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潘婷 ,陳雪蓮 ,郝焰平 ,姜春武 ,徐六一 *
(1.全椒縣瓦山國有林場,安徽 滁州 23900;2.安徽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合肥 230031)
松材線蟲病是由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樹萎蔫病[1]。松材線蟲以松墨天牛等昆蟲為媒介侵入黑松、赤松等松屬植物,引起感病植株水分輸導阻力增大乃至堵塞,最終導致整株植物的枯萎死亡[2]。松材線蟲病傳播廣,發(fā)病快,且防治困難,一旦發(fā)病,很快蔓延整個松林,是一種毀滅性的松樹疾病,因此有松樹癌癥之稱。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發(fā)現(xiàn)以來[3],松材線蟲病在我國迅速蔓延,嚴重威脅我國松林的安全。2017年秋季松材線蟲病集中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累計新增縣級行政區(qū)疫點77個,發(fā)生面積總計8.50萬hm2,病死木118.95萬株。
馬尾松(Pine massoniana)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松屬鄉(xiāng)土樹種,它生長快,材質好,耐貧瘠,是造林的先鋒樹種,也是重要的用材樹種,在建筑、造紙、醫(yī)藥等方面有廣泛應用[4]。但同時馬尾松也是松材線蟲的宿主之一,面臨著松材線蟲病的威脅。為提高馬尾松對松材線蟲病抗性,2001—2008年安徽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林科院”)與日本技術合作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馬尾松松材線蟲病抗性育種工作。該研究以疫區(qū)和非疫區(qū)優(yōu)良母樹子代為選育材料,通過松材線蟲人工接種試驗,篩選出抗性馬尾松家系251個,單株1 201株[5],在2008年又嫁接家系單株得到的抗性無性系318個。2009—2014年林科院繼續(xù)對抗性無性系進行抗性分級工作,評定出抗性指數(shù)為4、3、2和1級的無性系分別為177個、8個、107個和23個[6],其中5個無性被審定為安徽省省級良種(良種證號:S-SC-PM-001-2016、S-SC-PM-002-2016、S-SC-PM-003-2016、S-SCPM-004-2016、S-SC-PM-005-2016)。2011 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瓦山國有林場與省林科院合作,將評定出的部分抗性無性系移栽至瓦山林場,建立松材線蟲病抗性馬尾松無性系保存圃。為配合馬尾松規(guī)模扦插技術研究,推廣選育出的松材線蟲病抗性馬尾松無性系,全椒縣瓦山國有林場于2016年開始營建松材線蟲病抗性馬尾松采穗圃。
5年生以下馬尾松實生苗穗條生根能力強,但隨著樹齡增長,穗條扦插生根速度下降,生根率也急劇降低[7-8]。選育的馬尾松松材線蟲病抗性無性系為2008年嫁接,扦插生根率低,生根周期長。有報道稱繼代嫁接和繼代扦插可以復壯落葉松和馬尾松,提高其扦插生根率[9-10]。所以營建的松材線蟲病抗性馬尾松采穗圃的母樹有3種來源:一是抗性無性系控制授粉或自由授粉種子培育的實生苗;二是抗性無性系繼代嫁接苗;三是抗性無性繼代扦插苗。
采集松材線蟲病抗性馬尾松無性系保存圃和采種園中自由授粉或者控制授粉所得的球果,晾曬后剝離種子。第2年4月,將種子消毒處理后播入沙床,并保持沙床濕潤,待出苗后將小苗移栽入輕容器(直徑8 cm及以上)中,排列做壟。移栽后,視天氣,早晚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并在移栽后20 d開始噴施低濃度(0.2%~0.5%)的復合肥,每半月一次。1年后選擇生長健壯的實生苗可作為采穗母株。
4月份,采集保存圃松材線蟲病抗性馬尾松無性系春梢作為接穗,以腹接法嫁接到1~2年生馬尾松實生苗砧木上。第2年4月采集前一年嫁接苗春梢以同樣方法繼代嫁接,如此重復。選取生長旺盛的繼代嫁接苗可作為采穗母株。
5月份,采集保存圃內(nèi)抗性無性系半木質化春梢作為插穗,以珍珠巖或河沙作為基質,進行全光照自動噴霧扦插。3~4個月后將生根苗移栽大田進行練苗。移栽后每半月施0.2%~0.5%復合肥。第2年采集前一年扦插苗穗條再次進行扦插育苗,如此重復。選取生長旺盛、穗條生根率高的繼代扦插苗作為采穗母株。
選擇光照充足、靠近水源、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點營建采穗圃。栽植前一年秋季深翻整地,并依地形進行土地平整。
移栽選擇在早春。移栽前將完全發(fā)酵的雞糞肥與10%的過磷酸鈣混合,撒施于采穗圃。翻土成壟,每壟寬約1.1~1.3 m。在壟上加蓋大塊泥炭土防草防濺泥。挖穴,規(guī)格30 cm×30 cm×30 cm,株行距50 cm×50 cm,品字型。將母株按來源分區(qū)栽植。定植后,制作采穗圃定植圖,方便后期對采穗圃母樹的管理。
母株定植后立即澆透水一次,其后視天氣狀況,旱時早晚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季及時排除積水。
為扦插和促萌,母株一直經(jīng)歷采穗和修剪,會失去大量養(yǎng)分物質,要保持母樹的旺盛產(chǎn)穗能力和穗條質量,需要給母株施用足夠的肥料[11]。定植10 d后,施肥一次。通過不同濃度復合肥的施肥實驗,發(fā)現(xiàn)0.3%的水溶復合肥對母樹穗條萌發(fā)的促進效果最佳。施肥時將肥水充分澆淋到母株根部土壤,注意避開針葉,避免引起針葉灼傷。
以“除早、除小、除了”為原則,及時除去采穗圃中雜草,避免其爭奪采穗母株的養(yǎng)分和陽光。
為保持母樹穗條的幼嫩和提高母樹的萌條數(shù)量,需要對母樹進行修剪。修剪方式采用“矮干平臺式”[12-13]。在移栽后2個月,對1年生的馬尾松苗進行剪頂,留干高度8~10 cm。當萌條生長至10 cm左右時進行采穗扦插。隨后對母樹進行修剪,保留3~5枝較粗壯且分布均勻的枝條作為一級產(chǎn)穗母枝,剪口下留樁長度2~4 cm,同時保持剪口高度平齊。由于母樹萌條是由針葉芽萌發(fā),所以留樁上要保留適量針葉。對于其他過密和弱小穗條則從基部將其剪除,保證產(chǎn)穗母枝的養(yǎng)分供應和生長空間。二級和三級產(chǎn)穗母枝的修剪和一級產(chǎn)穗母枝類似。經(jīng)過3~4次修剪后,采穗母株的矮干平臺結構基本形成,此后采穗和修剪可直接進行水平統(tǒng)一修剪,不再控制留枝數(shù)量。每次水平統(tǒng)一修剪剪口距上次剪口高度控制在2~4 cm。