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苗苗
古代官場十分復(fù)雜,暗里橫生的藤蔓枝條錯綜相連,有人想迅速地不斷地往上爬,免不了鉆營取巧。打探領(lǐng)導(dǎo)的日常安排,再從中細細謀劃,于合適的時機出現(xiàn)在領(lǐng)導(dǎo)面前,才有機會達到自身目的,實在不行,刷刷存在感和好感度也似乎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不管是歷史,還是古代文學作品中,不乏通過打聽領(lǐng)導(dǎo)日程、成功套路領(lǐng)導(dǎo),走上人生巔峰的例子。今人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哂然一笑時想必也會有所思考。
宮斗劇《如懿傳》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屎蟾徊臁が?gòu)冒才抛约旱膶m女蓮心與養(yǎng)心殿副總管、乾隆皇帝的貼身太監(jiān)王欽對食,以便打聽乾隆的動向,伺機迎合討好他,謀取自己的利益,走了一步好棋。不過最后王欽沒什么好下場。
當然了,打聽他人日程除了后宮的博弈,“高手”其實在民間?!督鹌棵贰分形鏖T慶借著京中人脈打聽到太師蔡京的義子、新科狀元蔡蘊的回鄉(xiāng)路線,精心設(shè)宴籠絡(luò),并“借”了不少盤纏給他,兩人迅速建立起了“友誼”。當蔡蘊被點為兩淮巡鹽御史后,西門慶便能夠比一般商人早一個月掣取三萬鹽引行市,獲利十倍之多。再往后,西門慶更是順利攀上了蔡京這條線,成為他另一個義子,甚至還進宮覲見了皇帝。
西門慶一個小小的暴發(fā)戶都能通過打聽狀元的行蹤,一步一步往上爬,更別說直接從皇帝的日程著手了。作為全天下最大的“領(lǐng)導(dǎo)”,皇帝稍不留心,就會被身邊人套路,這也算是變相的“信息戰(zhàn)”,掌握了關(guān)鍵的信息,才容易取得勝利。
據(jù)傳,乾隆年間,江蘇泗陽縣令國泰和那時大多數(shù)的官員一樣,時常主動給和珳送禮,透過這層關(guān)系,得知乾隆即將南巡。按照慣例,乾隆肯定會去泰山祭天,再往江南走,很可能會經(jīng)過泗陽縣。在和珳的指點下,國泰腦筋一轉(zhuǎn),立即集資,召集大批能工巧匠,迅速在泗陽給乾隆建造了一座行宮。
乾隆果然來到了泗陽縣,并驚喜地看到一座不算華麗,但勝在營造巧妙、布置精致的行宮。乾隆住得身心舒暢,大悅,一道圣旨下來就將國泰擢升為道臺。
當皇帝離開深宮,各級官員把握好機會可以在皇帝面前刷刷存在感,就算不能升官,也能混個眼熟,說不定哪一天皇帝就想起來了呢。而其他并非官員的人在費心鉆營下,搏一搏,亦有可能獲得好處。
在《水滸傳》中,一心想被招安的宋江,處心積慮地找尋各種機會,想跟朝廷搭上線,思來想去,找誰都不如找最大的“領(lǐng)導(dǎo)”——宋徽宗。經(jīng)過打探,宋江得知宋徽宗經(jīng)常光顧東京城的一座青樓,里面的頭牌名妓李師師頗得他的歡心。于是宋江派出燕青與李師師聯(lián)系,一來二去竟然真的與宋徽宗搭上線,打下了招安的基礎(chǔ)。
除了為自己撈取好處,打聽領(lǐng)導(dǎo)日程還有很多目的,行刺就是最極端的一種。
公元前219年,欲報國仇的韓國世家子弟張良得知了秦始皇東巡的消息,探聽到河南陽武縣是他的必經(jīng)之地,便帶著一名扛著大鐵錘的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準備伺機用巨大的鐵錘擊打他的車駕。如張良所料,秦始皇一路行至博浪沙,只是他早有防備,隨行多輛副車都與其座駕一模一樣,無從辨別,張良猶豫之下只擊中了一輛副車,刺殺失敗。
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人而言,皇帝遙不可及,但皇帝派出巡察的欽差大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所以,每當有欽差大臣巡察的消息傳出,地方上的人總會出于各種目的,根據(jù)欽差大臣的日程使出各種手段,其他國家也不例外。
俄國諷刺作家果戈里在《欽差大臣》中描繪了一個荒誕幽默的故事,市長通過密探得知了欽差大臣即將私訪的消息,立馬開始了他的部署:郵政局長要抽查所有經(jīng)過他手的信箋,看看是否有人檢舉揭發(fā);法官要把法院前廳中的鵝趕走并取走在審判大廳中晾曬的舊衣服;學校要檢查教師的儀表;福利院的督察要為病人做一些干凈的帽子;市政工作要做好,清掃街道,拆除破舊的柵欄……安排得明明白白、面面俱到。
只可惜,對自己所掌握的欽差大臣日程過于自信,市長誤把窮困潦倒、流落此地的赫列斯達可夫當成了欽差大臣,好好招待巴結(jié)了一番,還把女兒許配給他,被騙得個底兒掉。真相揭穿后,市長與眾官員正是一臉懵時,真正的欽差大臣來了。
不過這也引出一個疑問:地方官員如此行事,上面的人會不知道嗎?
下面有套路,上頭自然也會反套路?!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十八回講到,劉中丞接到密報稱朝廷欽派了兩名大員,赴往最近并無什么案子的福建。劉中丞正在思考朝廷此舉何意時,一個軍機章京出身、頗有經(jīng)驗的臬臺一語道破玄機:“只怕查的不是福建。向來簡放欽差,查辦的是山東,上諭上一定說是山西,好叫人不防備;等到到了山東,這欽差可就不走了?!?/p>
聲東擊西是朝廷對付地方官的良招,讓人摸不清虛實最為有效,一方面不知道欽差的真實目標,日程無法掌控;另一方面實際被盯上的人無從準備,措手不及之下暴露的問題才更真實。但即便如此,人和制度不變,也終究治標不治本。只要欽差不清,管他上諭如何故弄玄虛,總能和地方勾結(jié)在一起瞞天過海。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曾有官員為了討好巴結(jié)上級,在不便直接打聽上級鞋碼的情況下,居然想出了打聽上級日程,在上級路過之處“撒灰取鞋樣”的法子,將合腳的鞋子做了出來送到上級面前,怒刷了一波好感度。
如果說“撒灰取鞋樣”的做法還只是“別出心裁”,令人意想不到,明朝一個叫劉睿的小官的行為則是讓人不齒了。
劉睿任吏科都給事中時,朝中最有權(quán)勢的是宦官王振,大小官員都上趕著巴結(jié)。如何在這群官員中凸顯出來呢?劉睿想了個辦法,分為兩步,一是接近王振,二是通過某種舉動吸引王振的關(guān)注。
要想接近王振,首先就要對王振的日程了如指掌,這對劉睿來說不是什么難事。打聽到王振的日程后,劉睿提早在路邊等著,一見到王振的車駕出現(xiàn),立刻就“嘭”地一聲跪下了,動靜之大,引起了王振的注意。王振驚訝之余十分開心,覺得此人對他格外敬重,大加賞識,不久就將其提升為戶部左侍郎,后來又升為戶部尚書。這種靠著無恥獻媚行徑升官的事,毫無底線,可偏偏就有很多人效仿,紛紛打聽王振的具體日程,早早地跪在路邊,竟大多也成功地升了官,荒唐至極。
還有一種常用操作就是放低身段結(jié)交巴結(jié)官員的身邊人,尤其是貼身奴仆,他們畢竟掌握著主人日程的“第一手資料”。這與普通的賄賂收買不同,在階級界限森嚴的古代社會,這樣不走心的結(jié)交顯得更加無底線。
晚清官員張集馨在自敘年譜《道咸宦海見聞錄》中,對當時的官場有詳盡的記載,揭露了官場方方面面的腌臜之事。據(jù)張集馨所述,陜甘總督樂斌手下有一個叫章桂文的代理知府,與樂斌的仆人陳二結(jié)為了兄弟,還讓妻子收樂斌的一名女仆為義女。其中用意可想而知,章桂文無非就是想利用這層關(guān)系,打聽樂斌的日常安排,方便自己行事。在張集馨看來,章桂文此人“卑鄙無恥”,不屑與之為伍。
但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那些費盡心思,無孔不入地打探領(lǐng)導(dǎo)日程的官員,像張集馨這樣揭露批判官場鬼蜮情形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他們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所作為,以清濯污,堅守著自己的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