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5年以來典型刑事錯案的重審不斷出現(xiàn),使得刑事偵查程序的錯漏漸顯。本文通過對刑事偵查程序下發(fā)生的錯案原因的分析,可知有五個方面:特定的時代背景;案外因素的作用;刑事偵查活動過程中的職權濫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實。針對原因,提出刑事偵查程序下錯案的預防措施:偵查監(jiān)督工作的落實與完善;規(guī)范偵查行為,提高偵查能力;落實證據制度;完善救濟制度。作為一個法治標準,刑事錯案率是一個風向標,只有找出成因,對癥下藥,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治。
關鍵詞 錯案成因 刑事偵查 預防措施
作者簡介:周蓓,安徽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20
一、刑事錯案的形成分析
中國的無罪率有千分之0.67,2014年全國無罪案件有778件。更甚者,長春市南關區(qū)人大代表在履行職責時抽查了長春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的四個案例,發(fā)現(xiàn)它們的錯案率為100%。我國刑事錯案的出現(xiàn)屢見不鮮,而錯案的產生原因、產生后果甚至是補償救濟措施,則處在各方壓力下,被掩蓋了真相。要知道錯案的產生,首先就要對什么是錯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刑事錯案概念分析
刑事錯案是指存在嚴重錯誤的案件,這種案件是對于事實和法律處理的確有錯誤的,并且在案件的實體處理和法律適用上產生錯誤的,而且錯案均是由生效的法律文書為最終結果的案件。我國現(xiàn)行法律只有刑事錯案的表述,但是根據普遍觀點,刑事冤案、刑事假案均屬于刑事錯案的范疇,是刑事錯案中最嚴重的情形。刑事冤案是從被冤枉人的角度出發(fā)的,刑事假案則是從有權者角度出發(fā)的,本文探討的則是刑事訴訟程序中產生的錯案。只有通過對刑事錯案的案例做出具體分析,才能窺得其緣由。人所具有的易變和軟弱的特性,使得法律的不可違抗性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這就使得刑事錯案的產生具有其必然性,除卻不可避免的客觀方面,主觀原因也是無法忽視的。
刑事案件之所以稱為錯案,不外乎兩個原因:法律的缺陷;個案的缺漏。如果一個時代中,大方向發(fā)生了偏差,那么無論后來行為怎么正確,都是于事無補的,對于法律執(zhí)行來說更是如此。一個法律制度發(fā)生錯漏,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案件的定性,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也會遭到潛移默化的破壞,制度這個大方向一旦發(fā)生偏向,刑事錯案的發(fā)生則是不言而喻的了。刑事錯案的產生不是單單的某一個方面作用的結果,而是各種原因綜合情形下的產物。
(二)刑事錯案案例分析
從2012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中可以看出,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目標是在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同時,也要確保沒有犯罪的人不受到任何刑事方面的究查,更深層次的目的是要保證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得到基本保護。這就要求執(zhí)法機關牢固樹立不冤枉無罪之人的理念。但是形式錯案卻一直不斷出現(xiàn)。
從聶樹斌案中可以看出,在案件發(fā)生之后的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基本上沒有進行任何調查走訪和證據采集,就確定聶樹斌為犯罪嫌疑人,快審之下聶樹斌被確定為有罪。在犯罪現(xiàn)場,證據散落一地,偵查人員視若無睹。呼格案的案件發(fā)生全過程則更為迅速:1996年4月9日晚,在犯罪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被害人尸體,經鑒定被害人死于扼頸窒息。犯罪嫌疑人與同事在看到尸體后,前去報案。此后呼格被立即確定為犯罪嫌疑人。一審認定呼格犯故意殺人罪、流氓罪,呼格被立即執(zhí)行死刑。一審后,呼格雖然上訴,但是經過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審裁定,呼格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公正,最后仍在1996年6月10日被執(zhí)行了死刑。
二、刑事偵查階段錯案的產生原因
(一)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后果
上述案例大都是在特定期間對于犯罪的處理的政策背景下產生的。全國基本上都在經歷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時期,當時對此類案件的處理意見是“嚴、重、快”,這就導致錯案產生幾率加大,被冤枉之人受到不應有的處罰。在偵查活動過程中,刑訊逼供措施的采取,使得犯罪嫌疑人有冤不能申,有情無處訴。從呼格案中可以看出,在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在認定呼格為犯罪嫌疑人以后無視呼格的自我辯解。這些錯案均是在偵查階段出了問題,偵查人員各種無視法律的行為,對于案件的錯誤評判。合法合理公平正義的理念完全不見蹤影。
(二)案外因素的影響
1.證據的處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口供的重視、對于群體利益的重視,漸漸形成一種規(guī)律性現(xiàn)象:一個犯罪行為發(fā)生了,無論其情節(jié)、后果如何,它帶來的對于社會的危害如果足夠大,就會導致偵查人員在辦案時更容易出現(xiàn)一些違法行為, 因此就會大大提高發(fā)生錯案的機會。這就需要偵查人員對證據的證明能力逐一審查,排除非法證據和案件不相關證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證據的質量,為了確保司法公信力,更是為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合法保護。
2.偵查監(jiān)督程序的作用
我國各級人民檢察院承擔著監(jiān)督職責,人民檢察院對偵查人員的違法行為予以矯正,就是對于弱勢一方的保護。例如,訊問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在固定的保密性極好的地點進行的,外部條件無法進行干涉,這雖然保證了訊問過程的嚴肅性,但是卻極易發(fā)生對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進行非法傷害的情形。如果人民檢察院的監(jiān)督職能不能有效進行,那就沒有辦法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近距離的保護,從而使得刑事錯案有禁無止。
3.固有偵查模式的影響
偵查人員在立案之后基本上最先確認就是最先確定犯罪嫌疑人,似乎認為認定了犯罪嫌疑人,整個案件就結束了。整個偵查模式就是“犯罪嫌疑人——案件事實——證據”的循環(huán)。偵查人員在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后,往往只是對犯罪現(xiàn)場進行比對,找出與口供相同之處而忽略不同之處。這種模式下發(fā)生錯案也就不足為奇了。偵查人員先入為主意識對于案件結果的決定性影響。這與時代背景分不開,與人的局限性思維有關。而在當時模式下,偵查人員的個人意識對案件有據定性作用。
(三)刑事偵查活動過程中的職權濫用
依靠人得出的審判結果是有局限的,在某些情況下是一定會犯錯的。我國公安司法機關權力過大是久病少醫(yī)的結果。
在刑事訴訟時間過程中,有些辦案人員不僅不重視證據的作用,而且對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獲得途徑往往處于非法與合法的灰色角落,而對于犯罪嫌疑人的罪證、罪行,僅憑偵查人員自己的主觀臆斷。重實體、輕程序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一個人未經審判不能確定為有罪,但是錯案的產生卻是在偵查活動中就已經判定的,這就使得審判程序只是走個過場,證據的收集和質證也形如一紙空文。因此,就需要調節(jié)刑事訴訟活動中的“以偵查為中心”的執(zhí)法手段,轉變?yōu)榘褜徟须A段作為定罪量刑的中心的法律信仰,將公安司法機關的權力關進法律的籠子里,這樣,除完整的法律體系、程式規(guī)則、制度保障外,執(zhí)法主體之間的關系也不可小覷,類似于相互監(jiān)督作用、相互制約作用等等。
(四)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實
《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檢法的相互關系,三者彼此之間需要做到各司其職、彼此照應、相互制約,然則長久以來的實踐中,形成了“配合較多,制約較少”的固定辦案模式,也加劇錯案的形成。并且審判階段地位未受應有重視,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偵查人員對于視偵查階段為主的模式的偏向。由于偵查機關的權力過大,導致庭審只是一個形式。以是,在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的法制觀、完善司法體制改革制度為基礎下,堅持改革訴訟制度,堅持建構新型偵、訴、審工作機制,是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問題意識,是對于加強“以審判為中心”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錯案的重要制度安排。刑事偵查活動仍停留在“以偵查為中心”上,這是產生錯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偵查人員從自身做起,將法律作為約束自己的唯一方法,才能讓我國的法治環(huán)境得到不斷完善。
三、刑事偵查階段對于錯案的預防措施
刑事偵查程序的不當適用并不一定必然導致刑事錯案的產生,錯案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刑事錯案的產生必然與刑事偵查程序的不當適用有聯(lián)系。不論是在發(fā)達國家還是在發(fā)展中國家,刑事案件的發(fā)生都會引起公眾討論。因此只談錯誤不談糾正則是無用之功,只有對錯案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吸取了經驗和教訓,才能進一步提高刑事案件的質量,才能避免因人為因素導致的錯案。
(一)落實偵查監(jiān)督工作
執(zhí)法規(guī)范化是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對于偵查人員來說需要做到以法律規(guī)定為主、案外因素為輔。其他學科的優(yōu)秀成果值得偵查人員借鑒,使得獲得的證據客觀、合法并且相互之間必須具有聯(lián)系性,從源頭上杜絕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人民檢察院應當做好其本質工作,切實履行其職能,對偵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合法性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對于偵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刑訊逼供、威脅以及引誘等非法措施收集來的證據即使對于偵查效率有一定幫助,但是卻是違反偵查程序、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嚴甚至是生命的違法措施,是對法治原則的公然挑釁。人民檢察院的介入,對于防止錯案的發(fā)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切實貫徹偵查措施的執(zhí)法必嚴原則。只有偵查措施的原則得到切實實現(xiàn),錯案的發(fā)生概率才能防止在可控范圍內。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依照法律,在可支配權限范圍內,可以通過行使批準逮捕權來達到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目的。
(二)規(guī)范偵查行為,提高偵查能力
偵查行為正是帶有追溯性的特征,才需要嚴格進行規(guī)范。規(guī)范偵查行為,可以采取在公開公正的環(huán)境下訊問犯罪嫌疑人、嚴格依照程序進行逮捕等措施。對案件極其關鍵證言和口供都沒有進行合理質證和采納,怎么能保證犯罪嫌疑人能得到公正結果。逮捕則是褫奪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行為,就更需要偵查人員在符合逮捕條件、規(guī)定的逮捕時間、合理的羈押期限等范圍內依法執(zhí)行。
(三)落實證據制度
源于英美法系的非法證據排除和非經法定程序不能定罪的規(guī)則,值得借鑒。目前偵查實踐中依賴口供的情形已經顯著減輕,但是為了杜絕簡單依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情形,公安司法機關應當嚴格貫徹“由證到供”措施,一方面要加強偵查人員搜集證據、勘驗、檢查案件現(xiàn)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視科學技術對于破案的重要作用,鑒定意見等的科學運用能對防止錯案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加強非人為因素可以影響的科學技術在偵查過程中的作用,能有效遏制錯案的發(fā)生。
(四)完善救濟制度
有傷害就必有救濟,二者相生相息。錯案造成的傷害已經不可挽回,只有建立完善的救濟制度才能讓生者安慰,逝者安息。救濟制度需要平等地對待任何一個人,救濟制度的執(zhí)行主體,救濟標準,救濟方式等都需要進行嚴格合法地執(zhí)行。完善救濟制度,要及時地舉行申訴聽證;對符合條件的已經進行過申訴程序的人及時提供救濟;尊重并聽取辯護人對于案件及救濟的意見等等。
對于偵查人員來說,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的權利,更需要謹慎細致地面對每一個案件,錯誤不可怕,能提供悔悟的機會就好。
參考文獻:
[1]李建明.刑事司法錯誤.人民出版社.2013.
[2]張保生.刑事錯案及其糾錯制度的證據分析.中國法學.2013(1).
[3]左衛(wèi)民.“印證”證明模式反思與重塑: 基于中國刑事錯案的反思.中國法學.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