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辰
塑料污染正在成為世界性問題,雖說早就生產出可降解塑料的材料,但因為成本原因,商家始終不愿普及,大量塑料垃圾只能被簡單填埋。荷蘭酷哥大衛(wèi)·哈肯斯借新奇導航,用愛心助燃,始終堅持科技融合藝術,創(chuàng)意融入生活,走出了一條獨樹一幟、令人嘆賞的環(huán)保之路。
模塊理念減少浪費
畢業(yè)于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的大衛(wèi)·哈肯斯,生于1988年,長相俊秀,擁有一雙純凈的藍眼睛。當他與人聊起音樂、藝術和創(chuàng)意,腦中的點子層出不窮,他最熱衷的是搗鼓一些新鮮有趣的小玩意。
早前,大衛(wèi)設計過滿地打滾賣萌的球狀掃地機器人,做過將水滴注入特制托盤的玩具,這些研發(fā)都被商家制成商品推向市場,不僅兒童喜愛,成年人也為此著迷。
2011年6月的一天,大衛(wèi)發(fā)現自己暗戀的女孩,每次思考時都習慣將筆端戳到嘴里。這樣的舉動既不衛(wèi)生,用完扔掉的塑料筆又有污染,太可惜了。有沒有方法讓塑料筆不僅有趣,還能隨著書寫一起被吃掉呢?大衛(wèi)靈機一動,通過試驗各種材料,最終用一種硬質糖果組成筆身。筆身由很多環(huán)形節(jié)狀組合而成,思考時可隨時啃下一截,而且六種口味隨意拼搭,好吃又好看。能吃的塑料筆推向市場后,不僅成了“咬筆頭強迫癥患者”的心頭好,也成了許多“追新”青年的寵兒。
2012年,當媽媽再次抱怨家里老式風力發(fā)電機性能不穩(wěn)定時,大衛(wèi)決定親自做一臺送給她。隨后,他用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造了一臺風力發(fā)電榨油機。
農場綠茵茵的草地上,微風徐徐吹來,水力發(fā)電榨油機的金屬葉片緩緩轉動,齒輪步步咬合,倒在容器里的核桃慢慢被碾磨,漏斗里滲出了油和殘渣!電有了,油也有了,那些含有豐富蛋白質的堅果殘渣,還可以成為農場里動物們的飼料或者植物的肥料,真是一舉多得!
把廢棄塑料變成生活日用品
有一年,大衛(wèi)到馬爾代夫度假,原以為馬爾代夫一定是碧海藍天的人間勝境,沒想到,海灘上滿是被海浪拍打的塑料盒、塑料瓶、塑料袋……大衛(wèi)見狀憂心忡忡:“沒想到連馬爾代夫的塑料污染都這么嚴重了!”
讓大衛(wèi)大驚失色的還不止于此。研究者發(fā)現,人們愛吃的海鮮里都藏著“塑料”!每只生蠔體內平均攜帶12顆塑料微粒,吃下這些海鮮,則意味著這些微粒最終都反噬到了人類身上。
如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大衛(wèi)看到一則調查報告顯示,每年產生的塑料垃圾,被回收的不到10%。顯然塑料垃圾正在一步步包圍著人們,大衛(wèi)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
其實,將塑料變廢為寶,早已進入生活。印度曾將廢棄塑料摻入公路,提高了公路的使用壽命;2010年海地發(fā)生海嘯,一家公司利用預制塑料模板,僅僅用了45分鐘就建成了一棟堅固保暖的房子。只是重新利用塑料垃圾,目前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執(zhí)行。能不能發(fā)明一種機器,讓每個普通人都能輕松操作呢?大衛(wèi)沿著這個思路,去設計可供個人使用的“塑料回收機”。
2013年,大衛(wèi)將自己的想法發(fā)布到網上,招募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研究。很快就有一名荷蘭技師和一名墨西哥機械工程師加盟,他們一起創(chuàng)辦了Precious Plastic公司。經過兩輪升級,最終設計發(fā)明了Version3.0——可以把廢棄塑料變成生活日用品的機器。它由一個塑料粉碎機和三個不同的小規(guī)模制造機器組成:一個旋轉機、一個擠壓機和一個注塑機。而且,這四臺機器都是由廢棄物制成,比如擠壓機是從一個舊洗衣機上拆下來的轉動機輪,旋轉機是回收站“淘”來的烤箱做的。
機器組裝方便、操作簡單,將收集的垃圾分好類后放進粉碎機里,一陣“咔嚓咔嚓”后,塑料碎片自動倒進壓縮機加熱,然后將它們壓入不同的模具,最后就出來了花樣繁多的新物品。注塑機可以將不同顏色的塑料進行混合,做成擁有獨一無二花紋和顏色的產品。
2015年荷蘭設計周上,大衛(wèi)在一塊空置廠房門口,堆了兩車醒目的彩色塑料廢棄品,由于體積較大,一下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室內的展示空間里則展示了四臺加工機器,以及利用這些機器制作出的各種產品——從容器、餐具、手機殼、鐘表、墻磚、首飾到攀巖墻上的支點等,所有的產品都擁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那一刻,參觀者們無一不為大衛(wèi)團隊的創(chuàng)新折服。
讓每個人都成為環(huán)保者
賺錢對大衛(wèi)來說輕而易舉,但他只對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感興趣,他覺得,“生產這些機器并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全世界人認識到回收塑料的重要性,讓每個人都自覺成為環(huán)保者?!?/p>
為此,大衛(wèi)專門建了個網站,開放了這項專利——任何一家已經成功運作的塑料加工坊,任何一名能夠制造機器或有金工技巧的人士,任何有場地并有意開設塑料加工坊的人,都可以在他的網站上申請成為地圖上的一個小標簽。通過這些標簽,人們就能夠發(fā)現自己居住地附近是否有可以合作的資源。只要你想,就可以開設一間這樣的塑料加工坊。大衛(wèi)將機器制作的方法、圖紙、3D模型等全部放到網絡上分享,還拍攝了一系列安裝制作教程視頻。
這些機器都是模塊化的,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件,便于升級、維修、定制。人們可以用從任何一家汽車配件商店或五金店買來的零件組裝這些機械,制造一個產品,啟動屬于自己的小工廠,開創(chuàng)一項環(huán)保事業(yè)。
這個項目,大衛(wèi)除了拿到荷蘭設計周 Social Design Talent(社會設計人才)共計1萬歐元的獎金外,沒有任何盈利。但是因為專利的開放,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環(huán)保颶風。
目前,大衛(wèi)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一個名為Patron的創(chuàng)意人士眾籌網站——藝術家或設計師可以通過發(fā)布自己的作品來獲得贊助,每月獲得一定捐助。大衛(wèi)有時也會參加一些由政府資助的設計項目。
有人評價大衛(wèi):“真傻,明明可以靠專利發(fā)大財,現在卻要靠捐助生活!”大衛(wèi)滿不在乎地聳聳肩,笑道:“如果這些簡易的塑料工坊,能夠像雜貨店一樣,出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是我最大的收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