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瀚如 韓晶 Hou Hanru Han Jing
1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
2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外景圖
韓晶(以下簡稱“韓”):您作為擁有多元文化身份的批評家、策展人,擔任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MAXXI)藝術總監(jiān),在對美術館的學術定位上,有哪些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計劃呢?
侯瀚如(以下簡稱“侯”):針對今天的文化環(huán)境,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全球化時代,怎么能夠保持文化的全球傳播和多元化,以及多元性之間的張力,并強調(diào)在一種特殊的語境中,產(chǎn)生一種處于全球的話語,或者全球性的語言。怎么能夠為新的全球性的多元語言提供某種實驗的場所,或者說能夠針對一些當代的問題,通過藝術的聲音來做出它的表達。第二,在今天的所謂新自由資本主義的環(huán)境里,在一切都是在私有化的情況下,怎樣去堅持公共性,不僅在國立美術館、公立美術館,就算是民營的美術館也應該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怎樣在文化藝術的范疇里強調(diào)藝術表達的公共性,怎樣給予藝術機構(gòu)更加廣泛的社會性和公共性,是非常關鍵的。實際上,藝術機構(gòu)就是社會在發(fā)展過程當中強調(diào)其民主性質(zhì)的實驗場地。這個實驗場地針對的是從城市、生活到藝術市場等各方面的私有化的發(fā)展,在今天公共機構(gòu)的私有化傾向中,如何堅持它的公共性質(zhì)。
韓:就是美術館的公共職能。
侯:對,特別是它能夠讓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種族、膚色、信仰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夠獲得自我表達的機會,能夠跟別人進行交流,共同去更新我們的社會活動。實際上,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很有挑戰(zhàn)性的情景,因為藝術往往追求的是個人的表達,而現(xiàn)在的傾向性是藝術變成私有財產(chǎn),或者消費品。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通過強調(diào)公共性而使這種私有化利益之外的意識創(chuàng)造它的社會意義,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社會意義不是說泛泛地講讓別人高興或者喜聞樂見的事情,而是給予每個人去接觸一些很有挑戰(zhàn)性、實驗性,或具有一定知識深度的經(jīng)驗,也就是說人能夠從中獲得自我提高的機會,然后去選擇他自己想要做什么。所以,這種公共性不是讓所有人都變成一樣,而是提供一個公共的平臺,讓每個人能夠更多地進行自我表達。所以,一個藝術機構(gòu)在今天這種環(huán)境下,更多地其實是應該去加強它的公共性構(gòu)建。我們在羅馬的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怎么把博物館變成城市生活中心的一個主要部分。在羅馬,原本有一個論壇(forum),但它不光是論壇,很早以前,它實際上是一個大集市。在這個大集市里面,實際上是市中心的市民廣場,在它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公共機構(gòu),包括政府管理機構(gòu)、議會等,這是一個公共辯論的場所。它一直是歐洲民主社會的一個原型,經(jīng)過兩千年的變化,在今天,卻變成了一個更像旅游景點的地方,失去了它原有的公共性功能,更多的是一個消費娛樂的場所。這時候,怎么把我們的美術館變成一個新的羅馬論壇,是我們的目標,可以說這是一件爭取要達成的事情,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主要是圍繞這樣一個目標建構(gòu)而成的。
3保羅·佩萊格林(Paolo Pellegrin)“文集”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xiàn)場圖片攝影:穆薩奇奧·伊尼內(nèi)洛(Musacchio Ianniello)圖片由MAXXI基金會惠允
韓:這跟大學建立的初衷很相似,都是為了讓每個人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
侯:美術館的起源跟大學是非常接近的,就是一個公共表達和教育的場所。
韓:意大利有非常悠久的藝術傳統(tǒng),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位于意大利古都羅馬,在這樣一個古典藝術積淀非常豐厚的城市,請問在推行當代藝術的過程當中是否有面臨一些挑戰(zhàn)?
侯:當然,這種挑戰(zhàn)是很正常、也很必需的。意大利的整個文化情景特別有意思,一方面,它有很多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的古跡,大家都以為這就是意大利的主要的形象,但實際上意大利也是一個非常有實驗性的地方。從現(xiàn)代主義,比如說未來主義,最早的緣起就是意大利非常激進的一批文化人,他們想提出一個非常徹底的反傳統(tǒng)的理念。另外,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意大利政治最黑暗的墨索里尼時代,又產(chǎn)生了在城市發(fā)展的建筑上最前衛(wèi)的事物,包括意大利的現(xiàn)代主義、理性主義的建筑,而這種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又被法西斯利用作為其政治語言表達。盡管有這樣的矛盾存在,意大利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藝術實際上都非常權威和有代表性。
如果你在羅馬的街頭行走,你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驚喜,而在稍微遠離中心的地方,會有很多非?,F(xiàn)代主義的建筑和環(huán)境存在。首先,意大利的城市,不光是羅馬,在許多比較小的地方,都有很多古跡和很激進的現(xiàn)代主義實驗的結(jié)合與碰撞。而MAXXI的建立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體現(xiàn)。當然,這也是在一種新的語境中,20世紀90年代末,全世界對于當代藝術的興起產(chǎn)生了非常樂觀的追求,特別是古根海姆美術館這樣一個具有標志性的美術館出現(xiàn),引起了很多城市甚至國家級政府機構(gòu)的興趣。如何把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象征,同時也是一種新的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那么,建立這種全球性的美術館就成為一種潮流,而MAXXI也是在這樣的潮流中先行的一部分。特別有意思的是,意大利有很前衛(wèi)的藝術探討,但同時它在機構(gòu)建立方面一直都比較落后,不像法國、西班牙或者德國,尤其是法國和德國有著很長的公共機構(gòu)的傳統(tǒng),而意大利只有一些小規(guī)?;蛘叩胤叫缘墓矙C構(gòu),但是國家級當代藝術的公共機構(gòu)一直都沒有,直到MAXXI的出現(xiàn),實際上,它就是對新時代到來的回應。
韓:我們看到美術館的建筑非常有特點,是由扎哈設計的,您能否從具體的使用者的角度,介紹一下美術館本身的設計與功能呢?
4卡林·奧?。–aline Aoun)“眼見為實”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xiàn)場圖片攝影:塞西莉亞·弗洛倫撒(Cecilia Fiorenza)圖片由MAXXI基金會惠允
侯:首先,美術館建筑在意圖方面很有意思,比如從平面看它的設計,它引入了一個連接,兩個街區(qū)間像橋梁,或者高速公路這樣的紐帶。然后,它是一個內(nèi)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結(jié)合,所以它既有美術館本身的建筑,同時,前面也有一個很大的廣場,這給當?shù)氐某鞘芯用瘢ㄓ^眾提供了一個非常開闊的活動環(huán)境。它的公共性意圖是非常明顯。當然,大家從表面上可能會看到有些奇怪的形狀,它不像很規(guī)則的白色方塊、白盒子的樣子,更像新飛機場的設計這樣一種年輕的結(jié)構(gòu)。同時,它在空間的組織上也很講究流動性和多變性,它沒有很固定的單向的方向性。并且,它在整個空間的處理上也是很寬大的。整個設計有一個很重要的靈感,是來自于對羅馬的巴洛克建筑的研究,除了很當代的紐帶性的意象以外,還有一種具有神秘感的流動性,和很復雜的結(jié)構(gòu),比如說很大、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樓梯,包括展示空間的設計,也有讓觀眾像行走在當代的巴洛克的感覺。實際上,這種感覺跟我們傳統(tǒng)的白盒子展示空間,比如MoMA(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這一類空間相比是非常不一樣的。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很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利用這個空間。我一直認為沒有糟糕的空間,只有糟糕的空間使用方法。一方面,是要求對這個建筑的性格、含義有比較獨特的解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藝術品和這個建筑之間的關系,怎么能夠讓它展示一種合適的、很有動力的對話,同時也要跟藝術家進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對這個空間進行探討和使用。實際上,我們做的一切都跟這很有關系,所以,每一次我們都接受這樣一種挑戰(zhàn),從而產(chǎn)生出特殊的展覽設計方式。我們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藝術創(chuàng)作和城市的關系”這樣一個課題展開,也就是說,藝術創(chuàng)造和建筑的關系怎樣能夠產(chǎn)生一種更加有意思的對話,從這種對話產(chǎn)生的一種可能是真正當代性的城市文化的圖像。同時,MAXXI除了是當代藝術博物館之外,也是意大利的國立當代建筑博物館,所以我們鼓勵我們的兩個團隊進行非常密切的合作和對話。建筑、城市、藝術,包括其他各方面的創(chuàng)作都在一起進行對話。大概兩三年前,我們做了一個叫“開放的博物館,開放的城市”項目,我把整個美術館的空間全部利用起來,將美術館全部清空,這種情形是很少有的,然后引進了10位藝術家的聲音創(chuàng)作。當觀眾進來看的時候,完全沒有視覺的東西,全部是聲音。同時,聲音又產(chǎn)生了對不一樣的主題的表述,從哲學到社會政治問題、音樂,各個方面都有。這些作品就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語境,在每種語境下面,我們每隔一兩天又會引進一些對話、討論或者表演等項目,整個美術館變成了一個真實市民廣場這樣一種很有實驗性的場所。我們下個月要開一個關于街道的展覽,會把這個主題倒過來。這次引進了一百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會把美術館空間全部擠滿。上一次完全是空的,這次完全是滿的,這樣它會給我們提供一個去試驗怎樣多元利用一個紐帶性的空間的機會。但是,每一次我都非常強調(diào)作品的實驗性和它的社會批判性,或者它的文化批判性。
5“非洲大都市.虛構(gòu)的城市” 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xiàn)場圖片攝影:穆薩奇奧·伊尼內(nèi)洛(Musacchio Ianniello)圖片由MAXXI基金會惠允
韓:能否為我們解讀一下美術館與當?shù)匚幕枨笾g的關系?
侯:我們美術館的教育部門人很少,但非常活躍,他們跟這里的學校,還有各種社區(qū)組織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我們把作品帶到城市里去,通常會帶到不一樣的學校,讓學生去接觸這些作品,然后讓他們自己去闡釋,做他們的作品或展覽。此外,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其實羅馬是一個非常多元、有很多移民的城市,我們經(jīng)常會跟這些社區(qū)進行接觸,給予這些往往不會太關注實驗文化的社區(qū),提供接觸、適應文化的渠道。比如說我們做的城市街道的展覽(The Street),在城市里也有很多計劃,包括從海報的介入意識到裝飾、表演等都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MAXXI的所有項目都是圍繞幾個主題展開的。首先是剛才我提到的藝術和城市之間的對話怎樣形成公共空間。第二是我們對于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經(jīng)濟社會問題的思考,包括什么叫全球化,怎樣在社會變化中去強調(diào)文化的多元性,移民的問題等。實際上今天我們還面臨民主社會的危機,怎樣在這種危機中去思考,我們的社會的未來是什么?我們有很多作品、展覽是關于這樣的探討,我們還有一系列的公共項目,幾乎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講座、討論、電影放映、表演等。還有很特殊的一點就是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區(qū)的關系。因為意大利可以說是歐洲邊界的前沿,它的文化形成、發(fā)展,一方面是體現(xiàn)歐洲文化的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動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跟地中海之間的來往關系。地中海地區(qū)有一些很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從中東的伊朗到更靠近的伊斯坦布爾、貝魯特,一直到北非,這些都是我們很多作品、展覽關注的中心。前幾年我剛到美術館的時候,引進了一個關于伊朗的展覽,之后我們又策劃了關于伊斯坦布爾的藝術和建筑城市變化的一個展覽。幾個月以前結(jié)束了關于貝魯特的展覽,現(xiàn)在,我們有兩個很大規(guī)模的關于非洲城市的展覽,接下來會有一些北非地區(qū)、阿拉伯地區(qū)的展覽,明年會有一個關于前南斯拉夫地區(qū)藝術發(fā)展的展覽。那么,我們又回過頭來探討什么叫歐洲文明?歐洲文明多元性的動力是來自哪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同時也是所謂全球藝術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此外,我們也有一系列關于國際性和意大利藝術家或建筑師的個展,讓我們不斷去重新思考,藝術家或建筑師個人的創(chuàng)作對歷史的影響。
美術館還有一個很小但非常有意思的重要項目——“獨立”(The Independent)這是我們一直堅持在美術館每幾個月就進行的一個項目,會邀請來自意大利和國際的獨立藝術機構(gòu)占用我們的場地來展示他們的活動。因為意大利是一個非常多元、中心化的文化結(jié)構(gòu),它有很多非常活躍的地方,但不是在大城市里面,也不是在這種大機構(gòu),很多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者自發(fā)的一些機構(gòu),這些機構(gòu)一直是最有創(chuàng)意部分的來源,這實際上也反映了我們經(jīng)常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從2002年做韓國光州雙年展到2005年的廣州三年展等,我一直都在探討推動獨立機構(gòu)發(fā)展的作用力。在MAXXI,我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體系性的項目“獨立”。我們不僅每隔幾個月就會請一些小的機構(gòu)來占領美術館空間,同時,在我們的網(wǎng)站里有一個特殊的網(wǎng)站鏈接,這個網(wǎng)站是關于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組織,像一張不斷增長的地圖一樣。當你去訪問的時候,你就可以與各種各樣的機構(gòu)連接。這些往往是很多美術館都不會去做的事情,但我們作為一個國立的美術館,很重要一點就是給這些獨立機構(gòu)提供一個平臺。讓它們能夠被看到,同時能夠互相交流。
當然,作為一個收藏機構(gòu),我們有非常豐富的收藏。從美術館的角度來說,MAXXI是比較新的,只有八年的歷史,但是這幾年積累下來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作品。我們有兩個展示空間是固定用來展示這些作品的。其中一個展示空間在每星期二到星期五免費向公眾開放,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沒有太多經(jīng)濟來源的觀眾更多地接觸當代藝術。另外一方面,我們的建筑收藏更加豐富,可以說這是意大利國家收藏的主要部分,大概有10多萬件作品或產(chǎn)品,不光是作品,還有很多意大利建筑大師的手稿、檔案、模型等都在這里,之后也會有一些研究的方向。我們有兩個很重要的檔案中心,一個是關于藝術,另一個是關于建筑,還有圖書館等,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我們給研究者們提供盡可能好的研究條件。
韓:MAXXI也有從事跨界領域的探索,比如說像音樂、舞蹈、電影,那您是怎樣看待當代藝術邊界性這一問題呢?當代藝術或者說未來藝術的發(fā)展,您認為還有劃定邊界性這樣的必要性嗎?
侯:邊界性當然永遠是一個話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實際上就是探討各種思想、想象力、美學表達的邊緣性。什么叫當代?當代就是在當下還沒有出現(xiàn)的一些意向或者在知識的限制下怎么去尋求突破。實際上,當代性是很有批判性地預測將要到來的未來。對我們來說,這些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其他領域,如電影、表演、文學、詩學等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首先我們有自己的哲學、政治社會學、文化學立場,另外便是怎樣去探討藝術和科學技術、經(jīng)濟模式發(fā)展的關系。比如我們很多展覽里都包括了城市發(fā)展、建筑技術和藝術之間對話的成果。有的時候,我們也關注科學的發(fā)展對藝術的影響,我們做了一個很大的項目,叫“重力”(Gravity)。這可以說是對紀念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一百周年的回應,我們跟意大利的科學機構(gòu)進行合作,把藝術和科學對于宇宙起源或者宇宙結(jié)構(gòu)的變化的探討放在一起去做,是做得很成功的一件事。前不久,我同事帶領他的團隊做了一個名為Low Form(低形式)的展覽,是關于人工智能產(chǎn)生的圖像對藝術的影響。
我們會非常敏感地去接觸一些最新的挑戰(zhàn)性課題。
當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使用的社交媒體或網(wǎng)站等,也會很直接地涉及到藝術表達和科技語言發(fā)展的關系。我想,這對公眾來說,跟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加直接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現(xiàn)在的年輕人到美術館來,他們怎么去看藝術?他可能首先從手機或Facebook(臉書)上看到一條信息,可能是他們很期待看到的東西,所以他來到美術館。但我們更希望,他在美術館能夠發(fā)現(xiàn)社交媒體或手機上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一種直接的空間體驗經(jīng)驗。實際上,我們談藝術科技發(fā)展等對話,不是讓藝術來翻譯科技的知識,而是藝術語言本身在演化、發(fā)展中借用科技的可能性來形成新的經(jīng)驗。所以,當代美術館才有存在的價值,要不然大家在網(wǎng)上看藝術就可以了。
另外一點,人和人之間的面對面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xiàn)在大量的網(wǎng)絡社交媒體,把人變得越來越?jīng)]有社會性。大家都是通過網(wǎng)絡去扮演各自的社會角色,但實際上,大家都是躲在屏幕后面去做一些不具有社會性的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公共場合或者公共性變得越來越重要。
韓:您還有其他更多想要與中國讀者分享的內(nèi)容嗎?
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怎樣把建立藝術機構(gòu)這樣一個課題,作為一個很嚴肅、很重要的社會責任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