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從襲
現(xiàn)在,每一位教師都在談論課堂的師生互動,每一節(jié)課都在運用互動,課堂顯得非?!盁狒[”。
互動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大膽地暴露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而不是機械、僵化、一成不變地按照預設的方案教學。因為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不是教師可以主觀決定的,也不是都能預料到的,哪怕你預設再充分,由于學生的不同,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也會發(fā)生意外的情況,但是只要我們充分準備、獨具慧眼,就能巧妙地抓住課堂中互動的生成時機,將這個問題變成新的教學的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zhuǎn)化成教學的亮點。
然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種情形,教師常常缺乏對學生生成的資源的深層次的思考,而白白浪費了課堂互動中許多有用的可開發(fā)的資源??瓷先W生回答很踴躍,課堂氣氛很熱烈,但實際對學生的作用不大。
下面是一次聽隨堂課課堂中的一個片斷:
教師出示題目:
(1)栽了4行杉樹,每行24棵?!??
(2)栽了3行揚樹,每行20棵?!?/p>
師:根據(jù)條件你能提出一個怎樣的問題?
生1:共有多少棵杉樹。
……
師:誰能把兩個題目綜合成一個題目?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以下的題目:
少先隊員在山上植樹,栽了4行杉樹,每行24棵;栽了3行揚樹,每行20棵?!??
生:我能提一個問題。(作者注:注意這時學生的思維)
師:有什么辦法,讓老師一看便知道題中有什么條件呢?
(小組討論)
師:誰有什么辦法?
生:畫圖。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圖。
生1:杉樹:———— ———— ———— ————
每行24棵
揚樹:??———— ———— ————
每行20棵
師:自己能說說自己畫圖的意思嗎?
生:
師:自己能提出一個問題嗎?
生:載的杉樹和揚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能說出怎樣思考的嗎?
……
評析:在上面的片段中,學生看到老師出示了條件后,第一影象是根據(jù)條件提出問題。其中一個學生舉手想提出一個問題。但這時老師像沒看到、也沒聽到,只管按自己的思路把學生引導到分析條件上。因為教師設計的目的主要讓學生分析題中的條件,以便引出老師想要的線段圖,但學生不一定完全按教師的思路,學生從自己的思路出發(fā),想到的是提出問題。這時,教師設計的思路與學生課堂中反饋的思路有沖突,而這位教師沒有認真思考學生反饋信息是否對自己原有的思路有用,及時地對自己的思路加以調(diào)整,而是從自己的原有思路出發(fā)。從課堂實錄來看,學生前面想提的問題,就是后面教師要用的問題。這樣不但挫傷了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白白浪費了一次極好的教育契機。所以教師在那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處理是缺乏對學生反饋信息的認真思考,沒有把課堂看成是師生互動生成的課堂。而在后面又讓學生提出問題,顯得有些勉強。最好的做法我認為學生想提出問題,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分析的,引導學生分析條件。
有效互動的課堂過程應是教師的思路與學生思路的一種不斷融合的過程,只有教師自己的思路來得開闊,同時又能不斷地整合學生的思路,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保證課堂的順利實施。否則,即使學生出現(xiàn)了許多好的資源,教師也不能及時地抓住契機,把資源開發(fā),放大。放大學生的有效資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上教師能不能及時地抓彩。抓彩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及時地抓到彩,沒有一定的教育機智是抓不到,也是抓不住的。而教育機智的積累、增強,我們一般的教師怎樣做?要靠自己的多思與反思。只有課前的多思,課后的反思才有意義。課前的多思體現(xiàn)在對教材、學生的深入鉆研上。
下面是一次教學研討課上的一個片段:
課堂片段(3年級數(shù)學下冊:兩位數(shù)學乘兩位數(shù)):
出示:買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錢?
師:大家能根據(jù)題中已知的條件和問題,列出算式嗎?
生:能——
(抽一生列在黑板上)
24 × 12 = 288
(右邊是教師與學生互動后的板書補充)
……24*2=48
……24*10=240
……48+240=288
老師的本意只是讓學生列出算式,而不要求算出結果,可是這個學生不但算出了結果,還正確列出了計算的豎式——這正是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這與老師這堂課預設的方案是不相吻合的。這位老師卻并沒有慌張,而是首先肯定了學生的豎式計算方法是正確的,然后巧妙地以幾個問題引導這個學生說出了自己做題思維的過程:
師:你為什么要用乘法式子來列式?
豎式中的“48”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為什么“48”的末位要與個位對齊?
豎式中的“24”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為什么“24”的末位不是對著個位?
最后為什么還要把原來的兩個積加起來?
… …
在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要求其他的學生對老師的提問也積極思考,舉手回答,這樣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使學生參與到了這個思維過程之中。這樣老師達到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只是這個目的不是老師自己“講授”出來的,而是師生在互動中共同完成的。這位教師對這一課堂“意外”的處理既體現(xiàn)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顯示了教師高超的“導”的技巧。
如今,追求課堂教學的互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了,但是如何才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的互動起來,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和研究。我們不能為了“互動”而“互動”,互動是師生之間的真正對話,是準備得再充分的預案也囊括不了的。因此,我們除了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以外,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抓住“意外”的互動生成時機,讓學生在與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思維碰撞中產(chǎn)生火花,這樣課堂教學互動才能不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