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嶸崢 ,蔣烈戈*,鐘發(fā)剛,蔡國寶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畜牧科學研究所,新疆 額敏縣 834601;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科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5團獸醫(yī)站,新疆 額敏縣 834600)
夏洛萊牛原產于法國中西部地區(qū),屬于大型肉用品種,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被毛為白色或乳白色。夏洛萊牛以其快速的生長性能,良好的肉品質,優(yōu)異的屠宰性能[1],逐漸被各國重視引入并用于改良當地本土牛。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引入夏洛萊牛開展繁育工作[2],先后在河南泌陽、遼寧朝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5團建立夏洛萊牛繁育中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5團草地資源豐富,可持續(xù)放牧時間充足,適合培育夏洛萊牛,經過50多年的繁育工作,夏洛萊牛改良當地牛的效果顯著,但其本身的品系卻開始出現了退化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今后本地肉牛的品種改良工作,為此,提高夏洛萊牛品種良種化已迫在眉睫[3,4]。本試驗利用進口的夏洛萊優(yōu)質凍精,采用同期發(fā)情、人工授精配套育種技術,為當地夏洛萊牛導入優(yōu)質外血,提純復壯[5],以期為今后夏洛萊牛育種工作提供實踐參考與基礎數據。
試驗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5團5連、8連、金旭養(yǎng)殖合作社等肉牛基地進行。
法國進口夏洛萊凍精,2000枚,活力0.35以上,劑量為每只0.25 mL。
試驗母牛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5團養(yǎng)殖社提供。選取體況相近,體重在500 kg左右,健康的夏洛萊母牛600頭,分別在幾個試驗基地設置保定架。利用進口夏洛萊凍精,采取同期發(fā)情與人工授精配套育種技術對600頭母牛進行冷配。
試驗母牛及后代犢牛采取冬春季圈舍飼養(yǎng)和夏秋季放牧相結合的方式。放牧期間自由采食。圈舍飼養(yǎng),試驗母牛粗料主要有玉米青貯、麥秸、苜蓿組成,按精粗比7:3進行添加。精料每日飼喂3 kg左右。精料配方及營養(yǎng)成分見表1。每日投喂2次配合料,保證充足飲水,圈內設置舔磚塊。保持飼養(yǎng)環(huán)境清潔、安靜,進行修蹄護理,嚴格防疫制度與疾病預防措施。
表1 試驗母牛精料組成及營養(yǎng)成分含量(以DM為基礎)
收集整理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000年夏洛萊肉牛生產性能數據,包括犢牛初生重,不同月齡體重,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數據,數據由165團育種站提供。隨機選取體況接近,健康的F1代夏洛萊肉牛公母各30頭,分別于0月齡、3月齡、6月齡、12月齡,測定F1代夏洛萊肉牛生長性能數據。利用鋼卷尺,皮尺、磅秤采集試驗母牛后代體尺數據及稱重數據。其中體高、體斜長采用硬尺測量,胸圍、管圍采用軟尺測量。稱重采取空腹24 h后絕食重量。
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由表2可知,初生公犢牛,不同年代間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隨著年代的增近,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均有下降的趨勢,2000年初生犢牛體重顯著小于20世紀80年代初生的犢牛(P<0.05),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初生犢牛體重無顯著差異(P>0.05);6月齡牛,不同年代間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隨著年代的增近,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均有下降的趨勢,2000年的犢牛體重顯著低于20世紀90年代和80年代犢牛體重(P<0.05),20世紀90年代牛6月齡體重低于80年代,差異顯著(P<0.05);12月齡牛,不同年代間管圍無顯著差異(P>0.05),2000年的牛體高、體斜長顯著低于20世紀90年代和80年代(P<0.05),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間差異不顯著(P>0.05),20世紀80年代牛胸圍高于90年代和2000年,差異顯著 (P<0.05),20世紀90年代牛胸圍高于2000年代,但差異不顯著(P>0.05),12月齡牛體重20世紀80年代最高,為380.30 kg,顯著高于90年代和2000年12月齡牛體重(P<0.05),90年代12月齡牛體重高于2000年,差異顯著(P<0.05)。
表3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000年夏洛萊母牛各階段體重、體尺對照表
由表3可知,初生母犢牛,不同年代間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隨著年代的增近,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均有下降的趨勢,2000年初生犢牛體重30.29 kg,顯著小于20世紀80年代初生的犢牛(P<0.05),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初生犢牛體重無顯著差異(P>0.05);6月齡牛,不同年代間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隨著年代的增近,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均有下降的趨勢,2000年的犢牛體重121.08 kg,顯著低于20世紀90年代和80年代犢牛體重(P<0.05),20世紀90年代牛6月齡體重低于80年代,差異顯著(P<0.05);12月齡牛,不同年代間管圍無顯著差異(P>0.05),2000年的牛體高、體斜長顯著低于20世紀90年代和80年代(P<0.05),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間差異不顯著(P>0.05),20世紀80年代牛胸圍高于90年代和2000年,差異顯著(P<0.05),20世紀90年代牛胸圍高于2000年代,但差異不顯著(P>0.05),12月齡牛體重80年代最高,為340.15 kg,顯著高于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12月齡牛體重(P<0.05),20世紀90年代12月齡牛體重高于2000年,差異顯著(P<0.05)。
表4 引進凍精提純復壯公犢與原有夏洛萊牛體重、體尺數據對比
由表4可見,初生公犢,復壯牛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體重均高于原有牛,但無顯著差異(P>0.05);3月齡復壯牛體重達到122.30 kg,顯著高于原有牛 (P<0.05);6月齡復壯牛體高和體重分別為98.40 cm、180.16 kg,顯著高于原有牛(P<0.05),其他各項體尺指標高于原有牛,但差異不顯著(P>0.05);12月齡復壯牛除管圍與原有牛差異不顯著外(P>0.05),其余體尺及體重指標均顯著高于原有牛(P<0.05)。
表5 引進凍精提純復壯母犢與原有夏洛萊牛體重、體尺數據對比
由表5可知,初生母犢,復壯牛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體重均高于原有牛,但無顯著差異(P>0.05);3月齡復壯母牛體重達到112.83 kg,顯著高于原有牛(P<0.05);6月齡復壯母牛體高和體重分別為95.21 cm、170.62 kg,顯著高于原有牛(P<0.05),其他各項體尺指標高于原有牛,但差異不顯著(P>0.05);12月齡復壯牛除管圍與原有牛差異不顯著外(P>0.05),其余體尺及體重指標均顯著高于原有牛(P<0.05)。
根據育種數據,20世紀80年代夏洛萊公牛6月齡牛平均體重175.90 kg,90年代為158.23 kg,2000年為134.62 kg,20年內,夏洛萊公牛6月齡體重下降了23.46%,12月齡體重下降了15.13%。20世紀80年代夏洛萊公牛0~12月齡平均增重為0.95 kg/d,到了2000年,夏洛萊牛0~12月齡平均增重為0.80 kg/d,相比80年代,日增重下降了15.73%。20世紀80年代夏洛萊母牛12月齡平均體重340.15 kg,0~12月齡平均日增重為0.84 kg/d,相比2000年夏洛萊母牛,12月齡體重高出38.07kg,日增重提高了9.75%。綜上所述,夏洛萊肉牛自20世紀70年代引入新疆九師165團以來,經過40多年的繁育工作,夏洛萊肉牛品種體尺及體重已經開始出現生產性能下降的現象。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剛引入夏洛萊肉牛時缺乏合理的繁殖育種規(guī)劃,長期的放牧飼養(yǎng),缺乏人工培育,選擇優(yōu)良種牛等關鍵育種技術導致,此外新疆地區(qū)氣候光照也是影響夏洛萊肉牛生長性能的重要因素,學者研究了1961-2001年的氣象資料發(fā)現,進41年北疆氣溫逐漸升高,降水量增多,冬季增溫較為明顯[6],溫度升高會降低動物采食量,從而影響肉牛體尺、體重發(fā)育[7]。
試驗數據顯示,通過引進凍精改良的后代公牛初生重達到38.75 kg,母牛34.69 kg,分別高出未改良牛6.12 kg、2.52 kg,與20世紀80年代夏洛萊牛初生重基本保持一致。12月齡復壯公牛平均體重376.11 kg,母牛平均體重326.14 kg,比原有公牛高了16.06%,母牛高了7.09%。復壯公牛0~12月齡平均日增重為0.94 kg/d,母牛0~12月齡平均日增重為0.79 kg/d,這與國內研究學者報道的基本一致[8-10]。說明通過引進凍精提純復壯夏洛萊肉牛效果明顯。
夏洛萊牛自20世紀70年代引進我國以來,由于管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原因導致生產性能下降,具體表現在體重、體尺等指標下降,生長發(fā)育減慢,通過引進凍精提純復壯后代夏洛萊牛犢各階段體尺及體重顯著高于原有牛,與20世紀80年代夏洛萊牛犢各階段體尺體重數據基本持平,達到國內報道夏洛萊肉牛生產性能水平。說明引進凍精提純復壯夏洛萊牛起到了優(yōu)異的效果,為今后夏洛萊品種提純復壯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