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我是《女性天地》的老作者安子,相信大家一定熟悉我的名字,因為我為《女性天地》雜志供稿15年了。
15年了,人生能有幾個15年呢?這么多年了,與我交接的編輯也換了好幾個,然而對于這本雜志的熱愛和情懷,已經(jīng)不再是一本雜志,一張稿費單那么簡單。
對我來說,這15年,我見證了《女性天地》的成長,見證了編輯們的努力,見證了一期期的大策劃,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欄目的革新;而我自己,也從《中國青年》的雜志編輯,成長為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成長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嘉賓主持,我從寫雜志小文到寫書,一直寫過來,直到今日,出版了自己的青春小說《愿有人與你相約盛開》和懸疑小說《白夜救贖》。我對于《女性天地》的情感,已經(jīng)從作者和雜志的關(guān)系,變成了一種相愛相憐、相互尊重、不離不棄的情感。
和我一起見證《女性天地》這15年的,也許還有當下正在讀這本雜志的讀者—您,同時,還有我的一位至親,我的表妹曉珂,從她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和我一起讀《女性天地》了。曉珂看到我在鍵盤上敲擊的文字變成鉛字,總會興奮不已,每個月收到《女性天地》的樣刊,她都會拿去讀,然后在學校宿舍里給同學傳閱,并且告訴她的同學:“看,這上面有我姐姐寫的文章?!笨梢韵胂?,每次她這樣說時,自豪之情一定溢于言表。
至今,我還保留著15年來,每一本刊載著我的文章的《女性天地》,這是我人生的一個歷程,這是我創(chuàng)作的一個積累。盡管生活有這樣那樣的變化,盡管我搬了一次又一次家,然而我從來不舍得丟棄一本雜志,我把它們好好地保存著,不管我搬到哪兒,都把它們帶在身邊,它們也是我青春歲月的一份見證。
我至今記得,在2003年的《女性天地》雜志上,有一期,我做了封面人物的采訪,那一期的封面人物,是當時還算火的《實話實說》的主持人和晶,也就是接替崔永元的那位女主持人。當時,還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采訪結(jié)束后,和晶老師開車載我到西單圖書大廈,我當時想到西單圖書大廈去逛書店、買書。于是,和晶老師就將車停在了西單的路口上,我就下了車,與她道別。
可沒想到,我剛下車,還沒走幾步,就看見一名警察快步走了過去,原來,此處不許停車下人。我當即轉(zhuǎn)身往回走,卻看見和晶老師已經(jīng)從車窗內(nèi)遞出200元人民幣給警察,然后迅速啟動了汽車。
這件事算是我采訪經(jīng)歷中,唯一一次給采訪對象“找了麻煩”的采訪,我至今記憶猶新。
后來,我參與了《女性天地》的好多期大策劃,說實話,大策劃不好做,要考慮時效性、實用性和趣味性,還好,我對于女性話題也算敏感,所以也在編輯們的支持和幫助下,做了多期大策劃。至今記得,有一期年底的策劃,我選擇了一個有關(guān)幸福感的話題,那一期策劃,采訪了幾個普通人,講述了日常的幸福,也就是在那一期策劃后,我突然覺得,平常的幸福其實最溫暖。還有一期策劃,選題有關(guān)孝敬父母,我請幾位朋友講述了自己和父母的故事,而我自己,卻在那期策劃中掉下了眼淚,深刻地感觸到父母的愛是那么重要,那么溫暖。也就是在那期策劃之后,我對于親情有了新的體會:年輕的時候,都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可真正有了孩子的時候,體會到了父母的恩情,變成“父母行千里兒擔憂”了。
中國有很多雜志,我也給很多雜志供稿,比如《家庭百事通》《中國女性》《女友》等等。我也寫小說,在《青年文學》《北京文學》上發(fā)表,也有不少小文被《青年文摘》《讀者》轉(zhuǎn)載。然而,專欄開的不多,當年在《新京報》上開過專欄,和劉心武同版面,也頗為開心,不過專欄開得最久的還是《女性天地》,一則因為結(jié)緣久,二則因為雜志定位和我對自身的定位相符,三則因為《女性天地》雜志的編輯們始終很熱情很負責。
由于輾轉(zhuǎn)搬家,地址換了好多次,每次,我都趕緊通知編輯,我的地址改了,麻煩告訴財務(wù),稿費單的地址變了,后來,還出現(xiàn)過新搬的小區(qū)不通郵,收不到稿費單的情況。于是,編輯就讓我把卡號給她,稿費匯到銀行卡上,省去了去郵局查詢匯款單,排隊等候取款的麻煩。這讓我開心極了,真心感受到編輯的周到和熱心。
為《女性天地》撰稿15年,在這15年里,我的人生也有起起伏伏,也有很多變化。感謝這15年,《女性天地》的編輯們一直鼓勵我,支持我。
說實話,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消沉的時候,一個月,不想動筆,不想寫一個字,雖說人活著,就要有精氣神,不能自暴自棄,不能荒度時日,然而有時候,還是感覺動力不足。可編輯們卻很認真,他們總會在網(wǎng)絡(luò)那頭催我,“交稿子了!”于是,我就放下心頭的那些怨念和憂愁,開始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也正是這樣的催促和壓力,讓我忘卻了憂愁,忘卻了煩惱,而將新的生活描繪在筆下。
對我來說,人生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人生沒有文字,就沒有顏色。我用我的筆,寫出了世間百態(tài),寫出了喜怒哀樂,將我的文字貢獻給讀者,貢獻給《女性天地》。
尤其感謝《女性天地》每年中秋節(jié)郵寄月餅給我,這讓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感受到作為一名作者,所受到的尊重和支持。這也讓我始終不舍《女性天地》,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不管我的書如今有了多少讀者,我都不肯拋舍《女性天地》這方溫暖的天地,正所謂不忘初心吧。
今日,作為一名作者,對于《女性天地》的艱辛,我也是有所體悟的。早在很多年前,有關(guān)電子出版物、網(wǎng)絡(luò)媒體等對于紙媒的沖擊,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于是大家看到,不管是《女性天地》還是其他雜志,也都在不斷變革,不斷開拓。然而,雜志作為一種紙媒,終究還是在新媒體廣泛傳播的今天,逐漸被人們冷落。與我一起并肩前行十五載的《女性天地》也難以幸免,但是我們依然努力著。
從沒想過,要和《女性天地》以及《女性天地》的讀者們說再會,然而,一周前,《女性天地》的編輯卻猶豫地告訴我,“親愛的,這是最后兩期了?!蔽耶敃r有一種晴朗的天空突然烏云密布的感覺,當時,我正在創(chuàng)作我的第三本懸疑小說,以為自己不過是聽錯了。然而接下來,編輯的話卻讓我明白,我的老朋友—《女性天地》,真的要和我說再會了。編輯對我說:“你給大家寫篇告別的文章吧。”
告別?
好吧,十五年的朋友了,真要分手,無論如何也舍不得,可舍不得,也要分手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p>
相信對于我,對讀者朋友們來說,《女性天地》都是一個好朋友,她不像《知音》那么血淋淋,也不像《讀者》那么高亢,也不像《北京文學》那么文藝,她是鄰家姐姐,她是居委會的阿姨,她親切,溫暖,接地氣,可以隨時走近她,不必羞怯,不必害怕,也不必怯懦。所以,我愛《女性天地》,我相信很多讀者也像我一樣喜歡她。
然而今天,卻到了和這位鄰家大姐說再會的時候了,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不舍和傷感。不過我相信,我們還會記得《女性天地》,如同我們還會記得黑白電影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一樣。我相信,《女性天地》雖然就要???,但是她還會以另一種形象繼續(xù)存在,或許是新媒體的形象,或許是電子媒體的形象,因為不管什么樣的媒體,都需要內(nèi)容。媒體只是一種傳播的工具,內(nèi)容永遠存在,所以,我相信,我們還會和《女性天地》再會!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感謝你們多年來的陪伴和支持。親愛的《女性天地》,感謝你多年來的并肩和鼓勵。
作者安子在這里,給親愛的讀者們,和親愛的《女性天地》,鞠一躬,相信我們還能夠在未來再一次見面,再一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