大量的藏書。為了寫《老長春》,大部分都是與長春有關的資料書,還有歷代王朝的發(fā)展更替史和文人大家們的作品集等等,范圍廣泛,涉獵全面。楊子忱特意拿出了兩本非常有歷史感的《石頭記》,作者署名為曹霑而非曹雪芹,它們沿襲了古書自右向左的翻看形式和豎版的閱讀方式。
楊子忱十分珍惜這兩本只有八十回的《石頭記》,他說:“只有前八十回的《紅樓夢》才是真正的《紅樓夢》!”翻開覽閱,幾乎每一頁都有滿滿的紅色批注,漂亮整齊且同樣是豎版排列的鋼筆字,一眼看去就像是和書中文字一起印刷出來的。
楊子忱對于很多自己珍愛的書籍都用布袋包裝好,摞在正方形的木制盒子中。這些不同顏色的書布袋在他的書屋里,就像是在文房四寶旁放了一顆糖果,墨香四溢中夾雜了糖果的甜香,更增一分童趣。
已經(jīng)八十歲的楊子忱面容并不蒼老,沒有多數(shù)老人們的一頭花白,只是幾縷銀發(fā)夾在青絲之中,衣著也是簡單的格子衫和休閑褲。但身體上的病患無法避免,楊子忱剛剛做完喉部的手術,發(fā)聲十分困難,只能通過一塊白板與人交流。一筆一劃慢慢寫字的楊子忱讓人心疼和擔憂,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副無法忽視的可愛畫面,楊子忱的腳邊始終有兩只塊頭不小的烏龜爬來爬去。楊子忱說這兩只烏龜陪伴了他十多年,是聽著他說話長大的,和家人一樣,始終守候在他的身旁。
合影留念的時候,楊子忱抬抬手讓我們稍等,隨后摘下了戴在喉部的儀器,整理了扣子遮蓋住部分紗布,說這樣好看些。雖然只能用寫字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所想,但楊子忱始終帶著和煦如春的笑容,讓人備感親切與溫暖。這位耄耋之年的可愛老人將自己的半生全部投入到寫作中,哪怕身患病痛也不曾停止對文學的熱愛、對文字的癡迷、對生活的樂觀、對病痛的堅韌。
我們離開時,楊子忱面帶微笑,背對著陽光面向我們,屋子不大但卻讓人覺得可以延伸的沒有盡頭,一左一右意義非凡的兩面墻在光暈中像是兩條膠卷,覽看著楊子忱的人生經(jīng)歷與事業(yè)成就。
八十歲的楊子忱先生寫過洋洋萬言,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手中的筆和筆下的紙。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是從滾燙炙熱的內(nèi)心深處所表達出的情感。正如他的名字,赤子之心,滿腔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