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農
錢鍾書晚年致蘇正隆函有云:“臺灣為弟舊游之地,嘗寓草山一月……”這是其本人唯一一次談到自己1948年的臺灣之行。學者林耀椿循此線索,查訪資料,撰寫了《錢鍾書在臺灣》一文。原來,錢鍾書是跟隨國民政府教育部文化宣慰團一同赴臺的,其間還做過一次學術演講。相關活動,當年《自立晚報》上有連續(xù)報道,演講記錄稿也全文刊登。在此,我想追問的是:錢鍾書為什么會有這次臺灣之行?除了參與公務,他私下還有哪些交往?他對臺灣居住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印象如何?這與他1949年的選擇是否有著某些潛在的因果?
《槐聚詩存》里收錄了錢鍾書旅臺期間所寫的兩首七言律詩,我們選擇其中一首或許可以一窺端倪:
空明丈室面修廊,睡起憑欄送夕陽。
花氣侵身風入帳,松聲通夢海掀床。
放慵漸樂青山靜,無事方貪白日長。
佳處留庵天倘許,打鐘掃地亦清涼。
這首詩題為《草山賓館作》,詩后有作者自注:“樊南乙集序、方愿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
草山是一個不起眼的地名,草山賓館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但若是知道這個草山就是今天的陽明山,就要另眼相待了。至于草山賓館的身世,更是不同一般。1923年日據時期,為接待皇太子裕仁(即后來的昭和天皇)建造草山御賓館,主樓及附屬庭院近兩千平米。蔣介石剛到臺灣時,曾在此短暫居住;后長期作為孫中山之子孫科的官邸。蔣介石夏季避暑的草山行館(即草山老官?。┮苍诟浇?。草山因多生茅草而得名。據說,蔣介石初到此地,獲悉山名,頗為不悅,覺得有落草為寇之嫌,遂以弘揚王陽明精神為由,改稱陽明山。錢鍾書晚年特別提及“草山”,想來對這些掌故多少知道一點。
錢鍾書入住草山賓館,是作為政府文化宣慰團成員,參加教育部在臺主辦的文物展覽會活動。這項活動由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發(fā)起,名義上是要讓臺灣同胞了解祖國文化。參展的歷代文物和善本圖書由中央圖書館、中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及滬上藏家提供。為配合展覽,還組織了系列學術講座。此次活動的負責人,是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錢鍾書當時擔任該館英文雜志《書林季刊》(Philobiblon)的主編,頗受器重,受邀加入文化宣慰團,本是近水樓臺。
錢鍾書自稱“寓草山一月”,大致不錯。文化宣慰團乘船于1948年3月18日抵達寶島,文物展覽會于24日開幕,三周后撤展返回大陸,前后正好一個月左右。據記載,錢鍾書此行的主要公務,僅是做一場公開演講,時間是4月1日上午,地點是臺灣大學法學院,題目是《中國詩與中國畫》。幾年前,他撰寫過同題學術論文發(fā)表,因而不需要花多少時間準備講稿。旅臺期間,他應該十分清閑??途硬萆劫e館一月,無異于度假療養(yǎng),心情自然輕松愉快,這在他的詩里表現得十分明顯。
“空明丈室面修廊,睡起憑欄送夕陽?!钡谝痪鋵懖萆劫e館的客房?!翱彰鳌?,空曠澄澈的意思。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有云:“庭下如積水空明?!薄罢墒摇豹q斗室,言房間狹小。白居易《秋居書懷》詩云:“何須廣居處,不用多積蓄。丈室可容身,斗儲可充腹。”“面修廊”,即居室前面有長長的走廊。第二句無須解釋,只是“夕陽”二字值得品味?!八稹彼姙橄﹃?,顯然并非晨起,而是午睡醒來;且這午睡又并非小憩片刻,而是一覺睡到夕陽銜山。由此可見,詩人的日常起居真是散淡悠閑。
“花氣侵身風入帳,松聲通夢海掀床?!边@兩句寫的是草山賓館的景致和自然環(huán)境,以及居住其間的身心感受。其中化用前人詩句,也是恰到好處。如陸游《村居書喜》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黃庭堅《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jié)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中的“解衣臥相語,濤波夜掀床”,不一而足。
“放慵漸樂青山靜,無事方貪白日長?!边@兩句寫客居草山賓館的閑適心境?!胺陪肌奔词钁小0拙右住锻砥稹吩娫疲骸胺陪奸L飽睡,聞健且閑行?!薄皾u樂青山靜”典出自《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薄盁o事”一句似乎也在用典,白居易《詠興》詩云:“身閑心無事,白日為我長?!?/p>
“佳處留庵天倘許,打鐘掃地亦清涼。”這最后兩句當是直抒胸臆。“佳處留庵”,可參見蘇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行當投劾謝簪組,為我佳處留茅庵?!薄按蜱姟币痪?,詩人擔心讀者不能領會其含義,特別加注,告知典故出自李商隱《樊南乙集序》:“方愿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全詩不是結束在“清涼”這一感受上,而是結束在“為清涼山行者”這一心愿上。翻譯成白話,這兩句是說:如果這里能給我一席安身之地,我是愿意留下來修行的。
當然,這最后兩句可以理解為對草山賓館怡人環(huán)境的贊美。但考慮到當時特定的語境,恐怕就不那么簡單了。首先,這首詩不僅是寫給自己看,也會循例抄給別人看。記錄自己的行止、留待日后回憶之外,應該另有預設的讀者。最直接的對象當是同行人員,包括安排他參加這次文化活動的上司,也許還有當地的接待人員。詩中流露出差旅期間愉快的心情,也暗含著對享受如此優(yōu)越待遇的感激。這種含蓄、不失身份而又風雅的辭令,錢鍾書最為擅長。至于是否還會另有暗示,就要將這次文化活動放到大動蕩的時代背景中考察了。
經歷五十年的日據時期,隨著抗戰(zhàn)的勝利,臺灣終于光復了。而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又暴露出新的社會矛盾。同年,大陸國共戰(zhàn)場的形勢也發(fā)生逆轉,解放軍從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1948年初,教育部組織文物展覽會,赴臺宣傳慰問,表面上是為了促進臺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暗地里也是為轉移珍貴文物和善本圖書打前站。果然,1948年10月,蔣介石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中央機關陸續(xù)遷徙。年底,中央圖書館的善本書和故宮博物院南遷的文物,大多運至臺灣。當年文化宣慰團的團長蔣復璁和成員之一的莊尚嚴(即后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莊嚴),就是具體經辦人。
作為文化宣慰團的一員,錢鍾書對這些預謀應該心知肚明。同行人員除了公務,私下里也都有各自的打算。文化宣慰團里負責講座的七位專家,隨后遷居臺灣的就有四位。錢鍾書當時是否動過念頭呢?單從“佳處留庵”一聯(lián)看,似乎有此跡象。不過,下面一首旅臺詩卻別有一番滋味。
一樓波外許摳衣,適野寧關吾道非。
春水方生宜欲去,青天難上苦思歸。
耽吟應惜拈髭斷,行酒何求食肉飛。
著處行窩且安隱,傳經心事本相違。
這首詩原題為《呈喬先生大壯》,收入《槐聚詩存》時改為《贈喬大壯先生》,詩后有自注云:“先生思歸蜀、美髯善飲。”
喬大壯(名曾劬)是近代著名詞人、書法家、篆刻家。1947年,喬大壯離開執(zhí)教多年的中央大學,受聘于臺灣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8日,臺大中文系主任許壽裳遇害,喬大壯繼任其職。不久,錢鍾書由同行的歷史學家李玄伯(名宗侗)引薦,一起登門拜訪。錢鍾書此前并不認識喬大壯,這次拜訪的原因為何、當時談了些什么都不詳。只是事后,錢鍾書寫下了這首詩。
“一樓波外許摳衣,適野寧關吾道非?!钡谝痪涫强吞自??!耙粯遣ㄍ狻?,喬大壯號波外居士,室名波外樓,著有《波外樂章》、《波外詩稿》等。“摳衣”,典出《禮記》:“摳衣趨隅,必慎唯諾?!笨追f達疏:“摳,提也。衣,裳也。”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趨時的動作,表示恭敬。第二句涉及個人背井離鄉(xiāng)的境遇和不濟的時運?!斑m野”,前往野外;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焙笕顺R浴斑m野謀”謂到郊野商議政事?!皩庩P”,豈關。“吾道非”,我的道理和信念不對;語出《史記·孔子世家》:“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有云:“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p>
“春水方生宜欲去,青天難上苦思歸?!边@兩句寫的是“先生思歸蜀”。“春水”一句,典出自《三國志》裴注:“權為箋與曹公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薄扒嗵祀y上”,用李白《蜀道難》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薄痘本墼姶妗?945年《徐森玉丈鴻寶間道入蜀話別》詩中也有“春水生宜去,青天上亦難”一聯(lián),可參見。
“耽吟應惜拈髭斷,行酒何求食肉飛。”這兩句與“美髯善飲”有關。“耽吟”化用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的“為人性僻耽佳句”?!澳轺跀唷?,指髭須因吟詩而拈斷,語本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薄笆橙怙w”,指做官飛黃騰達,范成大《乙未元日用前韻書懷今年五十矣》:“定中久已安心竟,飽外何須食肉飛。”《槐聚詩存》1945年底《拔丈七十》詩中有“如此相豐宜食肉,依然髭短為吟詩”一聯(lián),可參見。
“著處行窩且安隱,傳經心事本相違。”“著處”,到處,隨處?!靶懈C”,典出《宋史·邵雍傳》:“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名其居曰安樂窩?!檬抡邉e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窩?!焙笕怂煲浴靶懈C”指可以小住的安適之所?!鞍搽[”,安定,平靜,《詩·大雅·緜》鄭箋云:“民心定,乃安隱其居。”“傳經”一句,化用杜甫《秋興八首》中的“劉向傳經心事違”。這兩句的大意是:到處都可作“行窩”,權且安穩(wěn)居住;理想與現實本來就有不小的距離,往往都是事與愿違。這顯然是在寬慰喬大壯。
喬大壯秉性孤高耿介,憤世嫉俗。渡海來臺,原為避開中央大學的人事糾紛。好友許壽裳之死,對其打擊甚大。雖然接任臺大中文系主任,卻是心緒低劣、萎靡頹唐,其寂寞、抑郁以及對時事的悲觀,在臺靜農《記波外翁》一文中有真切的描述。錢鍾書登門拜訪,正值此際。想來喬大壯在酒酣耳熱之時,袒露心扉,才引出錢鍾書的一番肺腑之言。
錢鍾書于4月中旬離開臺灣,喬大壯于6月初也返回大陸。7月3日,喬大壯在蘇州投水自盡。而六天之前,即1948年6月27日,喬大壯將《次韻答默存見貽之作》一詩抄寄錢鍾書。詩云:“客舍銀燈照桁衣,遠游芙芰是邪非?世傳豪士吳中賦,風送輕裝海上歸。獨立千人原小異,摩天六翮許低飛。欲從石室纟由 書去,白首相望事恐違。”
喬大壯的這首唱和詩,與錢鍾書的詩一樣,也是大量使用典故。一、首聯(lián):“客舍”當指臺北客居之所。“桁”,衣架,庾信《對燭賦》:“燈前桁衣疑不亮?!薄斑h游”和“芙芰”都出自屈原辭賦。“遠游”是楚辭篇名,這里也指自己赴臺執(zhí)教?!败杰痢奔础峨x騷》中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指特立獨行、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是邪非”是呼應錢鍾書詩中的“吾道非”。二、頷聯(lián):“豪士吳中賦”,指陸機的《豪士賦》。陸機是蘇州即吳中人,《晉書·陸機傳》有云:“冏(司馬冏,西晉“八王之亂”之齊王)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讓,機惡之,作《豪士賦》以刺焉?!边@里表達的是對當權者的不滿,具體所指不明?!帮L送”一句,是說自己終究還是從海上歸來。三、頸聯(lián):“獨立”一句,化用蘇軾《答李端叔》一詩中的“識君小異千人里”。這里表示對錢鍾書的信任和激賞,說他有別于眾人。“六翮”,指鳥的兩翼?!稇?zhàn)國策》有云:“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薄澳μ臁币痪涞囊馑际?,你有如云的六翮,理應展翅高飛,何必低首折腰、委曲求全。四、尾聯(lián):“欲從石室纟由 書去”,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為太史令,纟由 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痹囊馑际牵核抉R遷任太史令,開始綴集歷史書籍及國家收藏的檔案文獻。這里可能與錢鍾書供職于中央圖書館有關?!鞍资住币痪?,是說兩人盼望之事恐怕難以實現了。
對照錢鍾書與喬大壯的唱和詩可知,兩人會面時一定就時局和個人的去留等問題交換了意見。錢鍾書覺得,應該“著處行窩且安隱”,喬大壯的回答則是“白首相望事恐違”。
前面提到,是李玄伯陪同錢鍾書去拜訪喬大壯的。兩個月后,李玄伯即受聘于臺灣大學歷史系??紤]到喬大壯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而按照錢鍾書的性格,又不會輕易主動結交陌生人,此次拜訪是否有了解臺大中文系狀況的隱含動機呢?換句話說,錢鍾書是否會受到李玄伯等人的刺激,也動了去臺大任教的心思?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從喬大壯那里接收到的反饋信息是令人失望的。前任中文系主任許壽裳遇害身亡,現任中文系主任喬大壯惶惶不可終日。隨即,臺大校長易人,喬大壯本人也未接到續(xù)聘(繼任中文系主任的是臺靜農)。尤其是在國事、家事紛亂不堪的雙重煎熬下,喬大壯最終以屈原的方式了卻自身。這些所見所聞都會影響到錢鍾書,他即使曾有遷臺之念,也會因此而放棄了。
錢鍾書1948年臺灣之行的諸多細節(jié)已無法重現。從上述兩首詩中可以看到,他當時最關注的,是在動蕩的亂世之中尋求一處棲身之地?!恫萆劫e館作》起于“空明丈室”,結于“佳處留庵”;《贈喬大壯先生》起于“一樓波外”,結于“著處行窩”。室、庵、樓、窩,這些居所意象,無疑顯示了詩人潛意識的聚焦點。兩詩不同的地方在于,前一首態(tài)度明朗樂觀,后一首流露出萬般無奈,這就是所謂“情隨事遷”吧。
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一書有記:“鍾書和楊絳早就打定主意留下不走,如果選擇離開,不是沒有機會。……時任教育部長的杭立武邀錢鍾書去臺灣大學、楊絳去臺灣師范大學任教,答應調車皮給他們運書籍和行李?!边@已是1949年了。教育部長由朱家驊換成了杭立武。他是否因為聽聞錢鍾書此前有去臺灣大學的打算才發(fā)出的邀請,不得而知。但此刻大局已定,錢鍾書更不會將臺灣當作了身達命的選項。
天翻地覆之際,知識分子都會面臨去留的抉擇。決定的因素有大有小,有公有私,有必然有偶然,不可一概而論。前些年,學界關于陳寅恪是否會去臺灣,有過議論;其實,錢鍾書是否會去臺灣,也可一說。由于沒有直接證據,本文只是箋詩證史。欠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本文系為2018海峽兩岸詩學關系論壇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