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2018年10月19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擬拍攝一部《尋找中國工匠》的紀錄片,導(dǎo)演慕名聯(lián)系到90后小伙董懷利,希望他和母親能成為其中一集的主角。這對在杭州街頭給人縫補衣服的母子,何以打動大名鼎鼎的BBC?
2011年6月的一天,董懷利提出要像母親一樣,靠到街上為人縫補衣物賺錢養(yǎng)家。媳婦當即數(shù)落他:“沒出息!你干點啥不好,一個年輕男人到大街上去做針線活兒?”母親也拒絕兒子成為自己的同行,理由是“縫縫補補掙個辛苦錢,能有啥盼頭”。但董懷利卻不贊同,不偷不搶,憑本事賺錢,心安理得。再則,誰說縫縫補補就不能做大?
董懷利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決定“子隨母業(yè)”的。1990年,董懷利出生在安徽阜陽市九龍鎮(zhèn)五坑村。他上初一那年,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去了杭州謀生活。父親在工地上打工,母親王素珍給人織補衣物。因手藝精湛,她漸漸在杭州小有名氣,每天都能接很多針線活。到杭州兩年后,父母就把董懷利接過來讀書。
2007年高中輟學(xué)后,董懷利在服裝廠做過學(xué)徒,到商場當過導(dǎo)購員,也嘗試著做過小生意,但都沒有堅持下去。轉(zhuǎn)眼間到了2011年,董懷利回安徽老家結(jié)了婚,并升級做了“奶爸”,意識到自己作為父親的責(zé)任后,他才感受到了空前的生活壓力??伤麤]有學(xué)歷,又身無所長,難道這輩子就只能做個掙扎于社會底層的打工仔?
迷茫之際,董懷利驀然想到,媽媽憑借一手精細的女紅,到杭州商業(yè)街頭為人縫縫補補也生意興隆。進過服裝廠的自己,何不跟著母親學(xué)做針線活兒,成為她的同行呢?至于妻子和母親說干這一行沒出息,董懷利可不認同。
平時愛閱讀的他知道,廣東一個19歲的技工,憑借高超的砌磚絕活,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奪了冠;溫州一個專門做飲料吸管生意的老板,成為了富甲一方的企業(yè)家;一位在故宮修復(fù)“龍袍”的著名專家,曾經(jīng)也是因為做針線活厲害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董懷利堅信,再不起眼的小行當,只要能把它做到極致,都會像上述傳奇人物一樣大放光彩!現(xiàn)在中國人也崇尚工匠精神,90后幾乎沒有人愿意做手工織補這種“丟臉”的工作,自己若能把母親那一手女紅發(fā)揚光大,也是一種技藝傳承啊!
于是,董懷利耐心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毅然選擇跟母親去上街替人縫縫補補。打小,他就看媽媽給人織補,跟著學(xué)了不少,后來又在服裝廠當過學(xué)徒,所以上手還是挺快的。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他苦練了兩個月穿針引線、精工修補后,就在杭州繁華的延安路上接起了活兒。王素珍則搬著小板凳坐在武林路步行街頭,等待客戶送來修補的衣物。母子倆相距只有一站路。
起初,見董懷利一個20出頭的小伙子,竟坐在街邊做女紅,許多人都會用異樣的目光打量他。由于不信任他的手藝,董懷利好多天都沒接到一件活兒。夜幕降臨,當他背著背包落寞地回家時,一想到嗷嗷待哺的孩子,不由心如石墜。
好在母親王素珍在杭州小有名氣,熟識的人都親切地喊她“王大姐”。遇到活兒多忙不過來時,王素珍會向客人推薦兒子:“延安路的小董是我兒子,他手藝也好!”在母親的大力推介下,董懷利漸漸有了生意。
真正開始為人縫縫補補后,董懷利才體驗到母親這20年來的艱辛。因為縫補衣服是小打小鬧的營生,租不起門店,氣溫高達38℃的炎夏街頭,母子倆都坐在街邊店鋪門前的臺階上,一邊縫補,一邊等活。盡管董懷利在屁股下面加了層薄薄的泡沫墊,坐久了還是感覺下半身麻木,為了防止汗水滴落到客人的衣服上,他還要不停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臉。
在寒冷的冬季,王素珍都是成大包地買暖寶寶給兒子用。尤其風(fēng)雪天氣,董懷利是渾身貼滿暖寶寶出門的,從腳腕到膝蓋,從前胸到后背。實在凍得不行,手腕上再追加一副。要不,凍傷了手還怎么織補呢?
無論酷暑嚴寒、雨雪風(fēng)霜,董懷利都像母親一樣每天堅持出攤兒?!靶量嗍切量?,但每一分錢都是自己一針一線掙來的,感覺很充實!”董懷利說,有些客人拿來的名貴衣服,只是爛了個小洞而已,如果沒有他們這些針線工,客人都打算把那件衣服扔掉了。但經(jīng)過他的精心修補之后,價值不菲的衣服看上去煥然一新,這讓他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活兒多的時候,董懷利家里堆放著許多破損的衣物,從上衣、裙子到包包和沙發(fā)等應(yīng)有盡有,他時常要加班熬夜到凌晨,睡覺時手指都累得伸不直了。隨著手藝越發(fā)精良,董懷利的收入漸漸從每月一兩千元提高到四五千元,但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要做一個胸懷大志的縫補匠,把令人瞧不起的針線活兒做大!
偶然聽聞杭州有一位老奶奶,曾是浙江省博物院的文物修復(fù)師,而且專攻衣物面料等,董懷利就一次次攜禮物登門拜訪,虔誠求教。原本已經(jīng)退休多年、眼花耳聾的老專家,感動于一個90后年輕人能有這片赤誠之心,最后破例收董懷利為關(guān)門弟子,傳授給他許多寶貴的衣物修復(fù)經(jīng)驗。與媽媽教的不同,恩師傳授的更為精細,后者是用搞科研的嚴謹精神去飛針走線,做織補之前要先研究衣服的顏色、紋路、布料經(jīng)緯線等……
隨著入行時間漸長,董懷利織補過幾百元一件的羊毛衫,也織補過上萬元的奢侈品牌衣服。一天,一個美女的香奈兒包包被刮破個口子,她慕名找到董懷利:“要多少錢隨你開價,但要保證修補之后沒有明顯的痕跡,這活兒你能接嗎?”接過包包觀察幾眼后,董懷利表示沒問題。果然,在白熾燈下熬夜到黎明的他,不僅把美女的包修補如初,還順便給她做了一次皮具護理保養(yǎng)。拿到包后,客人喜出望外,連連豎起大拇指夸贊小董技藝高超。這一單,讓他賺了2000元。
最“?!钡囊粋€活兒,是董懷利和母親聯(lián)手完成的,并且是拿著針線包“跨省作業(yè)”。2017年7月,大連一位曾先生的法拉利敞篷跑車車篷上刮了幾個洞,4S店表示他得換掉整個車篷,需要85萬元。曾先生嫌貴,就想請人精工修補,但根本沒人敢接這個高難度的活。
后來曾先生的一位杭州朋友,把董懷利介紹給了他。曾先生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了董懷利,請他為自己修補豪車車篷,并許以萬元報酬。于是,董懷利和母親第一次出差去修補敞篷車,而且是打著“飛的”!
母子二人在曾先生家的車庫里,開始織補車篷。車篷灰黑色,破損處位于左側(cè)車篷頂角。董懷利事先配好了三四種粗細不同的黑線,之后他仔細研究車篷布料紋路,根據(jù)布料本來的經(jīng)緯線,一根根來回補上去。在《紅樓夢》里,有一段關(guān)于“晴雯病補雀金裘”的描述。董懷利和母親的織補手法與此類似,所不同的是,“雀金裘”可以翻轉(zhuǎn),但車篷是固定的,母子二人只能站在小板凳上,趴在車上補。一針一線,顯得更為不易??椦a完工,曾先生撫摸著修補過的車篷,面露驚喜說:“簡直和損傷前一模一樣啊,不仔細看根本瞧不出破綻,你們娘兒倆太牛了!”
2018年6月,浙江紹興一位老人找到董懷利,修復(fù)了一件已有上百年歷史的旗袍。后來,這位老人又拿來一件祖?zhèn)鞯那宕螒c年間的御賜“黃馬褂”,說要把上面的兩個破洞修復(fù)后捐獻給國家!事關(guān)重大,董懷利專門請來恩師坐鎮(zhèn),在老專家的嚴格把關(guān)下,他花了兩天一夜的時間,精心修復(fù)了這件文物,并且分文未取。“您老有愛國之心,我們小輩也有。就當我用一針一線,為國家作了一點貢獻吧!”董懷利小心翼翼地包好織補完整的“黃馬褂”,開心地捧給老人。
2018年10月19日,英國BBC一位導(dǎo)演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董懷利,表示他們將拍攝一部名為《尋找中國工匠》的紀錄片,希望他和母親能成為其中一集的主角。董懷利激動得眼眶泛紅,欣然應(yīng)允:“我知道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但能把中國的工匠精神傳播到全世界去,這太令人驕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