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雯 姜麗麗 沈陽工學院 藝術與傳媒學院
紀錄片是一種以客觀視角、藝術手段記錄社會生活,反映本真世界的影像載體,自誕生以來就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影視傳播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的影像記錄形式。紀錄片的品質取決于其敘事風格及鏡頭使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數字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紀錄片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升,敘事風格和鏡頭使用方法的增加也為更高品質的紀錄片的蓬勃發(fā)展增添了動力。在我國涌現出的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紀錄片中,普遍擺脫了過去紀錄片的枯燥與煩冗,開始注重畫面的設計美感,畫風清亮,節(jié)奏明快,風格也更趨于多變。通過對紀錄片鏡頭使用和敘事風格的研究希望能對我國紀錄片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及整體內涵進行了解,豐富自身對于紀錄片發(fā)展的認識。
對于紀錄片的定義,目前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也有人認為,“紀錄片是影視節(jié)目形態(tài)中對某一事實或事件作及時報道的非虛構節(jié)目,它直接從真實生活中采擷素材,直接拍攝真實環(huán)境里、真實時間中發(fā)生的真人、真事;以采訪攝錄來代替虛構,在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用挑、等、搶的攝錄方法完成的敘事報道,給人以信息交流和審美享受的影視片?!?/p>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對于紀錄片的準確定義尚有爭議,但是通過其中包含的特性可以粗略的表現出紀錄片的特征,即一種以客觀視角、藝術手段記錄社會生活,以其特有的魅力來反映本真世界的影像載體并成為影視傳播領域不可或缺的影像記錄形式之一。
其中蒙太奇拍攝方法的使用多見于電影之中,“通過蒙太奇的運用可以幫助電影藝術家大大壓縮或者擴延生活中實際的時間,造成所謂“電影的時間”,同時也不給人一種違背生活中實際時間的感覺?!?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是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舍,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始向娛樂文化轉型。之前影視文化的認知功能、審美功能、甚至教育功能都受到了抑制,感官刺激功能、游戲功能、娛樂功能得到強化。在這種大的語境下,紀錄片的敘事風格也有了一定的變化。開始了從新聞片、專題片逐漸向紀錄片敘事轉型。紀錄片的敘事方法開始追求故事化、情節(jié)化敘事、懸念的營造、情景再現等?!奔o錄片風格發(fā)展也是世界文化不斷發(fā)展的呈現。
我國的紀錄片后來居上,同時也不和時代脫節(jié)。隨著紀錄片的不斷發(fā)展,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國家,其可以借鑒的紀錄片故事豐富多彩,這也為我國豐富的紀錄片奠定了內容基礎,提供了廣泛的來源。我國的紀錄片很多采用的是故事化敘事。“故事化敘事是紀錄片敘事的一種表現方式,它是指紀錄片在真實性的前提下,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或者真實事件為題材,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紀錄片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戲劇性。”
目前為止有關紀錄片研究的大多數是用案例分析法,通過具有典型性的優(yōu)秀紀錄片進行研究,如連麗敏的《紀錄片《一帶一路》和《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跨文化敘事研究》針對當下重大工程一帶一路建設的優(yōu)秀紀錄片進行研究,借鑒現有同類題材紀錄片研究的視角,在跨文化傳播學視域下,借助敘事學理論框架,分析紀錄片《一帶一路》和《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敘事策略是如何體現作品的跨文化屬性的。張步中的《紀錄片《China:Time of Xi》中國國家形象塑造探析》采用案例分析法,從國家形象塑造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西方主流媒體對于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策略,文章中包括了敘事人稱和視角、敘事結構以及敘事技巧,同時,探索我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獨特路徑,試圖為我國紀錄片自塑國家形象提出合理化建議。
[1]單艷秀.長鏡頭在紀錄片中的運用與發(fā)展[J].現代視聽.2012.02.
[2]褚喬.紀錄片中鏡頭的運用形式和功能[J].青年記者.2015.02.
[3]孟祥艷.大眾文化語境下紀錄片敘事風格的轉型[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05
[4]何瑩瑩.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5]李二.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現狀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陳一雷.紀錄片故事化興起原因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