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我國古人最早是將水倒入盆中,臨水而照。后來有了銅鏡,一面光亮,一面則是花卉、鳥獸。中國古代銅鏡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向世人映照出它絕倫的藝術(shù)史、文化史及絕妙的魅力。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是銅鏡的搖籃,商代婦好所用的葉脈紋鏡是中原銅鏡的濫觴。此后的西周及春秋時代,隨著銅器鑄造工藝技術(shù)的日臻成熟,銅鏡的發(fā)展有了質(zhì)的飛躍。
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辩R子從來就不只是鏡子,它照見自己,照見情感,也照見人心。
青銅美鏡
戰(zhàn)國秦漢時期,銅鏡的鑄造不再是形單影只,它終于可以盡情炫耀其異彩華章,這是中國銅鏡的第一個發(fā)展高峰。古人以平滑光亮的鏡面照視自己,今人則更多關(guān)注鏡背上雋秀的紋飾。當(dāng)時鏡背的“風(fēng)光”以戰(zhàn)國楚式鏡引領(lǐng)先河,地紋與主紋的巧妙搭配,變換出蟠螭紋、四獸紋、山字紋及各種幾何紋銅鏡。這些繁復(fù)的紋樣在同時期的青銅器上幾乎不見,足見古人對銅鏡鐘愛有加。
漢鏡繼承戰(zhàn)國遺風(fēng),發(fā)展出了更多新奇的紋樣。漢代人將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內(nèi)容移植到了銅鏡的方寸之間,博局、斗獸、車馬人物等一齊亮相。仙人、神話和歷史故事等當(dāng)時人們腦海中所想象的形象也被定形其上,向后人娓娓道來。最突出的要算漢代銘文鏡,絕美的紋飾和瀟灑的文字書體堪稱“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shù)”,工藝與文化完美結(jié)合。
而唐代佛教文化的繁盛,又在鏡背上增添了宗教的氣息。唐鏡中,海獸葡萄鏡是拍賣與收藏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成為藏家熱捧的對象,身價不斷攀升。
宋、元、明、清銅鏡一以貫之,在秉承前代制鏡工藝的同時,還變出了各種造型的新花樣。以原先的圓形、方形、葵花邊和菱花邊形為基礎(chǔ),發(fā)展出了帶柄鏡、桃形鏡、亞字形鏡、鼎形鏡,甚至在清代還出現(xiàn)了帶座銅鏡。
每一件集藝術(shù)與技術(shù)于一身的銅鏡,都要經(jīng)過制鏡匠師的精心構(gòu)思與琢磨:圖像布局、繪畫、書法、泥范制作、合金配比的計算、冶煉直至澆鑄……這其中,只要某一個細(xì)節(jié)出現(xiàn)缺陷,就會前功盡棄。因而美鏡的出爐,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失敗而煉成的。哪怕是一個頂級制鏡匠師,也無法確保每次都能鑄造出完美的精品。千金易得,美鏡難求。青銅美鏡之所以難求,除了其本身制作工藝的難度外,還有其積淀了千年歲月而不失清馨氣韻的風(fēng)骨。
明鏡高懸
“開封府,寶鏡照,是人是鬼見分曉。閻羅殿,黑老包,貪官污吏不輕饒?!比绻度嗣竦拿x》在古代傳說里流傳,那銅鏡必定是反貪局標(biāo)配。
傳說,包公小時候被二嫂陷害掉入井中,偶得一面鏡子,滴上鮮血能照出世間心術(shù)不正之人,這就是后來成為“開封府三寶”之一的陰陽鏡。包公憑著它斷陰陽、察秋毫,伸張正義。據(jù)說包公臨死時,怕后任貪贓枉法、殘害良民,就命人把寶鏡悄悄懸掛在開封府的正堂之上。
后來有個叫錢如命的家伙,花了五千兩買了開封知府,打算干個三年兩載,發(fā)一筆橫財。他剛上任,就遇上弟兄倆為爭家產(chǎn)打官司,準(zhǔn)備好好敲詐一筆。弟兄倆為打贏官司都爭著賄賂他,今天你八百,明天我一千,錢如命賺得盆滿缽滿。誰知審判那天大堂之上寶鏡突然顯靈,把這樁貪污受賄之事都演了一遍,眾人一看,紛紛痛罵。錢如命原形畢露,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死包公鍘了活知府”,全城百姓人心大快,紛紛傳唱歌謠。自此,府臺衙門公堂之上往往會懸掛“明鏡高懸”的匾額,以表官員斷案公正,執(zhí)法嚴(yán)明,為官清廉。
照妖辟邪
“我聞?wù)昭R,及與神劍鋒。寓身會有地,不為凡物蒙?!便~鏡在人們心里重要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衍變出很多神奇的功用,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魔力。
據(jù)說秦始皇有一面銅鏡,站在它面前能照見五臟六腑,比現(xiàn)代拍X光片還厲害。在唐代,許多靈異古鏡更是出現(xiàn)在傳奇小說里。王度曾在《古鏡記》里記述自己曾得到一面古鏡,能鎮(zhèn)妖辟邪,先后照出狐、蛇、龜、猿、蛟所化之精怪,并消除了瘟疫。古鏡中的鏡精還托夢給他,后來又在匣中悲鳴,自動失蹤,十分神奇。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照妖鏡,而使用照妖鏡后來也成了一種風(fēng)俗。至今仍有人在家的門楣或窗戶上掛著它,雖然從銅鏡變成了玻璃鏡,卻是自古沿襲而來。
人們相信鏡子能驅(qū)妖辟邪,保佑住宅平安。有了它,能讓家成為心安之處。
關(guān)于銅鏡的神奇功用,夸張也好,迷信也罷,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它在古人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將銅鏡世代掛在門楣上,足見古人對銅鏡的依賴與信任。
人心如鏡
在古人的眼里,銅鏡不僅能照出妖邪、辨別貪官,還能照出人們的內(nèi)心?!都t樓夢》中的風(fēng)月寶鑒就是如此。
賈瑞貪戀王熙鳳的美色,病入膏肓仍念念不忘。小命不保時來了個跛足道人,給了他一面銅鏡,并叮囑他只可照背面,千萬不可照正面,三天之后病自然就好。賈瑞按吩咐照了一下反面,誰知有個骷髏立在里面,嚇得他半死。于是他好奇地看了一下正面,竟是王熙鳳在鏡中向他招手,于是癡迷其中,最終丟了性命。
寶鏡照出心底的欲望,一面是生路,一面是死門。賈家人怨恨這面風(fēng)月寶鑒害死了賈瑞,其實害死他的是他自己的心魔。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唐朝神秀和尚將人心比作鏡臺,意在警示人們,人心如鏡,只有時時拂拭,方能去除塵埃,保持一顆明凈的心。
破鏡重圓
銅鏡圓潤精美,古代屬于君王之間的“外交禮品”,還可以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漢代銅鏡上直接就鑄著“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字樣。
樂昌公主是南朝陳后主之妹,其才貌雙全,不戀權(quán)貴,獨重才識,自己做主嫁給了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陳國將破,生死難料之時,徐德言對她說:“以你的才華和容貌,國亡后一定會被擄入權(quán)貴豪門。如果情緣未斷,希望能再相見,但要有信物為憑?!?/p>
公主聽罷,淚流滿面,便從妝奩中拿出一面銅鏡,徐德言將它破為兩半,各拿一半,并約定說:“萬一失散,你每年正月十五就在市集上賣這半面鏡子,如果我還活著,一定會來找你?!?/p>
陳國亡國后,樂昌公主果然落入了隋朝大臣楊素家里,備受寵愛。但她心里卻時刻記掛著徐德言,每到正月十五,她就吩咐丫鬟拿著這半塊銅鏡上街叫賣。
徐德言經(jīng)過流離顛沛回到京城。正月十五,他來到集市,看到有人在高價叫賣半面鏡子,所賣的半面鏡子與自己的正好合在了一起,于是徐德言寫下這樣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fù)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看到詩后,心中很悲痛。楊素得知此事,頗為感動,成全了他們。后來兩人回到了江南,白頭偕老。
破鏡重圓日,夫妻團圓時。古時的銅鏡除了鑒容,亦是君臣和睦、朋友深交、男女忠貞的見證。
劉嘉玲說過:“我常對著鏡子跟自己講話,問自己這樣做怎么樣,把想法對著自己說。這樣會比較容易看清自己?!比宋ㄓ薪柚馕?,方能看清自己。通過鏡子,我們更容易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往往會于人前緘默不語,但在它面前,我們愿意袒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