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永歡 王磊
摘要:方言詞匯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歷數(shù)千年傳承,仍為今人所樂道。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出版,擔負的是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在對待各種文化因子上,應該有自身的堅守和擔當,既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囫圇吞棗,必須慎之又慎,這才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所以,在編校工作中如何做好方言詞匯的取舍,是值得每一個編校人員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方言詞匯 習慣 導向 規(guī)范
在編校工作中如何妥當處理方言詞匯的使用,一直是比較棘手的問題。其最大的障礙就在于編校人員對方言詞匯掌握的貧乏,不了解或者積累不夠,導致在編校過程中遇到方言詞匯時不知道如何處理:能不能用,如何用,用得合不合適,去哪里查找,等等問題,給編校工作帶來困難的同時,也影響了編校工作的效率和編校質(zhì)量。
目前,方言詞匯在出版物中的使用比例并不小,以我社為例,涉及本地民風民俗的小說、散文、戲劇,甚至詩歌作品,就經(jīng)常用到方言詞匯,比如:“睡喏喏”(意為睡覺)、“甩米線”(意為吃米線)、“嚼斤”(意為挑剔)、“把連”(意為全部)……這些方言詞匯經(jīng)常被用到。作為編校人員,不熟悉,或者平時在方言俗語方面的積累不夠,在工作中就不能很好地處理這方面的內(nèi)容,造成工作上的短板。尤其在當前人力資源跨區(qū)域流動帶來的人與人之間文化背景存有巨大差異的趨勢下,更使得方言詞匯的處理成為很多編校人員的難題。為解決這方面的困擾,在工作中掌握一套較為實用的處理方言詞匯的原則,對于開展編校工作是有積極作用的。
結(jié)合本地區(qū)方言使用的實情,不做理論系統(tǒng)的分析,單從編校工作實際出發(fā),我認為編校過程中處理方言詞匯時應把握幾個方面的原則:
一、尊重作品和作者地域,不擅改
每個出版機構(gòu)在組稿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大量來自外地或者是由非本地籍人士編寫的夾雜大量方言詞匯的作品。而在這些書稿的編校過程中,不可能一一對應安排和作品或作者來自同一區(qū)域的編校人員來處理,這樣就造成了書稿與編校人員語言習得上的差異,無形中增加了書稿處理的難度。比如,云南話說:“這個人做事太拔毒了!”“拔毒”,在云南方言中的意思是“太絕了,太狠了”,如果讓一個不懂云南方言的人來看這個句子,是無法理解的。如果遇上編校經(jīng)驗不足的人,他或許會依據(jù)文意把“拔毒”用其他詞來替換,輕易就改變了作者的表達習慣;或者會將“拔毒” 從字面來理解,從而將句子完全理解錯。作為一個專業(yè)的編校人員,在遇到此類問題時,不應該武斷地下結(jié)論。首先要查找資料,找能夠辨識相關地域方言的老師、同事請教,明晰詞匯的用法、意義。然后才是考量該詞匯用在句子中是否合理。比如有一些人喜歡將“拔毒”改為“絕”,認為這樣才符合規(guī)范語言漢字的要求。殊不知,修改之后不僅句子的生動性被抹殺了,作者方面也不一定會認同。因此,在涉及方言詞匯的使用時,編校人員一定要明晰詞義,尊重作品和作者地域,不要擅自進行自認為“更合理”的修改。
二、尊重讀者習慣,不擅自規(guī)范
這里的讀者習慣,指的是同地域的讀者在語言習得方面的共通點。編校人員在處理書稿時,應該考慮圖書的市場地域因素。作者在寫作中夾雜的方言詞匯在行文中往往給人一種突兀感,從出版用字、用詞的角度出發(fā),應該將它們換成規(guī)范的用法才合理,但是,大部分作品寫作的文風、思路是與當?shù)氐挠谜Z習慣緊密結(jié)合的,尤其是本土作者編寫的作品,行文中夾雜的方言詞匯在當?shù)刈x者讀來,更有趣味性,更能產(chǎn)生共鳴。比如,云南方言中常有:“王小二說:‘大嬤,你幾呢洋芋給能再相因點?”這句話的規(guī)范用語為:“王小二說:‘大媽,你(賣)的洋芋能不能再便宜點?”對于我們當?shù)刈x者來說,前一句我們可以從中讀出家鄉(xiāng)的感情,讀出“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的感覺,絲毫沒有違和感;而后一句則只能看成是普通的對話。這就是區(qū)別,其間包含的感情不一樣。所以編校人員在處理方言詞匯時,不要輕易去做所謂的規(guī)范,應該充分尊重當?shù)刈x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感受,這才是編校人員成熟的體現(xiàn)。
三、正確使用方言詞匯,注意用詞導向
經(jīng)過幾千年的傳承積累,方言詞匯體系中不可避免地充斥各種類型的詞匯,積極的、消極的,褒義的、貶抑的,趣味性的、粗俗甚至惡俗的,等等。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根據(jù)習慣信手拈來,覺得只要意思到位了就行,不考慮用詞的導向是否積極、是否值得提倡。因此編校人員在處理方言詞匯時,一定要留心考查這些詞匯的導向是否正確、積極。在民間用語中,方言詞匯龍蛇混雜,極少有優(yōu)勝劣汰之說,只有常用與不常用的區(qū)別。我們在編校過程中,應刻意在導向上做出鑒別,保留那些意義積極的,有趣味性的,不會造成歧義的方言詞匯;去除那些消極的,惡俗的,不能正面體現(xiàn)方言價值的詞匯。比如,云南方言詞匯“日不攏聳”(形容人或事物令人厭惡,不合適)、“日卷”(意為罵)、“土賊”“雜毛”……這類詞從字面上看導向就是有一定問題的,不提倡在書面語中使用。當然,一些特殊語境中偶爾需刻意使用部分俗詞時,如地方戲劇、小品類劇本中有必要時可做適當保留,其他時候則應該將其規(guī)范,以免誤導讀者。
四、特殊圖書如地方戲劇本、小品劇本中的方言詞匯使用
隨著民間文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過去只由極少數(shù)人或小群體掌握的劇本,現(xiàn)在進入了創(chuàng)作熱潮期,而且漸漸進入了出版的視野。以我社為例,每年都會出版幾部關于地方戲劇的作品,比如花燈、山歌、滇戲,還有各種民族調(diào)子等等,這些作品中就大量用到了方言詞匯、俗語。我們知道,劇本在表演藝術(shù)中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是劇中人物進行對話、行為的參考語言,什么樣的語言風格會取得什么樣的藝術(shù)效果,之間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所以在處理這類書稿的時候,如何正確理解方言詞匯的使用含義,以及把握其去、留的度,也是考量編校人員業(yè)務水準的重要參考因素。比如,云南方言戲劇、小品中常用句式:“阿個(guo)你幾是要克哪點兒?”(意為“你要去哪里?”)“阿么,我這個(guo)頭改,硬(en)是疼呢要不得了?!保ㄒ鉃椤拔业念^已經(jīng)疼得受不了了”)“走,小三,克整點兒嘎嘎甩甩?!保ㄒ鉃椤白撸∪?,去弄點肉吃一吃?!保T如此類的用語,在地方戲劇劇本、小品劇本中都是十分常用的,它們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也是非常鮮明、非常有特色的。還有一些則是帶有一定粗糙感的表達,比如,“土賊,你是豁(huo,第一聲)祖公改?”(意為“你小子是騙我嗎?”)“小雜種,辦點事么鬼眉(mi,一聲)日眼呢,整球不成?!保ㄒ鉃椤斑@小子辦事不靠譜。”)……從規(guī)范用語來看,這類對話中夾雜了大量的不文明用詞,甚至整體上有粗俗的傾向,應該加以規(guī)范。但是,在我們的地方戲劇、小品中,這一類對話也是最為普通、最能表達情感的用語,若將之修改規(guī)范,則劇本也將失去地域文化的特色,戲劇表演的藝術(shù)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在有關此類特殊圖書的編校中,方言詞匯使用的導向上我認為可以合理處置,只要整體表達上不違反相關出版規(guī)定,在表達中使用少量粗糙點的方言詞匯,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積極繼承的正確方式之一。
方言詞匯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的作用、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同時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能丟棄的重要部分?!秶彝ㄓ谜Z言文字法》中對戲曲、影視等藝術(shù)形式及出版、教學、研究中使用方言詞匯的行為作了相關規(guī)定,充分地從官方角度肯定了它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專業(yè)從事出版工作的編校人員,更應該本著傳承文文化、弘揚文化的精神,積極肯定方言詞匯的價值,積極學習、探索方言詞匯的使用,本著不隨意刪改,不放任自流,勤查多問的處理原則,務必使方言詞匯在書稿中的使用合理合規(guī),以免影響出版活動的正常開展。這也是每個編校人員應該保有的職業(yè)道德。
參考文獻:
[1] 張華文、毛玉玲編著:《昆明方言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 云南方言網(wǎng),http://www.yunnan5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