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延禧攻略》。正好,今天衣魚先生帶你們聊聊宮斗劇。
宮斗劇劇情無非都圍繞著爭權(quán)奪勢,妃嬪們想把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為主題展開。在遠古的商朝,劇情也是如此。
商朝有個帝王叫武丁,他有三個王后。其中一個叫母辛。母辛是誰?母辛就是“婦好墓”的婦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錄的女將軍,擅長打仗和占卜,沒事兒就寫寫甲骨文玩。她有個兒子叫祖幾,他積極參與政事,每天晚上起床四五次,就為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多好一孩子,又是長子,繼承王位的不二人選??上感寥鲱^就死了,沒辦法照管自己的兒子。
另外兩個王后,一個叫母戊,還有個存在感不強的母癸。母戊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司母戊鼎”就為了紀念她的。母戊也不是個簡單的女人。根據(jù)甲骨卜辭來看,母戊擅長農(nóng)業(yè)耕作,也有參戰(zhàn)討伐“龍方”的記錄。
母戊跟天下母親一樣,護犢子,自然不希望母辛的兒子祖幾做太子。后來武丁流放了祖幾,一是希望他像自己年輕時一樣去體驗民生疾苦,再也是緩和他和后媽的關(guān)系,沒想到祖幾自覺被冷落,憂憤而終。史書《帝王世紀》說:“殷高宗武丁有賢子孝幾,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彪m然沒直說詆毀祖幾的就是母戊,但很容易就讓人聯(lián)想到她。母戊的兒子祖庚順利上位,祖庚死后,弟弟祖甲接了棒。多漂亮的一出宮斗劇。
看完母戊的故事,我想你還不知道“司母戊鼎”已經(jīng)改名了吧?,F(xiàn)在它叫“后母戊鼎”。劃重點,注意斷句——不是“后母,戊/鼎”,是“后/母戊/鼎”。“司”怎么就變成了“后”呢?這還得從“外行”甲骨文專家——郭沫若說起。
貳
司和后,寫法相近,但意義用法有很大區(qū)別。后是王權(quán)本身,是身份的象征,而司是王權(quán)的代理人,處理繁雜瑣事的。為了區(qū)別開來,后漸漸有了這樣的寫法后。這樣看起來,和我們現(xiàn)在的后字就有那么幾分相似了。
叁
說回“后母戊鼎”更名這事兒。
雖然母戊成功讓自己兒子上了位,但它能在爭議聲中回歸“后母戊鼎”的名字,還全多虧了母辛的功勞??脊艑W家在“婦好墓”里發(fā)掘了圓尊、方尊和“后母辛鼎”。這些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后”正反兩種寫法都有,顯然不能認為他們是不同的字。李學勤先生等眾多學者都認為尋是“后”字,表示身份。加上其他一些商尊或卣銘互相佐證,更是得出“后母戊鼎”的結(jié)論。
我們來看看《說文解字》對司和后的解釋。
“后,繼體君也,尸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fā)令者,君后也?!?/p>
“司,臣司事于外者,從反后?!?/p>
后是發(fā)號施令的君王,司是在外辦事的官吏。
“在外辦事的官吏”,用在母戊、母辛這樣級別的人身上,怕是有些不合適吧。畢竟是帝王的媽呢!父系社會確立不過兩千多年,上下五千年的時間長河里,多數(shù)時候都是女性說了算。聽媽媽的話這事兒,放在任何時代都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